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譚恩美 西方文明 中國文化 文化沖突
摘 要:當代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作品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了新舊兩代移民的文化碰撞,她的筆下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體悟和堅韌的生命力量。譚恩美的作品獨具一格,優(yōu)雅詼諧,她把東方的神秘主義進行了合理而充分的應用,其鮮活的人物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構(gòu)成了曲調(diào)悠揚動聽的中西混響的交響樂,一次次地震撼并降服了美國讀者,成為構(gòu)建東西方文化紐帶的橋梁。
初次接觸譚恩美的作品是她的處女作《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小說講述了旅美的四對華裔母親們的辛酸屈辱的遭遇,以及女兒們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和經(jīng)濟地位的新一代女性的煩惱。小說中濃濃的母女情深,割斷不了的親情,催人淚下的曲折故事深深地打動了美國讀者。為什么《喜福會》能夠在美國一炮打響,轟動美國文壇,折服美國文明呢?這恐怕與小說中中國母親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母女關系所折射出的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美國讀者有很大關系。
一
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Amy Tan 1952-)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奧克蘭,她的父母于上世紀40年代移民美國。譚恩美的生活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絕好的素材,她的家史及自己百轉(zhuǎn)千折的生命歷程是她寫作的巨大動力:八歲時作文獲獎;父母信仰的互不相容導致她童年時矛盾的人生觀;哥哥和父親相繼在一年內(nèi)患有腦瘤辭別人世;母親帶著她和弟弟為了逃離“厄運”輾轉(zhuǎn)去了瑞士;外婆無法忍受作為三姨太的羞辱生活而自盡;親歷密友皮特死于非命。這些生命中的愛與希望,傷痛與失落,幾乎比文學創(chuàng)作更具戲劇性的親身經(jīng)歷激發(fā)著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1989年《喜福會》的出版連續(xù)40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先后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批評循環(huán)獎及1991年最佳小說獎,并被好萊塢成功地搬上了銀幕。1991年,譚恩美的第二本小說《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一經(jīng)問世,也立即成為美國最暢銷的小說之一。1995年,《接骨師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面世后,立即被美國評論界和廣大讀者關注。2005年10月,譚恩美的最新長篇小說《沉沒之魚》(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由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一經(jīng)問世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榜第一周即沖入十甲。譚恩美以其為數(shù)不多的幾部作品享譽美國文壇,顯示出了她超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再加上血脈中濃厚的東方傳統(tǒng)文化與神秘色彩,使其作品深受美國讀者喜愛并豐富著美國的多元文化。
二
中國的歷史精深博大而又神秘,中國人在美國讀者眼中同樣神秘。美國讀者喜歡譚恩美書中的故事。因為她的故事有異國情調(diào),能感悟到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差異,而通過人物性格、命運的描述去拷問文化的沖突,去思索和挖掘生活的深度,生命的意義?!督袢彰绹穼ψT恩美的評論是“當代沒有哪一位作家像譚恩美這樣,如此深刻地挖掘母女間錯綜復雜近乎殘酷的感情:愛戀、幽閉、瘋狂而無處可逃。書中深深挖掘的生命的歡欣與苦痛是作家與母親共同生活的真實回響”。
《喜福會》小說的名字就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喜慶色彩,這中國味十足的小說名在西方人眼里是神秘而不可測的。在中國文化中,母親在家庭中具有相夫教子的權(quán)威性和凝聚力,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的慣性和家族的期望使母親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同時也承擔著雙重的使命——相夫教子。母親要教育子女如何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家族的榮耀,這一點對西方人來講是難以理解的?!断哺分?,母女關系是一種自由與權(quán)威之間的斗爭,母親代表著權(quán)威,試圖用自己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觀念去打造女兒,拒絕女兒的獨立。女兒則象征著自由,竭力去否認母親的權(quán)威,擺脫母親的束縛。其實兩者之間隱藏著兩種文化的沖突與較量,母親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和現(xiàn)在千千萬萬的中國母親一樣去設計兒女們的未來。而生長在美國的第二代移民,她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強。
