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戈 博士,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主要從事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構設計、制備與功能特性研究,以及超分子結構新型功能材料的組裝研究。2002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早春時節(jié),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里彌漫著青春的氣息。當記者如約來到王戈的辦公室時,這里同樣充滿了時尚和青春的氣息。眼前這位長發(fā)飄飄、打扮時尚的年輕女子,很難讓記者聯(lián)想到她是一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誰說搞科研的就不能追求時尚?”采訪伊始,王戈就展現(xiàn)了她與眾不同的一面。
“誤上賊船”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求學道路走得很順利?!?王戈本科和碩士都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也就是從那時起,她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本科和研究生學的都是化學,但王戈說自己其實也比較喜歡語文和英語。當時王戈對化學的理解還停留在化學課的一些直觀實驗上:“本來是液體的東西,突然就變成固體,而且用試紙蘸點什么東西,甚至最簡單的回家蘸點醋或堿,就有顏色的變化,很好玩兒,很吸引我。”
就這樣,王戈選擇了化學。在經(jīng)歷了10多年的化學研究工作后,王戈才明白化學的深奧,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輕松。王戈戲言,“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有點‘誤上賊船’的感覺?!?/p>
取得碩士學位后,王戈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繼續(xù)在國內(nèi)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出國深造?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也就意味著放棄。經(jīng)過認真分析自身情況,最終王戈還是決定赴美留學。
“在美國求學的5年是艱苦的5年,但也正是這5年的經(jīng)歷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財富,對我個人成長和現(xiàn)在的科研工作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不同于國內(nèi)的教育體系,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思考問題和努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使我終身受益。包括現(xiàn)在,它對于我指導學生如何做研究,鼓勵學生要開闊視野都很有幫助?!闭勂?年的留學生涯,王戈感觸頗深。
2002年,在獲得密歇根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后,王戈回到了國內(nèi)。談及回國的選擇,王戈表示,“是國內(nèi)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了我,我要有自己的事業(yè),我喜歡生活中充滿著變化和挑戰(zhàn)。”
憑借著扎實的理論研究,王戈入選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作為剛從國外回來的“新人”,王戈坦言,新星項目是她得到的第一個科研項目。正是憑著這個項目做出來的研究成果,王戈得到了業(yè)界的認可。從新星項目開始,王戈陸續(xù)獲得了其他項目的資助,使得科研工作可以繼續(xù)開展下去。作為項目負責人,王戈先后承擔了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總后軍需物資油料部項目等。2005年得到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的支持,同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有關極性可控催化材料研究的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的支持。
痛并快樂著
回顧這么多年的科研歷程,王戈表示,最難忘的還是在美國做博士論文期間。當時,王戈選擇的方向是雜金屬間含多重鍵的化合物的制備。在培養(yǎng)單晶核試圖解析單晶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成功。王戈的心情十分沮喪。但是一次次的失敗,孕育了她到今天一直都在從事的科研方向——發(fā)現(xiàn)了上述化合物的分解產(chǎn)物具有非常好的催化性能。
“為了有一點點的突破,我們常常是絞盡腦汁,實施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多過快樂。最后,不管好壞,總會出來一個結果。好的結果當然是盡情享受喜悅,不好的結果也能給你很多啟發(fā)。我完全體會到,在科研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沒有用的。整個過程一直讓你牽腸掛肚,痛并快樂著?!?/p>
也許在外人看來,搞科研是一件枯燥而乏味的事情,但在王戈看來,卻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