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情成為生產力,我們就需要用“理性”來平衡,什么時候“生意是關系”,又什么時候“生意歸生意”呢?
《贏在中國》第一賽季晉級賽中,阿里巴巴CEO馬云對一位選手“優(yōu)勢”的點評不無道理。社會日益浮躁,人心不古,“人情”有時也會成為商業(yè)欺詐的“畫皮”。當“人情”、“關系”能給人帶來切身利益,引致許多人開始逐“情”追“義”時,它也開始變了味道。
胡先生是銷售行業(yè)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許多單子都是自動找上門的。如果客戶急著要貨,即使貨物已經打包在去郵局的路上,他也會先跟客戶說:“你們還要等一下,這批貨得發(fā)給前面一個客戶。”10分鐘后再打電話過去:“我費盡口舌總算給你們爭取到這批貨了……謝啥啊,咱誰跟誰!”
當人情對生意的成敗舉足輕重時,就需要用心經營。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給許多企業(yè)家做輔導時都會問一個問題:有多少時間用在市場,多少時間應酬官場?一位企業(yè)家回答:“在香港,我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市場上,但是來到內地,我卻不得不花大半的時間協(xié)調各種關系、周旋于各種場合……”言語之間滿是無奈。
如果不這樣做,會有怎樣的結果?自然是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了。轟動一時的孫大午案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側面就是。孫大午性格耿直,不僅不像其他人那樣處處維護和當?shù)卣绲年P系,甚至還來“硬的”。這種“不合作”的態(tài)度,不僅使大午集團得不到銀行的貸款,眼睜睜地失去了許多發(fā)展的好機會,甚至也成了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之一。
“做生意就是做關系”,有人以“得人情者得天下”為觀點出了書。深諳此道的商學院在招收EMBA時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語——來這里上課的都是什么級別的老總,和你同窗的都是什么樣的總裁。言外之意就是,你可以在這里結識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可以培養(yǎng)更多的關系。
無孔不入的商業(yè)還將“人際關系”變成了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200元尋某小學領導咨詢孩子上學問題”、“300元找政府部門的朋友打乒乓球”、“800元找××局的人要回被扣車輛”……被稱為“人脈關系第一網”的智客網,其利潤點就是將陌生人之間的人脈交易有償化,從而將社會資本變成生意資本。雖然網站的盈利模式一度受到社會道德的拷問,但是接連不斷注入的風投、日益攀升的點擊率,都說明了“人情”、“人脈”這樣的交易在中國目前還有著無盡的潛力。
這需要人們把握自己的底線,更需要商業(yè)環(huán)境的肅清來作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減少商業(yè)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yè)有序地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倫理文化,“情理法”中“情”字當先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剛剛展開畫卷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粗氐膭t是平等、法制和信用,雖然“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后君子”的現(xiàn)象也有,但想要達到“多一些律理、少一些人情”,我們任重而道遠。
編輯 張雁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