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管教一直很嚴,而且動不動就指責他,還經常為一點小事懲罰他。比如:張強不小心打碎了東西,媽媽一定會罵他一頓,爸爸很可能打他幾巴掌。小時候因為淘氣,張強沒少挨打挨罵,事態(tài)嚴重了,爸爸會說:沒見過你這樣的孩子,老是給家里惹事,午飯你不要吃了!
當然,自從張強上中學后,挨打、餓飯的事情越來越少了,但被老爸老媽不斷指責卻還是家常便飯。張強的心里很抵觸,對父母也很反感。平時,張強在家很少和父母講話。他說: “我恨他們,懶得理他們!”就這樣,張強和父母的關系一直很緊張,一家人經常處在冷戰(zhàn)當中。
走進中學以后,張強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非常不好。他懷疑是自己和父母相處不好,影響到了和其他人的關系。張強認為,自己在班里對每個人都真誠相待,可他總是覺得,同學身上有太多的缺點。張強說: “我對他們好,我為他們付出,他們不但不感謝,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根本就不把我的付出當回事?!睆垙姴恢涝撊绾蚊鎸ρ矍暗膯栴}。
張強與同學的關系不夠融洽,的確與他和家人的關系緊張有關。
從小到大,父母對張強的不斷指責,甚至打罵、餓飯,讓張強從忍受父母的管教方式,到學會了父母與他人交往的挑剔。不知不覺,張強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就將這種挑剔用到了同學關系中。比如張強說:“我對他們好,我為他們付出,他們不但不感謝,反而覺得理所當然,根本就不把我的付出當回事?!蔽蚁嘈胚@樣的話,是張強的父母經常用來抱怨張強的。張強在與家庭以外的人相處時,照搬了家庭內部成員相處的行為方式,如:冷漠被動,偏激幼稚,不尊重理解他人,缺乏生活情趣,不知妥協(xié)等等。
其實,無論中學生還是大學生,甚至是走進社會的公職人員,大家存活于天地之間,混跡于大千世界,需要的是人與人“和”而不是人與人“斗”,需要的是互為朋友而非彼此為敵。所以,培養(yǎng)自己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盡可能適應環(huán)境,是在給自己發(fā)展與進步的機會。
以張強為例,在家里既然那樣不舒服,做了哪些努力與補救呢?在學校里,既然和同學關系緊張,又做過哪些溝通呢?他什么也沒做,所以如此痛苦。
張強,包括和張強有著同樣經歷的同學們,我們首先要和父母相處好。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和父母有著鐵定的血緣關系,無論自己怎樣做。父母都會原諒自己。就張強而言,應該考慮父母的指責是否有道理,自己如有失誤是否能很快改正。當父母的指責不正確時,能否主動和父母溝通;在遇到沖突的時候,能否避開鋒芒,主動化解……如果能逐漸做到這些,相信張強與父母的關系一定會得到改善。
要想和他人,包括同學與朋友搞好關系,最重要的一點是——同學和朋友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你可以站在鏡子前,面對鏡子做出任何表情,你哭他哭,你笑他笑。按照這樣的方法,到同學中去尋找你對應的影子——善于與人交往、合作,你收獲的是理解與尊重:凡事替對方著想,你收獲的是善意與美好?!坝枞酥ヌm手留余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真正做到了,體驗到的便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以及共同生活的樂趣了。
當然,社會是復雜的,也許有的人不能立即對你的真誠報以相同的回報。此時,你需要有實力,需要競爭。我們要做的是——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抑制對方非善的一面,激發(fā)出對方的真善美,以期和自己周圍的大多數(shù)人,建立起和諧友好共存的關系。
所以,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重視改善與家人的關系,改善與那些經常和自己直接打交道者的關系。并且要從自己和他們彼此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逐步改進。
學會合作、善于與人合作,具備與人交往和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更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技能。
友情提問:
你和父母的關系如何?你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還是經常批評父母?
和同學相處,你常常以自己為中心還是處處跟隨別人?
你羨慕校園大哥大、大姐大,還是遠離他們?
當你的好心沒有得到回報,你會這樣想嗎?“下一次,我不會這樣了?!?/p>
答案就在你心里,想一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