[編者按]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千秋大計。作為國家級考試,高考承擔著“有利于高校選拔合格人才,有利于中學素質(zhì)教育”的雙重責任。全國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達一千多萬,這可能是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大規(guī)模的考試,高考又的確關(guān)系著千家萬戶。由于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語文教學與考試一直牽動人心;高考語文命題和閱卷,也一直廣受關(guān)注。本刊上一期和這一期,分上下兩部分發(fā)表北京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三教學、教研工作,18年來一直參加北京市高考閱卷的王大績先生的特約文章,審思高考語文閱卷和命題工作。高考是一項龐大、復(fù)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育界內(nèi)外的關(guān)護。本刊發(fā)表這兩篇文章,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在于建設(shè)和完善現(xiàn)行的高考語文考試。希望能引出深入的思考和討論,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把語文教學和考試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2007年華東H市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阮郎歸#8226; 初夏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就作品中畫線句,聯(lián)系下片內(nèi)容,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
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是:
“瓊珠碎卻圓”十分精細地描繪出初夏時節(jié),小雨過后的一個特寫鏡頭:清新的景,纖秀的手,撥弄泉水,濺起水花,水花在荷葉上散開,卻又即刻復(fù)原,水珠圓潤晶瑩的瞬間景象,真切入微地展現(xiàn)了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
這個“參考答案”可以說是百孔千瘡,一片荒蕪。
首先,“參考答案”所云的“特寫鏡頭”缺少主體人物,詞中描繪的是誰的“特寫鏡頭”?莫不是蘇軾用自己“纖秀的手”在“撥弄泉水”嗎?
再者,題目要求“聯(lián)系下片內(nèi)容,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但是,“參考答案”中的“情景”均有重要缺失。從“景”的角度,下片里諸如“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和“玉盆”等形象都不見了。從“情”的角度,“參考答案”中,由“瞬間景象”到“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之間,缺少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就是:特寫鏡頭里主體人物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碍傊樗閰s圓”首先是詞中所描繪的少女澄澈、歡悅心情的形象寫照?!皡⒖即鸢浮本挂暥徊?。
另者,僅就“作品中畫線句”“瓊珠碎卻圓”而言,“參考答案”所云“水花在荷葉上散開,卻又即刻復(fù)原”的鑒賞文字也讓人費解,“復(fù)原”成什么?“復(fù)原”成“水花”嗎?
又者,題目要求“聯(lián)系下片內(nèi)容”;但稍懂詩詞的人也知道,上下兩片是不能完全割斷的。這首詞上片所描寫的正是下片情景的環(huán)境和緣由?!皶兠摺北弧捌迓暋斌@醒,既表明環(huán)境的雅靜,也表示“晝眠”已足,心境的愉悅。正是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心境引出了下片的“情景”。如果說,“參考答案”依據(jù)題目,嚴格局限于“下片內(nèi)容”,那它又為什么要跳過上片,涉及詞的題目,出現(xiàn)“初夏時節(jié)”的字眼呢?
可見,“參考答案”的擬定是相當隨意的。
修補這許多缺漏,可以得出下面的“參考答案修訂”:
“瓊珠碎卻圓”十分精細地描繪出一幅園池初夏的動態(tài)特寫。一個可愛的少女,酣香的晝眠在棋聲中醒來,透過碧紗窗看到微雨過后滿園清新:小荷初成,隨風翻轉(zhuǎn);榴花經(jīng)雨,盛開似火。這秀色生機讓她陶醉。少女禁不住端著玲瓏的瓷盆到池塘邊玩水。她纖秀的手,撥弄清泉,濺起水花,水花撞擊荷葉,飛濺散成許多珍珠般的水珠,水珠落到荷葉上,旋即匯聚成圓潤晶瑩的大珠??梢韵胍姡倥男那榍∪邕@瞬間的景象,清澈、歡悅得有點不能自持。這幅小品,間接而真切地傳達出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
這種隨意絕不是個例。如果說,高考語文試題全部是錯題———這樣說的確是聳人聽聞;但是,如果說,歷年所有高考語文試題主觀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幾乎都不精當,都有毛病———這樣說又確實是負責任的。
這些主觀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有的錯誤,有的片面,有的模糊,有的不恰當,有的不規(guī)范,有的不連貫。觸目所見,滿目斑疤,令人扼腕,又令人詫異———怎么會是這樣?
