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寫作都無一例外地指向童年,弗洛伊德的這句說詞盡管陳舊,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要的閱讀通道,雖然有時候它看起來更像一個陷阱。它引誘讀者離開文本,去尋覓那些被暗中隱藏的有關(guān)寫作和生活的流言及傳奇。這些東西,被看做是寫作最初的動因,它們召喚并回應(yīng)寫作中涌現(xiàn)的那種不自覺的情感意識。借助這種不自覺的生命沖動,意義的原點與當前的自我不斷重逢,生命和寫作衍生出一種持久的能量,并由它構(gòu)成宿命的陰影。這樣,一個人被注定,而起點就是它的童年。
作為最初的記憶,童年被反復訓練和要求,不論自覺與否,童年回憶總是構(gòu)成我們思維的重要方面。童年與此刻相遇,成為人生的參照,觀望的源頭。受益于它,人生的意義得以展開,藝術(shù)的活力得到激發(fā)。李贄把這種回歸的情懷稱為“童心”,一種需要被恢復和維護的創(chuàng)作情感。盡管他并無弗洛伊德那種童年必然返回的自信,但在宣揚這種無意識記憶的重要性上,他們完全一致。這種一致正是基于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相似的宗教性追求。它開啟了一個小小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在它旗下聚集了尼采、荷爾德林,還有那個從1973年出發(fā)的泉子。真摯的童年和童心是他們寫作的秘密源頭,那里詩與思被有效統(tǒng)一。
一
在有關(guān)泉子的眾多評述中,以下的這句話反復出現(xiàn),“泉子,1973年生,1米65的個子,一對大大的眼睛癡癡地瞪視著大地和天空,打牌準輸,壓根兒不想算計別人,把智慧和想象力留給了詩歌”。這是一個透明、純粹的泉子,他被刻意修飾為一個與青春無關(guān)的中年人,成熟的理性蓋過了青春的真相。生活和時間的距離被延長。當然,這樣的形象泉子有意修煉。通過“向一面湖水學習遼闊”,他啟動了一種安靜的姿態(tài)。在西湖南線一個湖畔的小茶館里,他面對湖水,度過每一個周末,完成這樣的聲音:
向一面湖水學習遼闊是必要的
就像我們應(yīng)當向大海學習寧靜的
法則一樣
你可以贊美大海的遼闊無垠,它
波濤洶涌的力
但我愿意贊美大海的寧靜
因為在我的心中,大海是寧靜的
它無時無刻不在積攢并蘊藏一種
寧靜的力
——《我愿意贊美大海的寧靜》
這不是一個抒情的泉子,至少不是一個用抒情詩口吻來表達的泉子。冷靜是這首詩的指令。他對自己的處境如此清楚,有意克制。他試圖尋找一種上升的力量來引領(lǐng)自己。大海的寧靜是他學習的法則,他懂得他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心中最隱秘的感情。
缺乏感情的詩,無法抒情,也無法擔當童年的重量,更無法使自己獲得寧靜的力量。抒情是我們理解童年的最好方式,它的不在和缺席,需要我們?nèi)ブ匦骂I(lǐng)會和經(jīng)歷。盡管苦難和不幸,歡樂和自由,追憶和懷舊都將為它賦予空濛的水汽。從此意義上講,泉子的詩就是抒情,因為他無法逃避記憶帶給他的生命體驗。讓我們仔細讀一讀泉子在童年回憶影響下寫作的《祝?!吩姡瑏砜此脑姺ㄅc缺少情感伴音的哲理詩之間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相信,博爾赫斯失明的雙目是
一種祝福
我相信,海倫的美麗與放蕩是一
種祝福
我同樣相信,馬丁路德父親手中
的鐵錘是一種祝福
而我苦命的亡兄
這個用病痛換得我的生命的人
這個成功地將自己的影象禁錮在
一個少年俊美的臉龐中的人
他發(fā)明出了一種怎樣的祝福?
