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一、人與人的和諧
1、中國的民本思想
(1)孔子關于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思想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tǒng)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他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賦,這體現出孟子建立理想的和諧社會的思想。
(3)墨子的“兼愛”思想
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愛無差等”?!凹鎼邸本褪菒垡磺腥?,不分“王公大臣”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同等地愛?!胺枪ァ笔欠磳?zhàn)爭,在當時主要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吧匈t”是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皭蹮o差等”就是不能實行森嚴的等級制度,實行無階級差別的愛。墨子的主張是建設理想社會的方案,但“兼愛”、“愛無差等”,在階級社會中是空想,不可能實現。
(4)唐太宗反復強調“存百姓”的思想。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2、近代農民階級建立“大同”社會的主張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雖然這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脫離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但反映了中國農民階級要求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
3、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
(1)人文主義思想
它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核心思想。它提倡用人性或人道主義的新世界觀代替宗教神學的舊世界觀,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利益和愿望。它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新文化運動。它的核心是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即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當時對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2)啟蒙運動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開始擺脫封建迷信的束縛。早期啟蒙思想家主要有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啟蒙思想家主要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啟蒙思想家們宣揚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則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思潮,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
1、中國古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和諧發(fā)展及其對自然的破壞
(1)中國古代重視環(huán)境保護,促進和諧發(fā)展的主要主張。
①先秦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氣候溫和,植被茂密,整個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超過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殖生息,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農耕規(guī)??s小,畜牧業(yè)因少數民族的內遷有所擴展,兩漢時過度開墾導致的環(huán)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③中國歷代都對山林實施國家管理,很少開放山林川澤,經常封山育林。
(2)中國古代史上對自然環(huán)境破壞的重要表現。
①秦統(tǒng)一后,開始大興土木,亂砍濫伐。人們對環(huán)境的破壞及過度開發(fā),導致黃河多次泛濫。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頻繁的戰(zhàn)亂和經濟蕭條,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較大幅度的退化。
③隋唐時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地區(qū)進一步開發(fā),放火燒山、開墾土地、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存平衡有所影響。
2、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資源的掠奪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開工廠、修鐵路、開礦山,掠奪了中國大量的資源,壟斷了中國的市場,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
(2)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在農業(yè)、工礦業(yè)、金融業(yè)等方面,大肆掠奪中國的資財和勞動力。其總方針是把淪陷區(qū)的經濟變?yōu)樗母接菇洕?/p>
3、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趨于全面崩潰,為了恢復發(fā)展經濟,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1953-1956年,新中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實施“一五”計劃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
4、世界近現代史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破壞
(1)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此后是法、美、俄、日等。它以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基礎動力需要以煤炭作為燃料。煤的大規(guī)模開采和使用,提供了動力,但也釋放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的污染物質,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
(2)19世紀70年代,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yè)得到發(fā)展,污染源增加,新的更為復雜的污染形式出現,因而公害事業(yè)增多。
(3)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西方大國競相發(fā)展經濟,但經濟增長的背后,卻隱藏著破壞和污染環(huán)境的巨大危機。主要有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等。
5、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興起,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標志著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在各國形成共識。它是“既滿足當代人的各種需求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構成危害的發(fā)展”。謀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并在發(fā)展中尋求平衡,這是一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戰(zhàn)略思想。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國古代的變法與改革
①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齊國管仲改革,使齊國成為東方強國,為齊首先稱霸中原打下了基礎。
②社會轉型時期的重要改革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③封建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措施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為各民族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
北宋王安石變法,內容涉及財政、軍事和教育等方面。變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后被廢除。
2、中國近代的重大變法與改革
①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還籌建了近代海軍和新式學堂。
②戊戌變法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
3、中國現代的重大變法與改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
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經濟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4、資產階級改革
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步伐。
日本:推翻幕府統(tǒng)治以后,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5、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①蘇聯的改革: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
②東歐國家改革:
③中國的改革。
練習檢測
一、選擇題
1、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含義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新中國成立后,在外交上運用這一思想成功實現了
A、與蘇聯簽定友好同盟條約。
B、出席日內瓦國際會議。
C、對臺灣實行和平統(tǒng)一的“一國兩制”政策。
D、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答案:D
解析:中國與美、日社會性質不同,但能關系正?;暮徒?,正說明了這點。
2、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實行土地改革,這有利于社會和諧進步。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施農民階級土地所有制。
B、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c、實施打擊富農和地主的政策。
D、為國家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
答案:c
解析: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特點是中立富農,故C項錯誤。
3、1992年《里約熱內盧宣言》指出:“人類處于備受關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有權過一種與自然相和諧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珔s受到了眾多因素妨礙與破壞?!边@說明了( )
A、知識經濟的興起。
B、人類發(fā)展觀的重大轉折。
c、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
D、人類進入全面禁止核試驗時代。
答案:B
解析:里約熱內盧會議把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理論和概念變成為行動,標志人類發(fā)展觀的重大轉折。
4、王安石變法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貸盤剝以緩和社會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B、方田均稅法
D、農田水利法
答案:A
解析:本題重要考察同學們的知識能力。四個選項均屬于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但符合題干要求“旨在限制高利貸盤剝”的只有青苗法,因為“青苗法”是指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這樣能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從而緩和社會矛盾。因此答案為A。
5、縱觀中外歷史上重大改革成敗這兩種結局,可以得到的認識有( )
①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②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是要看其積極成果是否得到保留。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要得當。④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以將①②③④分別放到古今中外重大改革中去對照分析。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非,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是為小康?!?/p>
請回答:孔子要求建立的“小康”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材料中希望通過何種方式來實現?
解析:必須根據材料來分析、理解、歸納。
抓住題目中的“禮”、“制度”、“大道”等關鍵詞。
答案 小康社會:在私有制社會里,人們講究倫理道德,過上富足、安康、和睦、誠信的生活。
方式:由禮義制度來維持社會的安定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