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紛飛兆豐年,天賜良藥有誰知?冰雪的藥用價值,早在唐代的《本草拾遺》中就有記載:冰味甘、大寒,無毒,主去煩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臘雪甘冷無毒,解一切毒?!睍羞€有用冰敷乳房,治乳癰初起;用冰敷膻中(兩乳之間),治“傷寒陽毒,熱甚昏迷”,并解燒酒中毒諸記載。
在民間,人們常用冬天貯存的雪水治療紅眼病、皮膚燙傷、凍傷等,都有奇效。尤其對于輕癥患者,只需3—4小時涂洗一次,4—5天就能自然痊愈。有一則冬雪治療燒燙傷的奇效方:臘月下雪天,將一口大水缸洗凈。采潔凈的積雪裝滿缸內(nèi),壓實,用數(shù)層布把缸口封固,外加一個大沙袋壓蓋缸口,待其自然融化成水以備用。遇有燒燙傷者盡快將傷面浸泡水內(nèi)數(shù)分鐘,能很快消炎止痛,不起水皰、不感染,皮膚平復(fù)如故。如傷后傷面已起水皰,或已感染潰爛,也可如上法浸泡,或用數(shù)層紗布蘸雪水敷創(chuàng)面,并不斷淋以雪水,同樣能收到消炎止痛、祛腐生新的作用。
下面介紹幾則簡便易行的冰敷療疾之法。因為,冰敷法不僅常用于高熱昏迷患者的急救,而且還可用于多種病癥的治療。
冰敷降溫 在高熱病情緊急的情況下,選擇冰或冰水進行物理降溫,是護理高熱患者的重要措施。通常情況下是用夾層冰帽和冰袋置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利用傳導(dǎo)散熱。
利用冰袋(冰帽、冰囊)降溫時,先將冰敲成無棱角的小塊,裝于冰袋內(nèi),排氣后將冰袋口夾好,擦干,檢查無漏水后,置于所敷部位。冰塊融化后可重?fù)Q,高熱患者放置于前額、頭枕部或體表大血管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在冬季可取自然冰塊,無冰時節(jié)可利用冰箱自制。冰袋制作只需將橡膠手套灌入適量水,扎緊放在冰箱里冷卻即成。
冰敷止痛 受傷后傷口疼痛,冷敷可使神經(jīng)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如牙痛就可用冰袋敷患牙臉頰處止痛。再如,不小心指尖扎進了小刺需用針尖剔除,可先用冰袋將手指冰麻,再挑刺就不覺得疼痛了。
冰敷止血 傷口不大就用冰袋敷于表面,血管收縮,出血便會止住了。如是關(guān)節(jié)或皮下碰傷出現(xiàn)青紫,可先用冰袋冷敷止血,然后再用熱敷,促進淤血吸收。冰敷可使局部毛細(xì)血管收縮,減輕充血、出血,還可用于扁桃體摘除術(shù)后、鼻出血及早期局部軟組織損傷。
治療燙傷 小面積燙傷后,立即用冰袋放置于患處,不僅能止痛,還能防止出現(xiàn)水皰和紅腫。
抑菌消炎 皮膚受傷后若傷口感染不能立即得到治療,可以不定時將冰袋放置于患處,通過制造低溫環(huán)境抑制細(xì)菌的生長或繁殖,減少局部血流,防止炎癥和化膿擴散,達到抗感染的作用。但慢性炎癥或深部有化膿性病灶時,不宜冰敷或冷敷,以免妨礙病灶的消散與吸收。
使用冰敷時要注意:一是不要讓冰袋直接放于皮膚上的時間過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就應(yīng)該更換一下位置,降溫時最好將冰袋用毛巾包裹一層,避免患者受到過分的冰涼刺激。二是有大片組織受損、感染性休克、皮膚青紫時,不宜用冰敷,以防加重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組織壞死。三是枕后、耳郭、陰囊等處忌做冷敷,以防凍傷;心前區(qū)冰敷謹(jǐn)防反射性心率減慢、心房纖顫及傳導(dǎo)阻滯;腹部不宜冰敷,以防引起腸痙攣或腹瀉;足底冰敷要防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縮,引起心絞痛,因此冠心病及高熱患者應(yīng)避免足底用冷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