固然,這些“參考答案”只是“參考答案”,只是閱卷的“參考”,閱卷時往往會由閱卷領(lǐng)導(dǎo)小組作出一定的修訂或補充。但是我們?nèi)匀黄婀郑C萃了國內(nèi)語文界權(quán)威精英的高考命題機構(gòu),怎么竟會如此疏漏?怎么會幾乎所有主觀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都不精當,都有毛???至于閱卷領(lǐng)導(dǎo)小組作出了哪些修訂或補充,又從來是秘不示人。命題時間是充裕的,閱卷時間是緊張的,我們又憑什么相信那些修訂或補充?這樣一件關(guān)系到上千萬名考生、上千萬個家庭、上萬所中學、上百萬位語文教師的國家大事,就這樣年復(fù)一年,散漫隨意。那么,它能夠保證考試的公平與公正嗎?
我這樣說,當然是負責任的。我是在寫一本書的過程中,在全面接觸一份份語文試卷,一道道主觀題目時產(chǎn)生這樣一種思考,形成這樣一種疑慮的。我肯定會在2008年的一本新書里逐題辨析,那需要幾十萬字。在這篇文章中,只能舉近年試題的幾則實例。
[例1#8226;華北J市卷試題]下面這則新聞報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兩條重要信息。請概括出這兩條信息。(每條不超過25字)
【本報訊】近來,北京市民對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進展情況更加關(guān)注。北京市水務(wù)局負責人就此發(fā)表談話: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引水起點為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總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點在房山拒馬河,經(jīng)房山區(qū),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huán)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段輸水管道線路長74.8公里。中線工程竣工后長江水才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后敲定為2010年。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diào)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備通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為應(yīng)急調(diào)水通道,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這對奧運會籌備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答案]信息一:長江水將在2010年引入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調(diào)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為應(yīng)急調(diào)水通道。
[辨析]其一,“新聞報道”中的冒號,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用法。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冒號表示句子內(nèi)部較大的停頓,提起下文或總結(jié)上文。停頓的時間長短,小于句號,大于分號。因此,冒號所提示或總結(jié)的,大都不超過一個句子的范圍,即通常冒號的內(nèi)容管到它后面的句號為止。這樣看,冒號處用句號才規(guī)范。
其二,“參考答案”給出的兩條信息,都值得商榷。
“信息一”13字,要點不全,表述模糊。“長江水”“引入北京”,怎么“引入”?用火車、輪船還是礦泉水瓶呀?通過“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引入”是重要信息,卻被棄置。
“信息二”24字,時間表述模糊?!澳甑淄旯ぁ?,是哪一年的年底?2008年,還是2080年???整個語句也不連貫、不完整。
答案應(yīng)該這樣形成。我們姑且把冒號視為句號,那么“新聞報道”共七個句子。依據(jù)題目要求和第⑴⑵兩句的提示,屬于“北京市民”“更加關(guān)注”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進展情況”的“重要信息”是第⑸⑹兩句。再在⑸⑹兩句中對信息進行比較、篩選。
第⑸句: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竣工后長江水才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后敲定為2010年。
說明:“竣工時間最后敲定為”,是與上文重復(fù)的信息,可以刪除。
第⑹句: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diào)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備通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為應(yīng)急調(diào)水通道,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
