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賢相呂蒙正,寬厚正直,對上遇事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量,讀《宋史#8226;呂蒙正傳》,有兩件事令我感慨頗多。
太宗趙光義于上元節(jié)之夜,在首都一五星級酒店大宴群臣,看著樓下人來車往的繁華景象,龍心大悅,幾杯美酒下肚,忍不住自歌自頌起來,老趙曰:“五代之際,戰(zhàn)亂連年,天災不斷,國中生靈凋喪,時人都說再無太平之日了。這些年,朕親覽政務,萬事皆被我老人家理順,以前朕常感念上天的賜福,現(xiàn)在國家如此繁榮昌盛,朕方知治亂在人呀!”那口氣,顯然以圣主明君自詡。哪知他話剛落音,呂蒙正即離席對曰:“陛下所在之地,士子庶民云集,所以才繁盛如此。臣曾見都城外不數(shù)里,饑寒而死者甚眾,國家未必處處都如此繁盛。愿陛下不但看到近處而且能看到遠處,這才是蒼生之幸呀。”這番話等于扇了皇帝一個耳光,老趙臉色陡變,當即閉嘴(“上變色不言”)。呂蒙正敢于提醒皇帝,目光勿為表面的繁華所障,要看到皇城外還有凍餓而死的百姓,令同僚甚為敬佩,皆贊其亢直。
呂蒙正幼時,與母親一起被父親趕出家門,生活艱難困窘。后來考中進士第一,得太宗趙光義賞識,任其為參政知事(副宰相),令一些朝官不服。他初入朝堂時,有人指著他譏笑道:“這小子也能參政嗎?”(“此子亦參政耶?”)呂蒙正裝作沒聽見走了過去。同僚為之不平,要為他追查說話者是誰,他制止道:“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如不知為好?!蓖沤耘宸难帕俊*?/p>
中國歷史上敢于犯顏直諫,為民請命,且胸懷寬廣,不計個人恩怨者,當然不止呂蒙正一人,但這些令人感佩的人物,僅見于史籍之中,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所聞,卻大多與呂蒙正所為相反。
遙想當年,百姓饑餓而死者甚眾,但舉國上下,大小官員,皆視若無睹,為迎合上峰,昧著良心放膽浮夸,胡吹糧食畝產(chǎn)超萬斤、達十萬斤,就連著名科學家也跟著撰文章論證,一畝地的確可以產(chǎn)糧幾萬斤。只有一個彭德懷敢“為人民鼓嚨胡”,還被打成反黨集團頭目,戴上“偽君子、野心家、陰謀家”的帽子,“文革”期間屢遭批斗,甚至被打斷肋骨,不能站立,被人用大筐抬回家,最終含冤而死。那個可怕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不提也罷。而今,某些大點的官,稍微做出一點政績,報刊電臺電視臺立刻大作宣傳,頌聲如潮;一些小點的官,也有筆桿子為其猛搖大筆,連篇累牘地總結(jié)輝煌成就,諛詞滿紙。至于這些人決策的失誤、治下問題、百姓的疾苦,誰敢像呂蒙正那樣當面指出,或曰善意地提醒?如此一來,一些大小官員無不自以為政績卓著,暈暈然感覺良好。在他們的治下,百姓就像海中的魚,屬于沉默的群體;就像山中的草,所經(jīng)受的雨雪風霜,無人關(guān)心。而那些歌頌家、拍馬家、蒙騙家們,仿佛九重山,又仿佛電腦殺毒軟件;至于民憤民怨與民間疾苦之聲,則如“病毒”,不是被防火墻隔離,就是被殺毒程序徹底查殺。
至于像呂蒙正那樣聽到譏諷之語,故作未聞,連其姓名也不想知道的人,更是罕見。不少人稍微聽見一句不同的聲音,不是當場大發(fā)雷霆,便是耿耿于懷,嗣后尋機報復。多少年來,有一句令小民耳熟,也令小民膽寒的喝問:“你叫什么名字,哪個單位的?”發(fā)此喝問者,必是聽到了冒犯龍顏或虎顏之語的官員,而被喝問者十有八九要倒霉挨整矣。有“雅量”者當場也許只是像趙光義那樣“變色不言”,但事后卻明示、暗示手下,或親自將冒犯他的人整垮搞臭。因此,“得罪領(lǐng)導等于自殺”、“冒犯領(lǐng)導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等語,至今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