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倫改革
1、從梭倫改革的背景分析梭倫改革的核心目的。
(1)貴族和平民矛盾尖銳,社會動蕩——緩和矛盾,穩(wěn)定統(tǒng)治。
(2)經(jīng)濟發(fā)展受阻,外邦壓力——振興城邦。
2、從梭倫改革的內容分析改革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公正公平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影響:(1)觸及土地占有關系,并在舊體制中注入了私有財產和打破貴族專權,總的來說是打破舊的血緣氏族關系殘余一革命性。
(2)既改善平民的經(jīng)濟狀況和政治地位又確認財產等級制度(限制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和保護貴族特權——中庸性。
3、梭倫改革對近代民主政治的影響。
(1)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梭倫改革一方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完善了國家制度,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
(2)奠定了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礎。
4、從血緣基礎到財產基礎的變化看雅典政治的發(fā)展走向:貴族政治——民主政治。
二、商鞅變法
1、時代特點:大動蕩、大變革。商鞅順應潮流,抓住條件機遇,進行變法,廢除舊制度,富國強兵。
2、特點:
(1)從與其他諸侯國變法的不同分析——徹底、全面、有效(更有效或高效)。
(2)從戰(zhàn)國特定的時期和采取的手段——法律上確立了封建制度。
3、從政治文明的角度簡要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作用:實行法制,維護統(tǒng)治秩序;富國強兵,為統(tǒng)一奠定基礎;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制度確立,設立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封建化程度不夠。保留了原有的游牧文明的烙印和奴隸制的殘余(進人中原后不能說是奴隸社會)。不同質文明(農業(yè)、游牧文明)碰撞產生的不適和壓力導致向先進學習并進行改革。
(1)社會矛盾尖銳——軍事征服,制度建設滯后。
(2)民族矛盾尖銳——進人中原后,沒處理好與經(jīng)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2、改革過程
3、特點:封建化、階段性、漢化和民族大融合。
4、作用
(1)經(jīng)濟——經(jīng)濟復蘇和繁榮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制度的吸納和漢化措施本質上是封建化)
(3)民族——民族大融合,為隋唐及其以后的大統(tǒng)一奠定基礎
練一練
請思考:三次改革順應的趨勢和潮流——改革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參考答案
1、梭倫改革——由貴族政治向奴隸制民主政治演進的趨勢。內憂外患的小國寡民的城邦要生存和發(fā)展必須沖破寡頭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人民斗爭,改革家的勇氣和智慧。)
2、商鞅變法——順應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趨勢;順應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
3、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政權封建化的趨勢: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不能說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北方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