說明:①“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是目的,相對而言是次要信息;②“南水北調(diào)工程”,是與上一條信息重復(fù)的信息;③“將在今年年底完工”與其后的信息比較,就其內(nèi)容的重要性與表述的模糊性,屬于次要信息;④“屆時”,屬于過渡性次要信息;⑤“該段”,屬于復(fù)指性次要信息;⑥“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是細密的專業(yè)性信息,相對而言,是次要信息。
依據(jù)題目“每條不超過25字”的要求,分別對兩個句子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篩選、梳理,圈定相對重要的信息,可得出以下“參考答案修訂”。
信息一:2010年,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竣工后,長江水將引入北京。
信息二:2008年4月,北京段作為應(yīng)急調(diào)水通道將具備通水條件。
這里的每條信息25字。當然,并不是說每條“向北京市民披露”的“重要信息”只可以25字;但既然題目限定“每條不超過25字”,當然,以25字為最好———24字比25字簡約,也就不如25字豐滿;26字比25字豐滿,也就不如25字簡約。這道題目當然也可以要求“每條不超過10字”。那么,也可以得出相應(yīng)精當?shù)摹皡⒖即鸢浮薄?/p>
信息一:2010年長江水進北京。
信息二:2008年春北京段通水。
命題人有責任提供與題目吻合的最精當?shù)拇鸢浮?/p>
語文主觀性試題得出“答案”的過程,是“讀”和“寫”綜合的思維過程,核心是思維。“讀”是準確獲取信息,經(jīng)由思維轉(zhuǎn)換,形成答案要點的過程;“寫”是充分展示思維,對答案要點進行轉(zhuǎn)換、梳理,外化為文字的過程。對命題人而言,“參考答案”不應(yīng)是一段隨意的文字,而應(yīng)該是一種“自覺”的思維過程。其“自覺”的基本特征是比較,或曰琢磨,或曰推敲,或曰斟酌———這應(yīng)該是語文的基本思維方式。
[例2#8226;華北J市卷試題]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jié)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xiàn)什么?
[參考答案]想表現(xiàn)的是:①母愛是普遍的;②母愛又是獨特的。
[辨析]與題目直接相關(guān)語段共三句話: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我們發(fā)現(xiàn):一,題目不夠準確,語段中并無“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二,所答似是而非,在史鐵生這篇回憶性散文《合歡樹》里,“合歡樹”是“母愛”的象征物,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是對自己母親的懷想,而不是母愛的普遍特性。三句話中,第三句話是重點,前兩句是鋪墊,這是十分明確的;三,所答并非所問,“母愛是普遍的”“母愛又是獨特的”云云,可能是讀者的感悟,或是讀者從文中悟出的道理,但絕不是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參考答案修訂]文章并不是“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jié)束”的;文章結(jié)尾處寫的是孩子“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作者這樣寫想表現(xiàn)的是:盡管人人都感懷母愛,但我的母親給予我的愛是如此深厚與特殊,任何人也不能夠真正懂得我對母親的獨特感受。
[例3#8226;全國卷試題]作者到了“天涯海角”,為什么卻說“這哪里是天涯”?又為什么開玩笑說“在這個石縫里坐下,說半天情話”?
[參考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盡頭,作者也以為前無去路,如今卻名不副實,島上交通比較發(fā)達、方便。②“海角”原來是奇拔的巖石,這出乎作者的意料。兩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巖石引起了作者的聯(lián)想。此處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宜人,適合談情說愛。
[辨析]題目共兩個問題,要求閱讀的分別是文章第一、二段和第三段。
只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題目出得缺少規(guī)范:究竟要求考生答到何種程度?如果把整個語段都抄錄下來,甚至再發(fā)揮一番,算不算正確?或者只簡要回答①名不副實,②適合談情說愛,算不算正確?可是命題人卻給出了上面那樣的要點殘缺的“參考答案”,真是毫無“自覺”,十分隨意。
繁簡適當,要點完備的答案應(yīng)該這樣形成。
第一問要求閱讀文章第一、二段。我們用下劃線標出題目,并圈出相對重要的信息。
我們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為這個地方是一條陸地,突入海中,碧濤澎湃,前無去路。但是錯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謂“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邊,相去二三十步。當然有海,就在巖石旁邊,但未見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數(shù)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環(huán)島公路干線直通那里,沿途還有鹽場、鐵礦等等:這哪里是“天涯”?
