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到市區(qū)去辦點事,回來時從張北路站下來,發(fā)現(xiàn)鎖在那兒的自行車又沒了。幾個戴大蓋帽的人在那兒巡邏,見我找不到自行車,便安慰我說了些“以后當心點”之類的話。
這是我在這一地點丟失的第二輛自行車。合計下來,自上世紀90年代偷盜自行車成風以來,我家已被人偷走近6輛自行車。
雖說自行車現(xiàn)在值不了幾個錢,可心里很窩囊。傳統(tǒng)鎖、環(huán)形鎖,把自行車幾乎捆綁了起來,夠當心的了。我總也弄不明白,小偷們是如何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來人往之地,堂而皇之地把鎖撬開,把車推走的?
到單位和同事一說,皆有同感,皆有同遇,從沒被偷過自行車的人幾乎沒有。由此推算,全市自行車的丟失率可以說高得驚人。
那天,由三明路走入某某路,再轉(zhuǎn)入一條小馬路,忽見路兩邊修車鋪三三兩兩,門前都放有自行車。少則二三輛,多則十幾輛,型號各異。我在一家車子比較多的車鋪前一問,價格不由人不動心。一輛六成新的日本進口電機的電動車,才400元不到;八九成新的時尚自行車百元左右,一般的自行車四五十元就可搞定。兩三個伙計正忙忙碌碌地鼓搗著兩輛助動車,看起來是正在做一些“技術(shù)處理”。老板是個東北人,倒也爽快,直言不諱,交代得很清楚,說:這一批車子都是昨天剛從張北路站頭下面和某超市門口送來的。一個“送”字,真是把個偷雞摸狗的行為說得再平常不過了。
聽到“張北路”三個字,我不由心中一動。細尋之下,卻看到我的那輛車赫然也在其中,瓦藍色的烤漆發(fā)出耀眼的光芒,而車鎖車斗則蕩然無存了。這可憐的車子車頭歪著,似在無助地看著我。我忙問:“這輛車多少錢?”老板說:“這輛車還新著呢,60元收進的,90元賣給你吧?!蔽叶纺懴蚶习逭f:“這輛車就是我昨天丟失的呀!”老板笑了笑說:“那活該你倒霉,誰叫你不當心呢!”接著又說:“現(xiàn)在沒辦法,你叫它,它會答應嗎?”是呀,此刻我認得自己的車,可我的車哪能認得我呢!沒辦法,幾經(jīng)討價還價,老板最后以85元的價格同時免費裝上車斗車鎖,讓我把自己的自行車又買了回來。
騎車返回的路上,我心里說不出的窩囊。
(編輯·陳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