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圣保羅走馬觀花的幾天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是它的風(fēng)土人情,而是這兒的烤肉和“奴隸飯”。
我們就餐的那家烤肉店,分兩排30多張長桌,中間空曠地帶是免費供應(yīng)的各種水果、果汁、蔬菜、色拉油、棕櫚油、沙拉和調(diào)味品,我和朋友各點了一大杯啤酒,朋友先將長桌上一個類似牙簽盒的圓柱形燈倒置過來,于是綠燈開始閃爍,原來這是“我們需要烤肉了”的示意信號燈。這種信號燈分上下兩面,一面是紅色,另一面是綠色,綠色那面明上并閃爍,表明服務(wù)生可以給客人上烤肉了,當(dāng)不想再吃了,就將紅色一面朝上,表示“我們不需要烤肉了”。
巴西烤肉實在是太好吃了,牛肉、豬肉、羊肉和雞肉等,食客可以隨意選擇,服務(wù)生用長約60厘米的鐵釪子把一只只拳頭大小的、各種不同肉質(zhì)的肉塊穿成一串,不停地奉送到每一位食客面前,如果你的手指著某一塊肉品,服務(wù)生就會用一把非常鋒利的小刀,按照你比畫的厚度將肉片切下來給你。
巴西烤肉肉質(zhì)很細(xì)膩,耐咀嚼、吃后嘴里留有一股類似牛奶香的味道,幾片烤肉吃下去后,已是滿頭大汗,不得不來一份冰繳凌涼一涼。埋單后一看,這頓烤肉還真便宜,兩人總共才花費了15雷亞爾,折合人民幣還不足60元。
在巴西,吃得比較多的還是巴西快餐,巴西快餐店的大門口都明碼標(biāo)著價格,奇怪的是大多快餐店都標(biāo)著9.8雷亞爾,朋友說,這就是巴西的“奴隸飯”,一律統(tǒng)一價,一提到奴隸,使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上世紀(jì)80年代初在我國上演的巴西電視劇《女奴》,可那時誰也沒有注意到依左拉吃的是什么樣的飯,在眼下的巴西快餐店里,各種主食、蔬菜、水果等任食客自選,選好后去服務(wù)處稱重量,按重量付費,每公斤一律是9.8雷亞爾。
“奴隸飯”內(nèi)容很豐富,將胡蘿卜丁、甜菜葉、土豆片、玉米等混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大雜燴,味道很不錯,同時還免費奉送一杯新榨出來的橙汁,這么美味的快餐,怎么叫做“奴隸飯”呢?
朋友釋疑道,很久以前,一個莊園的奴隸主發(fā)現(xiàn)自己莊園里的奴隸不像其他莊園里的奴隸面黃肌瘦,身體也很強(qiáng)壯,他感到很不解,奴隸們一沒有少干活,二又沒有空閑著,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奴隸主就暗中偷偷地監(jiān)視奴隸的一舉一動,原來,這些奴隸所吃的東西是將奴隸主家人剩下的飯和菜混合在一起,放在鍋里再加工,奴隸主品嘗了一下,味道果然不錯,于是奴隸主就將這種“什錦食”稱之為“奴隸飯”,并向其他的莊園介紹推產(chǎn),“奴隸飯”就這樣流傳到今天,并推陳出新為巴西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快餐。
雖然回國一段時間了,但我的嘴邊似乎仍縈繞著巴西烤肉和“奴隸飯”的獨特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