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吉隆坡街頭的出租車站排隊等車。我當時排在第一位。很快,一輛出租車從遠處朝車站緩緩開來,就在這輛車離我還有七八米的時候,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年人恰巧走到那輛出租車旁,只見他拉開車門就要上車。這時我看到司機向他使勁地搖手,中年人輕輕地關上車門,甚么話都沒說,只是默默地走進隊中站在隊尾排隊,一臉的愧色。出租車開到我身旁時慢慢地停下了,待我拉開車門坐進去后,司機面帶慍色地對我說,那人沒排隊就要上車!我說,那人也許有急事在身。司機說,有急事也得排隊呀!
早在國內,我就聽說國外的司機見到殘疾人過馬路時會主動停車,以示行人先行。其實,在國外,司機不僅對殘疾人如此,對健康人也是這樣。當司機看到有人過馬路時,老遠就開始減慢車速,讓你先過去。你若猶豫不決,不敢過去,司機會把車停下來,微笑地向你擺手讓你先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司機都是禮讓行人先行,不跟行人搶路。有時行人在街上走,沒有注意身后有車開來,這時盡管行人妨礙了身后的汽車行駛,司機也很少用鳴笛的辦法催行人讓開路;他們要么想辦法從你身旁安全地開過去,要么慢慢地跟在你身后,待你意識到身后有車而讓開路之后,汽車再開過去。
有一回,我到郵局去發(fā)信,當時郵局里面人很多。由于匆忙與疏忽,我竟沒注意大家都在排隊,心想屋里人雖多,可在窗口辦理發(fā)信業(yè)務的顧客卻不多。于是,我快步走到窗口,把要發(fā)的信件遞給工作人員,記得當時我看到工作人員接過我的信件后,目光很快向四周掃了一下,猶豫片刻后才開始給我辦理。當我辦完發(fā)信手續(xù)轉身正要離開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在我身后一米開外,人們都在排隊且隊伍很長,在屋里轉了好幾圈。我的臉頓時一陣燥熱,恨不得一頭扎進地縫里。難怪我當時看到辦公的窗口人很少,原來人們都站在一米線之外靜靜地等候。我看到人們都用溫和而又平靜的目光看著我,沒有人責備我,也沒有人大聲責令我到后面去排隊,這就更加深了我內心的愧疚與痛苦。那天,我忘記了自己是怎樣離開郵局,又是怎樣回到住所。
在國外智障培訓中心當義工
我們周圍有一些人看起來比正常人遲鈍,理解能力較慢、成績差,學習有障礙、表達能力也因語言能力的障礙,以致無法釋放自己。不僅如此,他們的思想比較純真與率直,無法理解人心的復雜,依照社會規(guī)范行事。很多時候,他們也不能自己照顧自己,不能擔任責任重大的工作;雖然他們的年齡可能并不小,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都還十足像個小孩子。這一群人,就是我們所謂的智障人士。
根據(jù)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報告,每一千人當中,就有三到四人會患上輕微智障;由于行為舉止與一般人有別,智障人士常惹來異樣的眼光或歧視的對待。
事實上,對于這不幸的一群,好奇或歧視的目光,他們已司空見慣。許多時候,面對異樣的目光,難過的不是單純得像孩子的他們,而是他們身邊的親人。
為了幫助這些智障人士及其家人,馬來西亞一些城市先后成立了智障人士家屬協(xié)會、智障培訓中心等組織,這些組織不但讓智障兒家長有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同時更積極地扮演訓練智障人士工作的角色,提供機會及環(huán)境讓他們學習生活技能。職業(yè)訓練中心集培訓及庇護工場于一身,專門訓練智障兒掌握一些普通技巧、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投入一些容易輕巧的工作。
在智障培訓中心工作的學員,除了學習掌握生活技能,做一些輕巧的工作外,工作人員及導師也讓他們知道紀律的重要。
每當學員到工場上班時,他們必須打卡;下午放工時,他們也必須打卡,嚴格來說,學員的生活和一般工廠上班的員工沒有分別。在工作上,負責人會按照學員的學習和掌握能力,把工作分配給他們。
一般來說,學員都會被分配到包裝部門工作,另有數(shù)名學員被安排到洗衣訓練部,負責洗滌、熨燙和折床單的工作。
對于已經(jīng)受過一段時間培訓的學員,在工作屆滿兩年后,將享有月薪,雖然薪資微薄,在五十令吉以下,但是,對學員來說,卻是能力受肯定的一種表現(xiàn)。
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福利部條例規(guī)定,有正式工作但收入低微的智障人士,方可享有福利部撥出的津貼。
故此,中心發(fā)放薪水于符合條件的學員們,也間接幫助他們能爭取到應享有的津貼福利。
這一群特殊人士在該中心工作,不會因為手腳慢而被責罵,加上有許多朋友相伴,他們在中心工作得非常開心。
2002年,通過朋友的介紹,我有幸成了馬來西亞一家智障培訓中心的義工。這家培訓中心共有12名義工,他們分別來自當?shù)氐慕逃?、衛(wèi)生、科技等領域。據(jù)說,不同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都有機會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如策劃經(jīng)理、醫(yī)生、護士、建筑師、爬山專家等。參加者必須擁有基本的英文溝通能力,且在工作前,必須接受該中心一周的培訓。讓參與者熟稔了中心的工作技能之后,才讓他們工作。