說明:第一、二段形成答案的部分共五句話,其中有三處轉(zhuǎn)折。
第一段。第一句,“原以為”之后,“前無去路”是最重要的信息。第二句,“但是”轉(zhuǎn)折之后,是反面的籠統(tǒng)信息,具體信息在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句,“所謂‘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邊”是重要信息;“相去二三十步”相對次要。第二句,轉(zhuǎn)折之后“未見其‘角’”是重要信息。第三句,“至于‘天涯’”,領(lǐng)起下面一層意思,是重要信息;“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比前面的命名者更重要,“但是”轉(zhuǎn)折之后,都是重要信息。
歸納提取出相對重要的信息:原以為前無去路,但是所謂“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邊,未見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環(huán)島公路干線直通那里,沿途還有鹽場、鐵礦等等。
再對畫橫線的內(nèi)容作必要的解釋和歸納,按照答題規(guī)范,得出“參考答案修訂”:
①作者原以為“海角”前無去路,但是它就在公路旁邊,未見其“角”;至于“天涯”,原意是天之盡頭,荒涼冷落,沒想到交通和經(jīng)濟都很發(fā)達———名稱和實際很不一樣,因此說“這哪里是天涯”。
第二問要求閱讀文章第三段。我們用下劃線標出題目,并圈出重要信息。
出乎我的意外,這個“海角”卻有那么大塊的奇拔的巖石;我們看到兩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巖石,浪打風吹,石面已頗光滑,兩石之隙,大可容人,細沙鋪地;數(shù)尺之外,碧浪輕輕撲打著巖根。我們當時說笑話:可惜我們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這個石縫里坐下,說半天情話。
說明:第三段形成答案的部分主要是由三個分句構(gòu)成的一句話。除去一些附著性信息,都是需要理解、轉(zhuǎn)化的重要信息。
第一分句,“‘海角’卻有大塊的奇拔的巖石”,是“說笑話”的遠因。
第二、三分句,是“說笑話”的近因:
“兩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巖石,浪打風吹,石面已頗光滑”———將巨石擬人,賦予了人的關(guān)系、命運、情感的美好遐想;
“兩石之隙,大可容人,細沙鋪地”———石間適合坐談;
“數(shù)尺之外,碧浪輕輕撲打著巖根”———周邊環(huán)境怡人。
題目語句中“石縫”則是直接原因:這里適合談情說愛。
經(jīng)過這樣的解釋、梳理和歸納,按照答題規(guī)范,得出“參考答案修訂”:
②“海角”竟然有大塊的奇拔巖石,出乎我的意外,兩座巖石相偎相倚,面對浪打風吹,引發(fā)我們的美好遐想,石間適宜坐談,環(huán)境怡人———這石縫里真適合談情說愛。因此說出了笑話。
還需要指出的是,題目所問的“開玩笑”,與文章中的“說笑話”,意思并不等同。“玩笑”指“嬉笑的言語”,而“笑話”指“能引人發(fā)笑的言語”。命題人將“說笑話”隨意地改成“開玩笑”,倒似乎是在與作者和考生開玩笑吧。
[例4#8226;東北L省卷試題]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獨坐(節(jié)選) 唐#8226;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夜深 宋#8226;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⑴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
⑵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⑴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現(xiàn)象;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詩描寫的是動景,周詩描寫的是靜景。
⑵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的孤寂和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草木昆蟲零落哀鳴,更添悲哀。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托了詩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
[辨析]⑴“參考答案”對照歸納的“不同之處”有所欠缺。王詩既寫了室外之景,還寫了室內(nèi)之景,周詩只寫門外之景;王詩描繪的是聽覺感知的形象,周詩描繪的是視覺感知的形象。⑵“參考答案”不夠準確,也不夠完整。周詩所寫毫無“燈下苦讀”的景象,而“雪霽”、“殘月”、“溪冰”不只是“襯托了詩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參考答案修訂]⑴王詩寫的是“秋夜”,描寫了聽到的室外山中果落應(yīng)和著室內(nèi)燈前蟲鳴的景象;周詩寫的是“春夜”,描寫了看到的門外春雪初晴、殘月掛山照耀著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詩描寫的是聽覺感知的動態(tài)景象,周詩描寫的是視覺感知的靜態(tài)景象。