——《祝?!?/p>
這首詩的開始就是一種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它是一次關(guān)于殘疾、失敗乃至敵視的理解和贊嘆:生命在陰郁中被發(fā)現(xiàn),并在殘缺和不全中收獲祝福?!拔蚁嘈拧?、“我相信”、“我同樣相信”三個斷語一出,一個堅定、自信的詩人形象立馬顯影。主體的情調(diào)被強烈地納入其中,他無須再在試探中接近真理一毫米、一厘米,也不必用探試的口吻說“你可以”、“我愿意”,自然更不需要“因為”這樣怯懦的旁白。抒情是絕對的,它不用因果和解釋。
一旦我們承認泉子的詩歌是抒情的,那么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個性風格。他的詩歌是在抒發(fā)一種童年意義上的宗教情感。對待殘破、離異乃至死亡的態(tài)度,和他對待真摯、善良、美麗的態(tài)度一樣,都抱有兒童般真切的關(guān)懷和想象。對一切的生命現(xiàn)象他都不排斥,而是投以一種天然的好奇和親近。《祝?!芬皇祝∈抢C。你看,少了命運的悲嘆,多了生命的祝福,這是一種何等的情感,敢燭照人生的卑微,又替之以感恩的靜穆。清風坦開仁慈,遺失和厄運被宗教的光輝包容,童年里對萬物的眷愛又重新降生。正如泉子所說:
童年就像是一個核或者是一枚種子。它儲藏著我們一生的秘密。我感激于命運與我的父母帶給我的一個近乎完美的童年。那是置身于中國鄉(xiāng)村背景中的,作為遼闊與自由的代名詞。我想我今天的寫作正是我重回人生這最初階段的努力。我還要感謝我的亡兄,這個以他的疾病與死亡換得我的生命的人,他與我一同見證與描繪了另一個童年。他并沒有死去,他依然在我的身體中,或者說,我們在同一個身體中延續(xù)著那共同的生命。這另一個童年依然是命運的饋贈,正是在對疾病與死亡的逼視中,它為我揭開了那通往生命本質(zhì)的道路。
二
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童年的抒情,但抒情決不意味著語詞與技巧上的巴洛克風格。相反,“‘平易’是自我抒情的一個信號”。同陶淵明這個“復雜而富有自覺意識的人渴望變得不復雜和不自覺”一樣,泉子的詩也有一種單純的本質(zhì)。這種單純在于童年本身并不復雜,甚至近于純粹。在泉子為數(shù)不多的童年回憶中,有一樣事物被常常提起,那是一座建筑在記憶起點上的木橋。圍繞著它,是暴雨、山洪、母親、呼喚與分離。橋作為生活和記憶的通道,它被安置在童年或現(xiàn)實的兩端,自身被架空懸置,流水和時間將不斷蠶食它的身體,直至坍塌。所以,抒情的努力在于抵御這種破壞的力量,承擔起兩端真實的世界。這樣,對泉子而言,“文學的終極意義不是為征服或超越一座大山,而是去化解大海中迎面而來的大浪。寫作的意義正是為了一次次將我們自身從生活的困境中解救出來。”泉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被懸空的處境,所以他的詩歌總是關(guān)涉到生命通道的疏理。他主張“一個詩人應(yīng)盡力減輕”,“希望能在詩歌中完成再一次的減法運算,直到那僅剩的情感,那僅剩的絕望與感恩?!比拥脑姼?,給人以一種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嘗試去創(chuàng)造平易風格的印象。
但是注意:泉子的簡潔并非鍛煉字詞的魔術(shù)或技巧,而是一種“重歸整體的努力”,“是詩人之手親自推倒的,事物與詞語之間那最后的藩籬?!?/p>
就像一滴水
只有重回一條河流才是完整的
一滴水只有在河水的流淌中
才能再一次找回自己的臉龐
而浪花轉(zhuǎn)瞬即逝的白,一次次地
為那與時間一樣綿長的奔騰賦形
——《對峙》
詩人的自白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僅僅把他看做是一個用減法寫詩的人,遠遠不能抵達詩歌的要害。泉子的詩是在還原福樓拜“詞的奇境”,而不是在操練一種化約的技法。無論這種技法多么靠近還原,它在根本上不能體現(xiàn)泉子詩藝的秘訣——“真”。因為這份“真”,泉子的詩開啟了人的情感,挖掘了語詞的重量。盡管這種還原常常使得他的詩讀上去幾乎像一篇自白,但是它卻同時趨向一個更具人情、更可信的詩人形象。
我來了,公主
九百年前那次艱苦而孤寂的遷徙
是否只是為了這個下午的相遇
在這個下午
你并非作為一個唐代的公主來與
我相見
你是一個我偶然間邂逅的女子,
在二○○六年八月五日下午
在日月山,在蒼茫的漢藏古道口
那用比連綿的祁連山脈更為綿長
的蒼涼與孤寂
來換取對時間的穿透力是否是值
得的?
