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陵有個“龍陽窯”。龍陽,現(xiàn)名叫“漢壽”。據(jù)《漢壽縣志》記載:“漢壽古屬索縣,以祈漢朝長壽,東漢時取名漢壽。三國吳改為吳壽,赤烏十一年立縣,日龍陽。后縣名屢易,于民國元年復(fù)名漢壽。”漢壽縣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洞庭湖之西,境內(nèi)大部分為濱湖平原,沅、澧水由此注入洞庭。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載,唐平蕭銑后,遂改隋武陵郡為朗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為朗州。故唐代習(xí)慣稱這里為“朗州武陵郡”,或單稱“朗州”。唐朗州轄地同隋代,依然是武陵和龍陽二縣。唐代越州窯、婺州窯、壽州等名窯均以窯址所在的“州”取名,因龍陽位于朗州,故取名“朗州窯”。
愚酷愛收藏高古陶瓷。近20年來,漢壽縣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眾多碩大彩繪陶瓷。據(jù)筆者所藏,其中包括:
唐漩渦紋彩陶甕(圖1) 該甕高37.5厘米,口徑19厘米,最大腹徑40厘米,底徑12.6厘米。小口,圓唇。腹形鼓圓,其上飾兩周凹弦紋。圓餅底。胎色紫灰。這件彩陶的圖案裝飾,先用淡紅色化妝土在泥質(zhì)陶甕的頸部和上腹部,涂(浸)三個圓斑塊,其上再用褐彩繪制三個旋轉(zhuǎn)的圓渦紋。彩繪施于罐的肩和上腹部,向下俯視可以看到彩陶甕的全部紋飾(圖2、3)。它那流暢自然的線條,仿佛會產(chǎn)生流動的節(jié)奏和韻律,讓人感到有無數(shù)的渦紋在眼前周而復(fù)始地旋轉(zhuǎn)。高大的陶甕,底部僅十余厘米,估計當(dāng)時很可能把下腹沒繪彩的部分埋入地下,將重量部分傳遞到地面,由此而保持大甕的穩(wěn)定。關(guān)于“漩渦紋”,眾多彩陶研究專家將這種紋飾依其形狀命名為“水波、漩渦、魚網(wǎng)紋”等。李進興《彩陶漩渦紋釋疑》則認為,彩陶上古人繪制的漩渦紋飾可能并不是“表現(xiàn)水波、漩渦以至水中的漁網(wǎng)”,而是具有一定抽象的意義,如“漩渦”代表“復(fù)活”等等。
五代彩繪盤口瓶(圖4) 該瓶高30厘米,口徑9.9厘米,底長9.8厘米。口作盤形,束頸細長,深腹鼓圓,平底。肩部飾圍欄一周,下腹作圍欄垂幔,圍欄均作鏤空狀。腹部素胎上涂白色料漿粉,再用醬色彩釉繪花,外表不再罩釉。整個畫面雖草草幾筆,卻頗得寫意畫之妙。該器造型優(yōu)美,圖案舒展流暢,是盤口器中的精品。據(jù)周世榮《湖南陶瓷》考證,這類盤口瓶,“約相當(dāng)唐末五代”時期。
五代彩繪梅瓶(圖5) 該瓶高29.2厘米,口徑8.9厘米,底徑9.6厘米。圓口,卷唇,短頸,腹微鼓,領(lǐng)部和腹部各飾凹弦紋一周。平底。紅褐色胎。肩部及腹部涂淡紅色化妝土,然后再繪醬色纏枝花卉圖案,外表不再罩釉。此梅瓶的胎質(zhì)較粗,光潔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要燒出艷麗的彩瓷,就必須在胎上涂一層化妝土,以彌補上述缺陷。因為化妝土可增強胎的致密度。在化妝土上繪花,更能襯托彩釉的成色,達到釉色美的預(yù)期效果。