義工每周來中心一次,在中心的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這里的義工生活對我來說,有一種筆墨難以形容的感覺。在當義工的日子里,我的心中總是充滿感動——我被人世間的真愛所感動。的確,當你感受到愛的暖流在人們之間不斷傳遞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幸福、快樂和激動。尤其是跟學員們的相處和溝通的過程中,彼此的感情越來越深,最后結成了一份份珍貴的友情。這是超越愛情、超越親情的偉大友情,每當想起她們,我的心中就涌起不盡的牽掛和思念。
在國外,記得有一次在沒有親友陪伴下,我接受了一次小手術。當回復知覺時,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感覺是那么溫馨、熱誠,睜開雙眼才知道是醫(yī)院里的一位義工,雖然對方?jīng)]說什么,只是握著我的手微笑,但卻給了我很大的勇氣與鼓勵。
這個溫馨片段永遠根植在我記憶中,我知道即使是陌生人的一雙手,都是我們病弱時的強力支持,病人需要關懷,所有的人都需要關懷,這個世界需要真愛。
要有感恩之心
記得剛剛踏上異域他鄉(xiāng)的土地,我聽的最多的語言是“謝謝”。 “謝謝”幾乎是外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
我在國外讀書時,在課堂上,外籍老師總是習慣把分發(fā)考卷或學習材料的工作給他身邊的某一位同學來完成。經(jīng)常有這樣的時候,每當這位同學把考卷或學習材料發(fā)到俄羅斯、日本、或新加坡等外籍學生的手里時,這些外籍學生都面帶微笑著說聲“謝謝”,而發(fā)到中國學生手里時,中國學生多數(shù)都是默默無語地收下。時間長了,外籍老師便對中國學生的這種態(tài)度流露出不悅的情緒,有時,當中國學生接到考卷或學習材料后,老師會馬上提醒這位中國學生說:“請說‘謝謝’”。
其實,謝謝,不僅僅是社交場合一句禮貌用語,更重要的它是人們感恩之心的自然流露。當你對一個人或對某件事心存感激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說謝謝的意義了。
有兩則美國的故事是大家都聽說過的。一則是很多年前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當蒸氣渡輪“埃爾金淑號”撞上一艘貨輪沉沒之后,船上的393名乘客全部掉入密西根湖中,一個名叫史賓塞的大學生奮勇跳入冰冷的湖水中搶救溺水者。當他救出第17個人后,終因筋疲力盡而虛脫,再也無法站起來。以后,英雄在輪椅上度過了自己的余生。
多年后,有記者問他那晚留給自己最難忘的是什么,他的回答讓人感慨萬千:“17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后來回來向我說聲‘謝謝’。”
一聲“謝謝”,在一個人心中有多大的分量!
另一則是美國的一位老太太,健健康康的活了104歲,很多人都問她有什么長壽秘訣.老人說:長壽秘訣只有兩條,一是要幽默,二是要學會說:謝謝。從25歲結婚起,她每天說得最多兩個字就是“謝謝”。她感謝她的丈夫,感謝她的父親,感謝女兒,感謝鄰居,感謝大家給予她的關懷和體貼,感謝每一個祥和,溫暖,快樂的日子。別人每對她說一句親切的話語,每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每送她一張問候的笑臉,她都忘不了說聲“謝謝”。
這個老太太的一生是幸福的,因為她的心中充滿著感恩之心。
如今,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市中心繁華地帶,坐落著一些古舊的建筑,這些建筑都是早期來吉隆坡謀生的華人建造的,迄今已經(jīng)有逾百年的歷史。在寸土寸金的吉隆坡,馬來西亞政府之所以不拆除這些破舊的華人的早期建筑,是因為他們要以次為紀念碑,永遠銘記華人對馬來西亞的貢獻。
在馬來西亞的街頭,人們能夠看到很多以華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在這些能夠讓地方政府和人民以街道命名的方式來紀念或表揚的華人移民之先軀,是因為他們對地方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吉隆坡,我認識一位非常有錢的富翁,在他豪華別墅里的草坪上有一座墓碑,墓碑的主人是一位建筑這座別墅的工人,據(jù)說在別墅的建筑過程中,這位工人不幸被坍塌的墻壁砸死了。雖然,這位富翁及其一家人與這位死去的工人無親無故,可謂素不相識,可這位富翁及其家人并沒有忘記這位死去的工人,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別墅里給他立了碑,每逢這位工人生日的時候,富翁一家都要給他掃墓以紀念這位工人給他們所做的貢獻。這位富翁告訴我說,他們的幸福生活中流動著這位工人的汗水和鮮血。
我想這就是感恩之心。
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恩。
在這個世界上,有那么的好人要我們感謝,有那么多的好事讓我們感動,有那么多美麗的風景令我們向往與憧憬……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時刻培養(yǎng)自己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