譚恩美的小說中,多數(shù)都是以母女故事為主,她以中西文化的對比為背景,把生活中瑣碎的圓桌中餐、梳妝打扮、家族禮儀等細節(jié)散落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中國式的母愛是偉大的,震撼人心的,忘我的,心甘情愿的,是世界上罕見的一種自我犧牲,這種中國式的母愛是祖祖輩輩一代一代傳過來的。譚恩美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母親的形象而被美國讀者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為華裔作家的中國情結(jié)和中國文化意識。母親在中國文化中是載體,是歷史的記憶,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紐帶和橋梁,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通過母親得以延伸繼續(xù)下去。譚恩美運用藝術手法使歷史和現(xiàn)在形成了歷時與共時的交錯,進而在美國華裔新的一代身上構(gòu)起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她的與生俱來的中國血統(tǒng)和父母潛移默化中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使他們不能像普通的美國人那樣來看待東方中國。
在《接骨師之女》中,譚恩美成功地借助歷史條件做背景,使虛構(gòu)的人物和場景變得真實得似乎可以觸摸,情節(jié)如流水般酣暢淋漓。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華裔女子露絲與同居男友亞特情感不好不壞,她對步入老年的母親茹靈又放心不下,由于母親的特殊經(jīng)歷以及其老年癡呆而缺少溝通,使這個故事本身就像迷宮一樣,線索多重,情節(jié)復雜。譚恩美再一次探觸了母女之間的絲絲縷縷的情感糾葛。女性情愫如水,滋潤了陳年的塵埃,呼喚著往事,追尋著外婆、母親、女兒三人的生活。人物之間的愛恨交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撩撥著讀者對東方文化神秘的好奇心和窺視欲。三代人的遭遇,時光的縱橫交錯,東方的神秘主義伴隨著故事情節(jié),陰陽交錯的旋律時隱時顯,挑逗著讀者的獵奇心理,一個個懸念和疑團敦促著讀者去揭開謎底找出答案。譚恩美把占卜、生肖相克、陰曹地府這些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的詞語展現(xiàn)在西方人面前。在西方人眼里,這些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華夏文化詞語拓聚攏來,通過拼合、組裝、嫁接,就像是被施過了魔法的精靈,穿梭于人物與故事之間,翩翩起舞。使西方讀者與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同呼吸、共命運、齊擔憂、同行進。正如譚恩美自己所說:“中國的歷史精深博大又神秘,中國人在美國讀者中同樣很神秘。他們也許因為這樣拿起我的書,但他們讀的時候卻會有情感上的熟悉感、認同感,他們接收到了同樣的情感,母女間的關系也都很相似?!?/p>
三
譚恩美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與讀者共同省思人生?!断哺分心概畯恼`解對立,又經(jīng)歲月的磨礪,并逐漸和解融合的故事,是尋求和解的過程,自我身份認證的過程。其實一部有價值的小說往往取決于其中所蘊含的問題。她的小說恰恰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什么是愛?什么是希望?什么是遺失?正如譚恩美所說:“我的故事是一種答案,你的故事是另一種答案?!本褪窃谶@些問題與答案中質(zhì)疑、尋找、徘徊,然后勇敢而堅韌地探索出每個生命的平衡支點,接近生命的真諦。她筆下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體悟和堅韌生命力量的人物形成了她獨具一格的優(yōu)雅詼諧、智慧大氣且富有神秘色彩的行文風格。她所探尋的始終都是命運以及宿命之外的諸多選擇。而在命運浮沉中如何尋找平衡是譚恩美作品的內(nèi)容及結(jié)構(gòu)的核心——“我們生活中尋找的平衡在哪兒?什么使我們失去平衡?我們怎樣才能恢復平衡?”
譚恩美以獨特的敘述視角和寫作手法,豐富的文化想象和獨到的傳奇故事創(chuàng)造了女性文學的一個新學派,這一學派致力描繪可能存在于美國移民兩代人中間的同化及異化問題。她的小說凄美動人,她的細膩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為讀者提供了舒適的閱讀體驗,她不多評價不多議論也不講什么歷史文化的大主題,但擅長心理和細節(jié)的交糅,她的詞句清脆,英文優(yōu)美而不生僻,是擁有女性氣質(zhì)文筆的經(jīng)典小說作家。
她是真正的小說家,她的想象力,英語的語言天分,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的小說是用生命來寫,她是營造氛圍的高手,呼風喚雨,醞釀出朦朦朧朧的彌天氣場。她身不由己地陶醉在故事中,癡迷地講述著她的故事。
作為當代著名的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推動了亞裔文學熱,并促進了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影響。她作品的中國文化中家庭關系、男女關系、女性關系,特別是母女之間的關系的探究,再現(xiàn)了華裔女性及其后代的歷史和生存現(xiàn)狀。作品中東西方價值標準,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矛盾與沖突讓中國形象和文化與西方進行溝通。譚恩美巧妙地將中國的歷史神話與美麗的文本交織起來,并用她的思維包裝起來,成為美國讀者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故事,填補了一個空白。
華裔文學可以啟發(fā)人們采取“互為主觀”的認識方法,使西方讀者去了解接受中國文化與思維??上驳氖俏覀儚耐鈬膶W中看到了“中國形象與中國文化”,盡管有其扭曲的程度。但本民族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所窺視和觀察是一件好事。這個過程是文化交融匯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紐帶。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華茜,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文學與教學法。
參考文獻:
[1] [美]譚恩美.接骨師之女.張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 程愛民.論譚恩美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系的文化內(nèi)涵.南京師大學報,2001:(4).
[3] [美]譚恩美. 沉沒之魚. 蔡駿譯.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 [美]譚恩美.喜福會. 程乃珊等譯. 上海:上海出版社.
[5] [美]譚恩美. 我的繆斯. 盧勁杉譯.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