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陽有座名叫黃藤嶺的山,因漫山遍野長著黃藤而得名。這種黃藤,屬衛(wèi)茅科雷公藤屬,所以它的通用名叫雷公藤。因其毒性很大,只需服下六、七枚雷公藤嫩芽,就可喪生,故取名為斷腸草。相傳“神農嘗百草,死于斷腸草”。幾千年來,人們對于神農獻身醫(yī)藥的精神,充滿了敬佩之情。
蒲松齡的名著《聊齋志異》中有篇“水莽草”的故事。描寫一個姓祝的書生,因路途口渴,正好遇見賣茶的美麗少女,飲茶一杯,頓時腹痛難忍,中毒身亡,原來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后,變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活了許多中毒之人。由于他的正直,最終受到人們的稱贊并獲得美滿的愛情。
什么是斷腸草和水莽草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莽草,又稱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為迷罔,故名。”又在“鉤吻”條下論述:“鉤吻即胡蔓草,信人謂之斷腸草是也……生滇南者花紅,呼為火把花。岳之謂之黃藤……入人畜腹內,即粘腸上,半日黑爛,又名爛腸草?!睋?jù)考證,莽草、鉤吻、黃藤、火把花,都是有毒之品,民間都有斷腸草之稱,故不少人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火把花是昆明山海棠,黃藤則指雷公藤,它們倆是一對“孿生姐妹”,同屬衛(wèi)茅科雷公藤屬植物。而莽草是木蘭科八角屬植物,鉤吻是馬錢科胡蔓屬植物,它們科屬不同,不能混而不分。
雷公藤,作為內服藥應用的歷史不長。30多年前,有個不堪麻風病折磨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了一碗,想從此了結生命。不料服后上吐下瀉,昏睡了一天,不但沒有死,反而覺得全身輕快,病痛去了大半。這個絕處逢生的故事,傳到麻風病防治醫(yī)院,使醫(yī)生受到啟發(fā),于是試用雷公藤煎劑內服治療麻風病,果然獲得了意外的成功。
1976年湖北省成立雷公藤研究協(xié)作組,開展了對雷公藤的藥理、藥化、毒性、劑型等的研究工作。實驗證明,雷公藤提取物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腫瘤、舒張血管和類似激素樣作用。專家鑒定認為:用雷公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療效顯著。以后全國許多地區(qū)都相繼開展了對雷公藤的研究工作,雷公藤從默默無聞的民間草藥,成了頗有名氣的“藥壇新秀”?,F(xiàn)在雷公藤的應用范圍,已擴大到內、外、婦、皮膚、瘡瘍、眼、耳鼻喉科等疑難病癥的治療,??墒盏綕M意的療效。
從此,雷公藤由人人懼怕的毒草,變成了備受歡迎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