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母親節(jié)都有米商慷慨地捐出白米給我們贈與年紀(jì)大的媽媽。我和一群義工更會預(yù)備一些特別的禮物,到其中幾個年紀(jì)最大的母親家中家訪。去年最年長的一位達87歲。今年的也有83歲。
到了這名婆婆家中,送上白米和果籃,便坐下來跟她聊天,她告訴我她的兒女最近全都移民美國去了,唯獨她不愿年老時離鄉(xiāng)別井,便決意留在香港。獨個兒住在公屋,她的朋友不多,所以有時候也覺得很寂寞。聽著她說,一時間不知道應(yīng)該說些什么去開解她。我心里在想,若有一天,我愛的人都離我而去,我也會整天在寂寞中度過嗎?這份感覺,可能比死還要可怕、還要難受。
但最叫人心寒的,是在人群中感到寂寞。在大城市染上寂寞病,是現(xiàn)代社會常見的現(xiàn)象。根據(jù)美國的調(diào)查顯示,美國共有2400萬人獨居,預(yù)計這數(shù)字會在2010年的時候達到3600萬人。在熱鬧的人群中感到寂寞,是一種離群、被拒、憤怒、悲哀及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就算你找到同病相憐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化解心中那份寂寞。記得比利·祖爾(Billy Joel)的《鋼琴人》中,有這樣的一段歌詞:“他們在分享著一杯叫寂寞的酒,但總比獨飲來得好……”
一群寂寞的人,聚在一起,感受著同樣的寂寞,那是一種多么詭異、超現(xiàn)實的感覺!不止一次,我坐在立法會的議事廳中,不期然地想起這段歌詞。心中老是在想,在座的不少人可能其實極度寂寞,只是他們不自知而已。
我也有些自稱喜歡寂寞的朋友。他們渴望有機會獨處一室,“享受”著寂寞的“樂趣”。對不起,我可不是這種人。很多人寧愿每天都面對著緊湊的工作,沒有停下來的一分鐘,好讓寂寞無機會入侵。也許工作狂和酗酒的人都一樣,為的只是逃避寂寞。只可惜,寂寞跟死亡,從來都沒人可以逃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