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大西北,河西走廊南側(cè),巍峨的祁連山由東向西綿延千里,成為甘肅、青海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大山阻隔之下,南北間一條橫穿群山的百里峽谷,打通了懸于祁連群峰兩側(cè)的甘、青兩省,可想而知,其地理位置是何等顯要了。
這條峽谷,便是大西北有名的大斗拔谷。
這是一條奇特的山谷。它自南向北,在兩山夾峙之下左沖右突,頑強地支撐起百余里行程,硬是以驚人的魄力穿過層巒疊嶂的大山,開辟出一條連通河西走廊和青海高原的天然通道。
有了這條天然通道,數(shù)千年來,這兒便成了連接大山南北的咽喉之地。
大斗拔谷蜿蜒于群山之間,崎嶇險峻,海拔高達3700多米,氣溫落差大,天氣變幻無常,時有六月飛雪。而在這條天然的通途上,千年以來總也斷不了兵馬的印跡,相繼演繹出了許多悲壯奇絕的歷史故事。
20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打通西域通道,派遣侍郎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帶領(lǐng)百余人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隴西,過黃河,沿著祁連山南麓西行,而后經(jīng)大斗拔谷穿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誰知,沒走多遠,在焉支山下被匈奴俘獲,被困河西,為奴十年方尋機逃脫,前往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17年后,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又沿著張騫走過的路線出大斗拔谷,突然出現(xiàn)在匈奴人面前,把匈奴右賢王打了個措手不及,一舉攻占了離大斗拔谷只有20里的單于城,由此打開了驅(qū)逐匈奴的勝利之門。
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有關(guān)大斗拔谷的記載。2000多年前的大斗拔谷,是人跡罕至的山野荒谷,峽谷里自然沒有路,亂石擋道,虎狼嘯谷,可想穿越那百里山峽是何等的艱難。
隋時,青海的少數(shù)民族吐谷渾利用大斗拔谷通道,頻頻越過祁連山襲掠河西,從而引發(fā)了隋煬帝對吐谷渾的戰(zhàn)爭。隋大業(yè)五年,隋煬帝親率40萬大軍遠征青海,大破吐谷渾。而后,隋煬帝為炫耀隋朝的國威,打通絲綢之路,便由青海經(jīng)大斗拔谷穿越祁連山來到河西走廊,在焉支山下會見西域二十七國的君主使臣,召開了歷史上有名的“萬國會議”。但隋煬帝過大斗拔谷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時值6月,峽谷內(nèi)卻風雪驟起,奇寒難擋,身著夏衣的將士們遭遇了一場無法抵御的巨大災(zāi)難?!端鍟泛汀顿Y治通鑒》均載:“六月大雪,士卒凍死大半?!蹦强墒?0萬大軍啊,該是何等的慘狀!
歷史的巨步跨到1949年9月,中國歷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大舉西進,解放大西北。西北野戰(zhàn)軍前部步兵第五師為截擊由烏鞘嶺西逃之敵,也經(jīng)由大斗拔谷長驅(qū)直入橫穿祁連山。不巧的是,過大墚時竟也碰到了1000多年前隋煬帝同樣的遭遇,漫天風雪封鎖峽谷,許多解放軍戰(zhàn)士在奇寒中倒下,長眠在大斗拔谷內(nèi),留下了戰(zhàn)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頁。
那一頁頁驚天動地的歷史畫面都已成為過去,成為傳說中的久遠故事。今天,從河西走廊通往青海西寧的227國道已順利穿越祁連山這條有名的大峽谷,險峻的荒谷危途變成了暢通無阻的現(xiàn)代化交通大道。這是當年的張騫、隋煬帝和匈奴人絕不會想到的奇跡。
古時的大斗拔谷,今已更名為扁都口。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斗拔谷,今日已成為河西一處令遠近游人向往的風景名勝。
8月,正是油菜花盛開的詩意季節(jié)。未到山口之前,就聽說扁都口的油菜花久負盛名。來到扁都口,但見山前遠遠近近一片耀眼的金黃,好壯觀的金色花海!果然是“自古扁都口,千年油菜花”!我默誦著前人的詩句,腦海里不禁涌現(xiàn)出大斗拔谷狼煙滾滾的久遠歷史。古時,歷朝歷代在軍事防御上對大斗拔谷皆極為重視,唐朝時在此置大斗軍,扼守隘口,防止吐蕃北上。到了清代,又將山口的防務(wù)移到谷中,設(shè)察汗俄博營,康熙年間還在俄博營北山腰樹立界碑,上書“甘州府俄博營”,并增派士兵500名屯扎于離此不遠的大馬營,扼守扁都口要隘。
今天,站在扁都口前的山頭上縱目四望,昔日的戰(zhàn)亂痕跡已蕩然無存,只見一條平展寬闊的柏油公路昂首挺進山谷,向逶迤的群山深處延伸而去,而山谷前滿山坡全是盛開的油菜花。旅游部門特意把這里開發(fā)成旅游景點,一片片白色帳篷點綴在油菜花叢里,蕩漾出不盡的詩情畫意。在這樣燦爛的美景前,很難想象出張騫和他的隨從由深谷中蹣跚而來的情景,更無從想象隋煬帝的40萬大軍在山谷內(nèi)冒著漫谷飛雪艱難跋涉的悲壯場面。
2000年的歷史烽煙早已散盡,但那些關(guān)于大斗拔谷的一串串驚心動魄的悲烈故事卻永載史冊,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