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因其與眾不同的色彩和光澤及其溫潤通透的特性,自古以來就廣受人們的尊重與珍愛?!抖Y記》:“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对娊洝罚骸把阅罹?,溫其如玉”。幾千年來,玉已不僅僅作為一種物質而存在,更上升到人們的精神領域了。以玉比德,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可見炎黃子孫的崇玉、愛玉之情,確已根深蒂固。玉的使用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玉被琢成各種器物,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有的成為君王祭祀的禮器,有的成為個人佩帶的玩物,也有的成為有特定身份的人死后的陪葬品。
玉璧作為玉制禮器之一,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而關于璧這種器物最有名記載的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關和氏璧的故事: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即玉料),決定把它獻于楚厲王,厲王命令從事雕琢玉器的工匠們察看這塊玉璞,工匠不懂玉,于是告訴楚王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王以為卞和欺騙他,便以欺君之罪砍去了他的左足。后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仍然無人識得此玉,結果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去了他的右足。卞和在荊山日夜抱璞哭泣,淚盡繼之以血。后來楚文王即位后,聽說了這件事,于是命識玉之人剖開玉璞,見玉璞內果然是一塊美玉,確為稀世之寶,遂取名為“和氏璧”。后來趙惠王得到了這塊玉璧,結果被秦昭王知曉。于是秦昭王以十五城池相換為幌子,意欲奪寶。趙國藺相如自告奮勇,攜璧赴秦,在殿上大義凜然,誓與玉璧共存亡,巧施計謀,終于帶著“和氏璧”安全地返回了趙國。人們所熟知的成語“價值連城”與“完璧歸趙”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那么玉璧的形制是怎樣的呢?《爾雅》記述:“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這里的“肉”是指玉璧的璧體,“好”則是指玉璧中間的圓孔。其實完全符合這種標準比例的玉璧并不多見,所以用現(xiàn)代語言來概括就是:玉璧是一種扁圓形環(huán)狀玉器。當然玉璧在造型上并不拘泥于扁圓形,還有其他的形狀,如連環(huán)璧、出廓璧等。連環(huán)璧就是指多個璧體連在一起的玉璧,如雙連環(huán)璧、三連環(huán)璧等。而在玉璧的孔內或外側一端凸出一塊近三角形的鏤雕裝飾部位,裝飾部位的高度往往超出玉璧的直徑,這種玉璧則稱之為出廓璧。其鏤雕部分紋飾繁復,多以雙龍或雙鳳等式樣出現(xiàn),有時還在上面刻有“益壽”、“宜子孫”等代表吉祥的字樣。璧面精美絕倫,顯示出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雕刻技藝。
玉璧自古以來就是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吨芏Y·大宗伯》中記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梢娪耔底鳛槎Y器,在祭祀中的首要地位。同時,玉璧也屬于“六瑞”,《周禮》記載:“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
玉璧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產生的紋飾種類繁多。谷紋是玉璧的傳統(tǒng)紋樣,在璧面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釘,乳釘上刻成旋渦狀如同谷牙,瑩如露珠,整個紋飾取谷可養(yǎng)生之意,也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象征。還有素紋和蒲紋。素紋玉璧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商代也有,璧面光素無紋,風格古樸大氣,主要用于禮器。蒲紋玉璧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所謂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在玉璧表面刻成近乎蜂房排列的象征瑞草的六角形格子,六角形格子內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整個紋飾取蒲草能織席安人之意。除素紋、谷紋與蒲紋,隨著年代的發(fā)展,玉璧還出現(xiàn)了其他許多紋樣。如云雷紋、鳳鳥紋、臥蠶紋、龍紋等。唐、宋、元以后還出現(xiàn)了以凹雕的螭紋、乳釘紋、獸面紋、花鳥紋裝飾的玉璧。也有把多種紋飾組合在一起的,例如在玉璧的表面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兩區(qū),外區(qū)飾龍紋或鳳鳥紋,內區(qū)飾蒲紋或谷紋。還有在玉璧兩面均刻有圖案的,例如在玉璧一面以谷紋或蒲紋、云雷紋、席地紋裝飾,在另一面以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裝飾,或者根據(jù)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制,玉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zhàn)國、漢代時期的谷紋、云紋或臥蠶紋,然后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飾。
玉璧的用途很多,隨著朝代的更替,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商周時期的玉璧是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用以祭天,也用作貴族象征身份的信物,器形比較簡單。到了戰(zhàn)國時期乃至兩漢,由于禮制的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佩飾玉和殮葬用玉。這時期的玉璧形式多樣,紋飾豐富,漢代更是出現(xiàn)了代表吉祥內容的文字。到了宋代,政府重新開始重視玉璧的使用,并沿用了古時的用璧制度。元明兩代玉璧式樣多為仿古玉璧,大多作佩玉和殮葬。到了清朝,玉璧則很少用于陪葬了,而主要用于祭天(禮器)和玩賞。
總之,玉璧自古便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其承載的千年文化內涵、令人震撼的精湛工藝、晶瑩溫潤的玉質特性,以及發(fā)人深思的深遠意蘊,使之歷來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