唐粉斑高頸罐(圖6) 分二式。該類罐的共同特征:圓口,折沿,高直領(lǐng)。溜肩,鼓腹,腹下斂收。頸部和肩部涂淡紅色化妝土,腹部浸三個呈“品”字形的圓塊狀粉斑,并與肩部相連。一式高31厘米,口徑9.6厘米,最大腹徑25.1厘米,底徑14.8厘米。餅足。三大圓塊斑用寬線條串連。外罩黃色釉,大部分釉已脫落。二式(圖7)高29.8厘米,口徑9.7厘米,最大腹徑25.5厘米,底徑15.2厘米。平底。腹部飾凹弦紋兩周。外罩黃色薄釉。圓斑彩畫是朗州窯最常見的;以化妝土繪成大塊不規(guī)則的圓形、桃尖形于器上,紋飾雖粗簡,但色調(diào)配置得當(dāng),具有簡樸大氣的藝術(shù)魅力。
唐粉斑瓜棱形罐(圖8) 該罐高16.5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7.6厘米。圓口,卷沿,束頸。腹作十瓣瓜棱形,肩部和腹部各飾凹弦紋一周。兩側(cè)飾對稱化妝土大圓斑,外壁罩醬色釉,餅底。這是朗州窯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唐醬釉線條紋罐(圖9) 該罐高15.7厘米,口徑8.4厘米,底徑7.6厘米。圓唇,短頸,溜肩,鼓腹,餅底。從肩部到腹部飾八組線條,每組五條,用白色化妝土裝飾。紅褐色胎,施醬黃色釉。此種裝飾實屬罕見。
唐醬釉四耳瓜棱形蓋罐(圖10) 該罐通高約35厘米,口徑17厘米,最大腹徑24厘米,底徑11.6厘米。敞口,斜直領(lǐng),溜肩,腹微鼓,餅足。肩部和下腹各飾凹弦紋一周。肩附兩兩對稱之環(huán)耳4個。褐色胎。罐身呈九棱瓜瓣形,涂白色化妝土,外罩醬色釉,釉不及底。此器碩大、莊重,展示了大唐“以肥為美”的風(fēng)韻,惜蓋已殘。
唐帶蓋瓜棱形雙口壇(圖11) 該器通高22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8.4厘米。內(nèi)口微斂,外口檐口略矮。罐身呈八棱瓜瓣形,腹中部飾凹弦紋兩周,外涂一層白色漿料。褐色胎,餅底。雙口壇也叫“雙唇罐”。據(jù)汪慶正《簡明陶瓷詞典》記載,此類罐為漢、晉時期流行的一種罐式,與今泡菜罐相似。朗州窯出土唐代雙口壇,僅見。
上述列舉的朗州窯產(chǎn)品,僅九牛一毛。綜合考察這些產(chǎn)品,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基本點:其一,朗州窯的胎質(zhì)堅硬,敲之發(fā)金屬聲,瓷土一般不帶砂或少帶砂。胎色瓦灰、赭灰或作豬肝色,少部分呈褐紅色。陶瓷器胎壁上都涂有一層淡紅色或白色底粉,即化妝土,又稱陶衣,然后彩釉繪花,或施釉。其二,釉色除青黃色透明薄釉外,彩釉以深淺不同的褐色為主。褐色中淺者油黃、淺棕,深者呈板栗殼狀或醬黑。白粉除作底色外,有時也作釉下彩裝飾。其圓斑裝飾多使用強烈的對比色,如瓶、壇、罐等。其三,朗州窯的器物一般碩大,其造型往往使用多種優(yōu)美的曲線。絕大多數(shù)器物的腹部都飾一周或兩周凹弦紋,給人以莊重而優(yōu)美俊俏之感。其四,在裝飾上,主要表現(xiàn)為釉色的變化與裝飾手法的不同。其中后者包括釉下彩和素地彩繪等。釉下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釉下彩繪花,習(xí)見于甕。第二種是在深色素胎上用白色涂料繪花,外表再罩一層透明薄釉。花紋隨手而出,圖案以平衡、均齊為度,而不嚴格地強求對稱。屬于該型者,器壁上均隱約可見塊狀圖案。但外表也有施不透明厚釉者,因而花紋要等釉片剝落后才能發(fā)現(xiàn)。素地彩繪與上述裝飾不同,它是在做好的坯體上,直接用彩色釉料或白色料漿在器表繪花,或在胎體上涂一層白色化妝粉,然后再彩繪。它既不在釉下繪花,繪花的表面也不再罩釉。
