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行走著這樣一位畫家,他以詩人的情懷,感悟西部廣闊的孤寂之美,用國畫濃濃的墨香,抒寫著歷史的滄桑。
吳剛,一個獨自行走在西部的畫家,以完全個人的方式,在古絲綢之路上尋找著夢中的畫境,闡釋著他的藝術生命……
吳剛畢業(yè)于蘇州美專,后在南京一所美術學校教書,上世紀80年代在北海曾有過一段艱辛卻很幸福的生活。之后他辭掉了在周圍人看來不錯的工作,告別安逸的生活,不顧家人、朋友的強烈反對,從1990年開始,以自愿者的身份參加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對話之路”活動,從此走上西行之路。1990~1993年,開始了他在絲綢之路上徒步寫生的第一個階段。
回憶起在新疆的日子,吳剛認為那里才是自己藝術生命的歸宿。1990年,他從北京出發(fā),直接飛往敦煌,然后從這里開始,遠離城市的喧囂,徒步行走在南疆、北疆一帶。他一村一村地走,邊生活邊畫畫。這期間,吳剛共創(chuàng)作國畫800多幅,并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以“戈壁的太陽”為主題的首次個人畫展。
2001年后,吳剛的行動得到國家旅游局和當?shù)芈糜尉值拇罅χС?。這時,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走完海上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在各地旅游局的配合下,他從北海市出發(fā),途經廣州、泉州、寧波、揚州、連云港、煙臺、威海等城市,進行繪畫寫生和考察。
2006年起,他又開始沿新絲綢之路即隴海線進行繪畫寫生和考察,沿途的歷史名勝和民族風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發(fā)展中的絲綢之路風景秀麗、特色鮮明,他感覺到這一路走來,仿佛在歷史的長廊中轉了一圈。絲綢之路旅游不再只是看風景,給他留下的也不僅僅是感嘆,更多的是思考。
如果說西部純凈的藍天、舒展的草原賦予了他浪漫主義情懷,那么蒼涼的絲路、浩瀚的沙漠和峻立的山脈也同樣錘煉了他堅韌的性格。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經歷,奠定了他從一位教師到絲路畫家身份的完美置換。
吳剛曾在他的一篇旅行隨記中這樣寫道:“因為純真,有時會伴著孤獨,這是命運的指南?!闭俏鞑康倪@種純真,吸引著他,一路走去,走向大漠的深處,走進最貼近自然、最貼近人類原始情結思考的地方。正如他所感悟的那樣:“我猛然清醒:實際上我是又回到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個生命體剛剛孕育時的純潔的血液中。”
為了自己的藝術生命,也為了逐夢,更為了回報絲路人給他的理解和幫助,他計劃從2009年開始前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各國進行繪畫寫生和考察。與此同時,還將在絲路沿線分別舉辦寫生巡回畫展和交流活動。他堅信,個人之力雖小,但只要堅持下去,必將滴水穿石,對增進海內外對絲綢之路的進一步了解和相互之間的溝通產生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