⑵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一、二句寫詩人秋夜孤寂獨坐,感觸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雨中果落,燈下蟲鳴,聲聲在耳,心境更添悲哀。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一、二句寫詩人虛室獨坐,專注夜讀,滿床書卷,一盞燈明,心緒寧靜,不覺夜深;三、四句用室外景色在“不知”中的變化襯托詩人夜讀的專注,而雪霽月冰則是詩人光潔寧靜心境的形象寫照。
[例5#8226;全國卷試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南#8226;超然臺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⑴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⑵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參考答案]⑴體現(xiàn)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xiàn),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xiàn)的感情所契合,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辨析]⑴首先,“參考答案”過于籠統(tǒng)。“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有關(guān)聯(lián)也有區(qū)別?!白舌怠笔菍Α熬菩选眮韯幼?、神態(tài)的描寫,屬于間接抒情;“休對”否定“思故國”,“且將”肯定“試新茶”,一反一正,屬于直接抒情。其次,題目命名要求“請簡要分析”,但“參考答案”卻一點也沒有分析。還有,“參考答案”僅有的一句話,還不連貫,可以說是前言不搭后語。
⑵首先,不合題意。題目并沒有要求“分別從‘情’和‘景’的角度”,實際“情”與“景”也難以割裂?!扒椤庇伞熬啊鄙?,“景”為達“情”,“情”和“景”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參考答案”卻偏偏從“‘情’的角度”、“‘景’的角度”分別作答。而且一句話中,詞不達意,層次混亂,簡直就是信口云來。
[參考答案修訂]⑴“咨嗟”寫出了“酒醒”長長嘆息的神態(tài)、動作。酒醉,只能一時排解郁悶,并不能真正將深沉的“懷人思鄉(xiāng)”的郁悶化解,“超然臺”上難超然。但詩人馬上警醒,不應(yīng)該沉溺在這種低沉的情緒里,更不應(yīng)該這樣去影響老朋友,由“休對”到“且將”,就表達出這種心情的調(diào)整與轉(zhuǎn)換。詩人性格是豁達的,他可以這樣去開導(dǎo)朋友,但自己的郁悶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休對”和“且將”,是理性的寬解,這些詞語就這樣表達出糾葛一處的“欲說還休”的復(fù)雜情感。
⑵詞的上闋以寫景為主,寫“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寒食節(jié)剛過,明明春還“未老”,但“煙雨暗千家”的景象,卻使愁緒纏繞心頭。細細的風,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滿城飛花,觸目所見,都籠罩著排遣不開的郁悶?;蛘哒f,正是由于積郁,這些景物才分外鮮明地進入視野,化為詞句,構(gòu)成一幅煙雨愁情的畫面。詞的下闋以抒情為主,抒“思故國”之情,情由景生。詩人借酒澆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寬慰,烹茶化解,豁達之下,愈顯愁腸郁結(jié)?!霸娋瞥媚耆A”總括全詩,是曠達之語,更見無奈之情。全詞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例6#8226;全國卷試題]請以“夢想與現(xiàn)實”為內(nèi)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寫兩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采用比擬的修辭方法,兩個句子之間構(gòu)成對偶。
太陽熱烈、奔放,帶著萬丈光芒,給生靈以活力;月亮溫馨、寬容,帶著無際清輝,給萬物以安寧。
[參考答案示例]夢想輕盈,綺麗,就如一顆流星,劃亮整個夜空;現(xiàn)實真切,樸實,仿佛步步足跡,踏遍人生旅程。
[辨析]仿寫的題目是沒有“參考答案”的題目,“參考答案示例”是供閱卷參考的“示例”。真不知道這個“示例”是哪位命題老師的手筆,更不知道命題組是怎樣討論認定的。
讓我們先看看題目給出的“示例”。
“太陽熱烈、奔放”———這是太陽的特征;“帶著萬丈光芒,給生靈以活力”———這是太陽的價值。
“月亮溫馨、寬容”———這是月亮的特征;“帶著無際清輝,給萬物以安寧”———這是月亮的價值。
這里,無論是“特征”與“價值”之間,還是“價值”內(nèi)部前后句之間,都是符合人們認知邏輯的。
到了“參考答案示例”,就變得莫名其妙了。
“夢想輕盈,綺麗”,怎么“就如一顆流星”了?哪一顆“流星”會是“輕盈,綺麗”的?“一顆流星”又怎么會“劃亮整個夜空”?“現(xiàn)實真切,樸實”,怎么“仿佛步步足跡”?“步步足跡”又怎么會“踏遍人生旅程”?