朗州窯出現(xiàn)的“圓斑”裝飾,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朗州窯彩瓷中的圓斑不僅見于長沙窯,而且更多地見于和類似于四川邛崍窯。據(jù)史記載,長沙窯,又稱“銅官窯”,創(chuàng)燒于唐,晚唐至五代是極盛期,五代以后衰落。產(chǎn)品以青釉為主。器物以罐和壺的形式最為多變,短嘴多角壺是其典型器。釉下彩是唐代長沙窯新創(chuàng)的一種瓷器裝飾工藝。早期為彩斑裝飾,即在瓷坯上用鐵或銅料涂上斑塊,燒成褐斑或綠斑。例如:李效偉《長沙窯》所載青釉褐斑雙系執(zhí)壺(圖12)、青釉褐斑方耳罐(圖13)、青釉褐斑壺形燈(圖14)等即是。但邛崍窯與朗州窯更為接近。邛崍窯,又稱“邛窯”,在今四川邛崍瓦窯山、什方堂、尖山子、大魚村等地,古屬邛州,故名。所產(chǎn)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與長沙窯產(chǎn)品有相似處。耿寶昌主編的《邛窯古陶瓷研究》收錄了許多邛窯古陶瓷藏品。其中,邛窯與朗州窯產(chǎn)品的裝飾效果極為相似的有:
唐彩繪六耳罐(圖15) 該罐高46厘米,口徑22厘米。圓唇,短頸斜直,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附六系,褐色胎。肩部及腹部涂米黃色化妝土,并浸四個半圓弧與之相連,其上再繪醬色似字非字、似畫非畫的圖案。關(guān)于這種技法的使用,邛窯與朗州窯極為類似。
唐綠釉瓜棱形罐(圖16) 該罐高6.8厘米,口徑5.2厘米。褐色胎,淺頸直口,圓肩,瓜棱形腹,餅底。頸部及肩部施綠色釉,腹部涂(浸)三個呈“品”字形圓塊狀綠斑,簡直和朗州窯的裝飾一模一樣??梢哉f,這是朗州窯對邛窯風(fēng)格的“克隆”。
唐褐綠彩斑瓜棱形雙耳罐(圖17) 該罐高11厘米,口徑8.5厘米。敞口,卷唇,圓鼓腹,餅足。灰褐色胎。肩部附對稱雙耳。腹身呈瓜瓣形,飾兩兩對稱的褐綠色圓斑4個。這種裝飾與朗州窯產(chǎn)品十分相似。
唐彩繪四耳罐(圖18) 該罐高15.8厘米,口徑6.8厘米。圓口,折沿,短頸,鼓腹,餅足。紅褐色胎。肩部附兩兩對稱的橋形耳4個。頸部和上腹部涂米黃色化妝土,其上再繪醬色草葉紋圖案。此種裝飾方法與朗州窯也相同。
唐三彩執(zhí)壺(圖19)該壺高12厘米,口徑4.9厘米,底徑5.4厘米。褐色胎,喇叭口,束頸,短流,平底。施以褐、綠色條斑作裝飾。此種條斑裝飾在朗州窯中也可見。
縱觀兩窯,應(yīng)該說朗州窯和邛崍窯的產(chǎn)品是十分相似的。其中,素地彩繪和圓形大斑塊裝飾,很難看出兩者有什么差異。除長沙窯外,同時代的其他諸瓷窯產(chǎn)品中皆不具備這些特點。在朗州窯陶瓷品種中,高溫彩繪瓷最為突出,可與四川邛窯相媲美。根據(jù)目前收集到的資料:兩窯都生產(chǎn)高溫釉下彩瓷;彩繪裝飾多圓形大斑塊;普遍使用化妝土;裝飾多以彩釉繪花為主。兩窯胎質(zhì)、釉色與裝飾風(fēng)格,基本上一致,可以看出它們是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但朗州窯并非邛崍窯,兩者又各自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
