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這首詩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將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寫于詩人被貶謫永州期間。“蓑笠翁”指穿蓑衣戴斗笠的漁翁。詩中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一幅寒江獨釣圖,以“千山”、“萬徑”襯托孤舟獨叟,在無限“絕”、“滅”之中,著一“釣”的動作,從而在孤寂的畫圖之中,道出了詩人超凡脫俗的清高和對宦海浮云的無奈。
筆者熱心于收藏、研究、鑒賞中國古陶瓷,在對明末和清末民窯青花瓷紋飾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兩個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紋飾,完全改變了明中期和清中期規(guī)整、平穩(wěn)的風(fēng)格,明顯地融入了明末和清末文人士子和瓷師畫匠面對江河日下、民不聊生、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現(xiàn)實,極端憤懣又無力回天,從而表現(xiàn)出的放浪脫俗的審美意趣。
在繪畫風(fēng)格上,運用變形的手法,豪放夸張的減筆寫意畫,以達到歸隱山林、特立獨行、返璞歸真的意境。人物造型洗練簡潔,寫意山水畫風(fēng)荒誕,紋飾圖案蕭瑟凄涼,如古寺、茅屋、草亭、磚橋、扁舟、枯樹、寒鴉、高士、樵夫、漁翁、牧童等等畫面,高士獨釣,秋江待渡,一葉扁舟,兩行秋雁,寥寥數(shù)筆,波詭云譎,出神入化,意趣無窮。筆者收藏有兩件能代表和反映這兩個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現(xiàn)簡要介紹如下:
一、明天啟青花垂釣圖小盤
該盤口徑10厘米,高2.3厘米,足徑5.8厘米。胎骨較薄,因胎坯和釉汁的收縮率不一致,底足內(nèi)見大小不一的縮釉點和粘有較多窯砂。施釉較薄,釉色白中帶青。青花料為國產(chǎn)石子青,呈色青中帶灰而淡雅清麗,青色可見濃淡層次,不見青色流散暈出。盤內(nèi)底雙圈中描繪有“蓑笠翁”獨釣圖,云開日出,秋高氣爽,寒江獨釣,卻似一無所獲。
該類明天啟青花垂釣圖小盤,在《中國明代瓷器目錄》(1998年11月南方出版社第一版)第177頁載有一件,紋飾相同,但口徑為10.5厘米,當(dāng)時所標(biāo)的市場參考價為人民幣740元。
二、清光緒青花垂釣圖瓶
該瓶高22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6厘米。敞口,縮頸,弧腹,圈足。從器型上看,為清晚期的典型瓶式,顯得略為矮胖。該瓶胎體厚重,胎質(zhì)較為細膩,瓶的上腹部可見一道上下對接的胎接痕。釉面青白,側(cè)視可見“浪蕩釉”現(xiàn)象。瓶圈足足墻微向里斜,足跟較圓滑。青料為國產(chǎn)浙料,藍中泛灰,具有明顯的晚清風(fēng)格。
該瓶的外腹壁上,繪有一幅形象生動的青花垂釣圖畫面,遠處山峰疊翠,大河橫流,天空中有大雁兩行,河面上船帆點點。河中有一孤島,島上有兩棵參天大樹及河邊翠柳掩映下的古寺,古寺的左右各有一漁翁獨自垂釣。從畫面上看,漁翁已不著蓑衣和戴斗笠,雖手持長柄魚竿,拋出長線魚餌,聚精會神,但因江寒魚伏,恐終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