在九百年之后
當一個男子循著你當年的足跡
來認領(lǐng)那片屬于他的蒼涼與孤寂
公主,就像你早已預言過那樣
我是一個追隨者,
也是一個轉(zhuǎn)述者
而在另一個九百年之后
終將有另一個人再一次記起,并
說出
那曾經(jīng)由我的嘴唇代替你說出的
“從無窮無盡的偶然中
發(fā)明一條必然的道路是多么地艱
難!”
——《在文成公主像前》
這是一首自傳式的詩歌,詩人抒情的熱望從起首的第一句就強烈地進入了詩歌,他將文成公主迅速融入到身體里,一如他的亡兄進入他的身體,他用此形象快速地界定出一個“自我傳記”(self-biography)。顯然,這樣的傳記并非字面意義上的自傳,它不止講述生命的單向流動和孤獨成長。這是結(jié)盟意義上的傳記,“我和我的另一個”被統(tǒng)一,詩人和公主形成互文對照,一種穿越時間的蒼涼與孤寂重逢,歷史的童年記憶被喚醒。自此,我們說童年不僅是個體無意識的起點,它同時也是生命史的起點,一個集體無意識的源頭。
三
生命的重逢意味著自我復雜性的加強。我和我的他者交匯,意味著平易與寧靜的反面。童年與太初的重疊,意味著個人與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這樣,詩歌不再是對個人苦難的撫慰,而是宗教性的普渡眾生。詩歌應(yīng)當具有輻射意義,并成為一種祝福。正是秉持著這樣一種詩歌理想,泉子開始了他的寫作。
我們必須回歸到我們自身
回到我們的心靈
是的,在這里
只有在這里
才能修筑出那通往更廣闊處的棧
道
——《棧道》
在一個巨大的宗教預謀和詩歌背景中展開,所以,“泉子總是從平凡的事物和場景出發(fā),最后又抽身離去轉(zhuǎn)向更為永恒性的東西”,比如時間、消逝,孤獨、死亡和虛無。
無論是平靜的泉子,還是激情的泉子,都是在一種返鄉(xiāng)的道路上,尋求克服死亡、離異、孤獨和空虛的能量。在這個坐標上,他是楊鍵式的人物,他“詩歌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空寂,不是它的道德說教,不是它的懷舊”,而是“他詩歌里體現(xiàn)出的隱忍與慈悲,對孤弱者無限的同情”。
這顯然是徒勞的
放下你手中的刀
并去平息你將心平分成無數(shù)個等
份的想法
它們過于微小,也不會相等
你應(yīng)當奉上一顆完整的心
把它交給每一個人
——《這顯然是徒勞的》
這首赤子般虔誠的抒情詩,淡定、澄明,彌滿了通透的氣息,它與這個時代的喧囂無關(guān)。它在減速,我敢說,這種減速不僅僅是米沃什意義上的宗教美學,更是一個雨水江南意味上的山水風格。精致而飽滿的江南,滋潤并涵養(yǎng)了一種潺 的生命氣息,一股溫潤的詩歌節(jié)奏。流水的江南,要緩慢不要迅猛。從此意義上,泉子是在向人類的童年和最初的記憶回歸,是在一種返鄉(xiāng)的旅程中,在這里他將獲取詩歌的呼吸和價值。
四
潘維說泉子是“小男孩”,“拒絕成長,因此,他越加成熟”。這是說,泉子的寫作在某種意義上替代了他的成長,詩歌和思考的力量使得他聚集了一種超越年齡的智性。
泉子的寫作指向童年,那里不僅是他個人的童年,同樣也是整個古典江南的童年,他的加入和到來,印證了傳統(tǒng)的生長。在與各種互文性人物的重逢中,泉子的詩歌煥發(fā)出一種“真”的童心。這種“真”是泉子詩藝的秘訣,一種從語言上煥發(fā)出來的平易風格,一種坦開的宗教慈悲。
誠此,我們說,泉子對童年的耽溺和抒情,對傳統(tǒng)的回歸和承接,使得他的詩歌成為藝術(shù)曲線中一個充滿祝福的聲音,使得他本人成為童年記憶中一個永遠沒有完成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