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在三國的蕓蕓眾生中,羊牯并不是官場最失意的,但卻道出了這句失意最深的話?!叭松б鉄o南北”,羊牯頓成所有失意人、落魄人的知己。
我以為,如果羊牯僅僅因為上奏不受重視就要憂傷、郁悶而終,那么,流離逃亡、困頓苦熬多年的劉備簡直早就應(yīng)該抹脖子自盡!所以,這是典型的悲觀者論調(diào)。
面對完全相同的形勢,悲觀者苦著臉說什么“屢戰(zhàn)屢敗”,樂觀者卻會斗志昂揚(yáng)地說“屢敗屢戰(zhàn)”。
即便人生真的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些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也會歡呼:“天下如意事,起碼十有一二!”
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小時候,老師教導(dǎo)我,這是鼓勵仁人志士舍身拼搏的座右銘。但我自讀了《三國演義》之后,總覺這話很是傷感,和“革命不可能成功,同志準(zhǔn)備犧牲”是一回事兒。
當(dāng)孔明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時,“伐魏”便成畫餅、孔明身死五丈原;當(dāng)年我看《神雕俠侶》,當(dāng)郭靖說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時,我便知趣地意識到:郭大俠要犧牲了,襄陽要守不住了,大宋要完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3、“既生瑜,何生亮”
兩個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狹路相逢、拼得你死我活時,最傷感的話就是:“既生瑜,何生亮”?。?/p>
且慢,哪有那么多的傷感!這難道不是胸懷與心態(tài)的問題嗎?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從看待對手的心態(tài)中最能反映出來。那個“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的周郎本是一可人兒,無奈心胸太狹隘,又性急躁,一直怨恨“既生瑜,何生亮”!臨終之際尚“徐徐又醒,仰天長嘆,連叫數(shù)聲而亡”,怨天尤人的心態(tài)可見一斑,難怪折壽。讓我們來看看司馬懿吧,他老人家也很不幸地碰上了諸葛亮,但即使在中了的空城計后,也僅僅“悔之無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隨即做起安撫官民的正事來,精神斗志絲毫未損,果然笑到了最后。
曹操青梅煮酒,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口氣是自信的,還有一點惺惺相惜的味道。
性格決定命運,胸懷決定成就,誠斯然哉!
4、“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明竭盡全力輔佐劉備父子,六出祁山,還是伐魏失敗,只好長長地、長長地嘆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qiáng)也?!绷钊瞬坏貌粋小?/p>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似乎劉備稱王、孫權(quán)割據(jù)、曹操夾天子以令諸侯、關(guān)羽敗走麥城等,一切皆是天意??v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撼山震河之勢、力挽狂瀾之術(shù),也敵不過天意。那么,個人的奮斗還有意義否?
果真有天意乎?!當(dāng)年項羽垓下一戰(zhàn),也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真是天意嗎?
5、“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失意者、失敗者才有如此感慨!那春風(fēng)得意的曹丞相, 即使飽受挫折,依舊“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歌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文人憑空吊牢騷!少年蘇東坡信奉“奮厲有當(dāng)世志”,以“致君堯舜,此事何難”自負(fù),但在官場九死一生之后,就心灰意冷地說:“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