這種十分率意又充滿疏漏的跳躍思維,實在叫我們跟不上。思維可以跳躍,但總要合乎人們的認知邏輯吧。
[參考答案修訂示例]
①夢想,光潤,柔軟,好像攢游錦鱗,攪動一池浮萍;現(xiàn)實,嶙峋,堅硬,如同峭拔巖壁,撞開萬朵浪花。
②夢想靈動,稚拙,描摹兒歌童話,縱你飛離現(xiàn)實;現(xiàn)實厚重,深沉,雕勒銘石竹冊,教我回護夢想。
③夢想,飄搖,繚繞,編織縱橫經(jīng)緯,網(wǎng)起滿天星光;現(xiàn)實,崎嶇,坎坷,開拓南北阡陌,磨硬一雙鐵腳。
從“語言表達”到“詩歌鑒賞”到“現(xiàn)代文閱讀”,從全國卷到地方卷,幾乎所有主觀題目的“參考答案”,全都這樣形同夢游。這是為什么?是命題人全都沒有水平或者不負責任嗎?不,不是,我不這樣認為。那又是為什么呢?我們誠懇希望命題人首先站出來解釋一下,為我們探討個中原因打開第一道門。
另者,命題中的某些說法相當模糊,沒有規(guī)范也沒有示例,考生和閱卷都難以把握。例如作文“不得套用”。一些地區(qū)閱卷對此把握失度。三段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算套作;舉事例“正反、古今、中外”,算套作;有章法“開篇點題,中間展開,結(jié)尾點睛”也算套作———大凡閱卷人覺得似曾相識的作文思路皆可以“套作”視之。就像球場上判斷出界與否,總要有一條界限,“借鑒”與“套用”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命題作出“不得套用”的規(guī)定時,總應(yīng)該劃定吧!
高考牽動億萬人心,高考關(guān)系萬里河山。誰來收拾這片河山?當然靠我們的人民政府。為此,我們呼吁盡快擬定“命題法”,規(guī)范并推進高考的命題行為。
作者簡介:
王大績,男,北京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三教學、教研工作,參加北京市高考閱卷多年,并在閱卷領(lǐng)導(dǎo)小組負責《閱卷縱橫》的編纂。悉心研究教學與高考規(guī)律,洞察各地高考試題走向,致力于通過全面貫徹語文備考的“自覺”意識,提高考生的備考效率和語文綜合素質(zhì)。對現(xiàn)代文閱讀、語言表達和作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考試規(guī)律和訓(xùn)練手段,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有獨到建樹。有數(shù)十篇論文獲國家、市區(qū)級獎項,發(fā)表著述600多萬字,錄制音像制品數(shù)十種,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及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作高考輔導(dǎo)講座,應(yīng)邀到全國各省區(qū)(除西藏外)講學數(shù)百場。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