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乎都有一種天性,都會欺負最親近最愛的那個人。孩子更是如此。
我就是兒子壯兒的欺負對象。跟著家里任何一個人出門,他都可以自己走很長的路,即使想抱他,還得征求他的同意??芍灰形彝校闆r就大不一樣。他好像不會走路了似的,非要抱,而且必須是我抱,白白放著壯爸這么個大勞力,看著就讓人可惜。我卻是腰酸背痛,累得要殘廢了。
平日里壯兒在家經常為一句話,一個小動作跟我較勁,有時我還沒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他就哭了。反正我們倆在一起,不是他哭了就是我急了。而他單獨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撒嬌耍賴,兩人玩一圈回來,他連說話都更像個大孩子了。
有句俗話: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一場。看來,民間俗語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反省自己,覺得有些過度在意壯兒的心理感受了。當孩子有需求、有表示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給予一定的回應,但我做得就有點兒過了,他的每一個言行我都不會忽略,所以他每說一件事都需要我重復一遍,而他的口齒又不是很清楚,我重復的不對,他就不干,甚至哭起來。而且,在壯兒心中,媽媽永遠都是一個和顏悅色的人,幾乎沒有嚴厲的時候。
我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當他耍賴的時候,我會先講道理,道理講不通,再用轉移法或冷處理等。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走開,不搭理孩子,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此坪芎唵蔚姆椒?,可是一到了實際運用時,不知道有幾位父母能夠做到。因為,更多的時候,你實在沒辦法無視孩子以及他的“可惡”行為的存在;或者是你總想盡快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等不得他冷靜下來。
這種情形在我們家也時有發(fā)生。我可以“冷”下來,但家里其他人卻做不到,所以,我的“冷”經常是不起作用的。
這幾天壯兒生病了,不能上幼兒園。小孩子病一場,脾氣就長不少,這回我算是領教了。小家伙把撒嬌耍賴發(fā)揮到了極致,有些事情我認為是確實不能滿足他的,比如,他不許我吃飯,只能陪他玩。我就會嚴厲地告訴他:“媽媽把飯吃完就會陪你玩兒。媽媽不吃飯,沒有勁兒,也會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兒了。”但他還是不依不饒。我又說:“如果你還這樣不講理的話,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么時候講理了,我再跟你玩兒?!比缓?,我就不再理他,接著吃飯??擅康竭@時,家里就會立刻有人沖上去接著安撫他,而他又不買賬,最后還得我出面收拾殘局。
我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家里總有“靠山”,壯兒永遠有耍賴皮的“底氣”。以后再發(fā)生類似的事件時,我讓壯兒的爸爸、爺爺和奶奶都躲到一邊去,不許在我冷落壯兒的時候充當“老好人”,不管是出于心疼還是心煩,否則,我不會再充當他們的“救世主”。這一招果然見效,壯兒再耍賴時,我們都不理他,他哭得連自己都覺得無趣時,就乖乖地止住哭聲了。
冷處理,就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冷靜需要時間,需要有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給孩子這個時間和空間,并且自己也不冷靜,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更加心浮氣躁。長此以往,想培養(yǎng)孩子的好脾氣就有難度了。這就像在幼兒園里,老師的嗓門越大,孩子們越是不聽話,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們卻都安靜下來了。所以說,孩子發(fā)脾氣了,我們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下次再遇到寶寶耍賴,你該拒絕就拒絕,該走開就走開,慢慢地,你就不再是寶寶的“出氣筒”,不會輕意被他“欺”了。
責任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