①邛崍窯產(chǎn)品采用窯柱、墊板和多種圓餅形墊圈,產(chǎn)品往往殘留很明顯的支釘痕。朗州窯采用匣缽裝燒,燒成的陶瓷幾乎不見支釘痕。
②邛崍窯產(chǎn)品裝飾題材較豐富。常見的紋飾有花草紋、云紋、散點紋,或圓形、桃尖形斑塊紋,并有少數(shù)使用文字裝飾。朗州窯產(chǎn)品彩繪裝飾除漩渦、直條紋之外,多為花草,題材比較單一。
③邛崍窯彩繪裝飾中的圓形大斑塊既有醬褐彩,也有綠彩。朗州窯所見圓形大斑塊裝飾全部使用淡紅色或白色化妝土,而不見醬色和綠色彩釉。
④邛崍窯產(chǎn)品種類繁多。計有罐、壺、瓶、燈盞、碗、盤、爐、盂、杯、缽、枕、器蓋、硯、玩具等。目前朗州窯產(chǎn)品僅見甕、瓶、罐、壺、壇、盂等,其品種相對較少。朗州窯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同時代長江上游邛窯及中游長沙窯的雙重打壓,其產(chǎn)品沒能發(fā)展到應(yīng)有的高度,其銷售范圍也僅限于湘、資、沅、澧流域。
通過對比分析,朗州窯與邛崍窯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源”與“流”的關(guān)系。邛崍窯是“源”,朗州窯是“流”。據(jù)考證,邛窯始燒于東晉,發(fā)展于南朝,成熟于隋,興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長盛不衰,結(jié)束于南宋中晚期,共經(jīng)歷了約9個世紀。朗州窯沒有文獻記載。參照長沙窯和邛窯產(chǎn)品,筆者認為始于唐中期。朗州窯的突然崛起,與安史之亂,以及北人南遷和南方經(jīng)濟文化的興旺發(fā)達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朗州窯的興起,大致相當(dāng)安史之亂之際。至五代,朗州窯產(chǎn)品趨向粗放。南宋時期已趨向衰落。關(guān)于這一點,周世榮《湖南古墓與古窯址·長沙南宋墓》中有記載。南宋以后,就已經(jīng)見不到朗州窯陶瓷器的蹤影了。
朗州窯源于邛崍窯。從地理位置來看,四川與湖南毗連,而且江水瀠洄相通。邛崍窯地處長江上游的岷江兩側(cè),而朗州窯則位于長江中游的沅水入口處。兩江之水,涓涓匯入長江,東流大海。據(jù)《邛崍縣志》記載,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邛、嘉、簡、眉各州彝人起事”;“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起,南詔、吐蕃多次進犯西川,臨邛均當(dāng)其沖。”為了躲避戰(zhàn)亂,處于戰(zhàn)亂核心地區(qū)的邛窯工匠們,南遷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他們被迫離家,四處流浪。據(jù)筆者推斷,他們中有些人輾轉(zhuǎn)千里,渡過洞庭湖,逃到了湖南漢壽。他們在漢壽建窯興業(yè),繼續(xù)“以陶業(yè)為利,賴以謀生。”可以說,他們?yōu)槔手莞G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責(zé)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