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遺傳基因是人類長壽最主要的因素,但長壽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形成人類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只占15%,85%要靠后天努力。2007年12月1日至2日,筆者有幸來到世界第五大長壽鄉(xiāng)——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巴馬縣長壽鄉(xiāng)實地考察,走訪百歲老人,感觸頗深。
據(jù)從事長壽科學研究25年的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專家介紹,長壽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在大多數(shù)長壽家族都能找到前輩長壽的代表。巴馬的百歲家族很多,百歲父女、母子、百歲兄弟、百歲姐妹并不稀奇。但他們并不是因為有了長壽基因才長壽,他們能健康長壽,生活習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馬是國際自然醫(yī)學會命名的第五個“世界長壽之鄉(xiāng)”。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巴馬有80歲~99歲老人3160人,百歲以上壽星74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我們這次考察時,就到了109歲和106歲的兩戶老人家里走訪(見上圖),而且兩戶居住很近。廣西巴馬成為目前世界五大“長壽之鄉(xiāng)”中,唯一一個百歲老人呈逐年上升趨勢的長壽鄉(xiāng)。目前擁有24萬人口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有健康百歲老人76位,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的數(shù)量31.7位,是國際上關于“世界長壽鄉(xiāng)”標準的4.5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其余四個“世界長壽鄉(xiāng)”沒有任何一個長壽率的比例高出巴馬。目前,國際公認有五大“世界長壽鄉(xiāng)”。它們分別是前蘇聯(lián)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班巴、中國新疆的南疆一帶以及中國廣西巴馬。
1991年11月,國際自然醫(yī)學會世界長壽之鄉(xiāng)調(diào)查團認定廣西巴馬為“世界第五長壽鄉(xiāng)”。國際自然醫(yī)學學會會長、日本醫(yī)學教授森下敬一博士于2003年11月12日向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世界第五長壽鄉(xiāng)”的證書,巴馬成為世界五大長壽鄉(xiāng)中第一個獲此證書的長壽鄉(xiāng)。
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巴馬的長壽與地理、氣候、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在百魔洞坐船瀏覽時,手捧河里的水喝,感覺比一般的礦泉水口感都要好喝。所以,當?shù)厣a(chǎn)的礦泉水在市面上已賣到了10多塊錢一瓶。
我們還了解到,巴馬長壽老人的生活很簡單,膳食結構沒有我們城里人那么講究,他們吃的是自己種的無污染蔬菜和粗糧。當我們走進廚房,看到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蔬菜、紅薯等,只吃少量的肉。更沒有我們城里人那么多精神壓力。
考察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巴馬,老人很受尊敬。哪家有了長壽老人,哪家就受到鄉(xiāng)民愛護。一位五代同堂的百歲老人,子孫100多人。可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所以,考察時有人說笑話,問87歲老人,長壽的秘訣是什么?老人回答說,你去樓上問我媽。
相關鏈接:
“饑餓療法”是廣西巴馬人長壽原因之一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廣西巴馬長壽生態(tài)國際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巴馬老人之所以長壽,與這些老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足有關系,即所謂的“饑餓療法”。
國際自然醫(yī)學會名譽會員、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以及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的醫(yī)學博士舒曉亮等人稱,營養(yǎng)調(diào)查結果顯示,巴馬長壽人群的飲食結構特征為:低能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同時,蛋白質(zhì)和其他營養(yǎng)素也相對不全面。這種飲食結構盡管使得人群體形矮小,但是低能量、低脂肪等對延年益壽有好處卻是不爭的事實。
他們進一步論證,一個人正常的熱量應維持在2400大卡以上,但巴馬長壽老人大多數(shù)在1400大卡至1500大卡左右。據(jù)了解,巴馬百歲老人青年時期由于社會因素均有饑餓史。進入老年期后,他們的飲食更加有節(jié)制,日食2餐至3餐,從不暴飲暴食。由于以素食為主,每日兩粥一飯,巴馬老人均自然處于限食狀態(tài)。
(編輯/王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