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制琴大師為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制作一把精致的小提琴。尚未完成,妻子難產(chǎn),連同腹中胎兒一同死去。大師強忍悲痛,用妻子的血液將小提琴漆成紅色,從此,這把紅色小提琴開始了她跨越五大洲,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旅程。她輾轉主人,從奧地利修道院里的神童,到恃才放曠的英國演奏家,再到中國“文化大革命”時冒著風險保全提琴的紅衛(wèi)兵干部,他們雖然都有著各不相同的命運,但他們靈魂中有一部分,甚至全部,與這把琴連接在一起。那抹濃郁得無法化開的紅色,深藏著那些蕩氣回腸的傳說。
這是加拿大影片《紅色小提琴》的故事情節(jié)。這部細膩而宏大的電影的靈感之源就是一把1720年的斯氏琴,叫做紅色門德爾松(RedMendelssohn),所有者是美國小提琴家伊麗莎白·皮特凱恩(ElizabethPitcairn)。1990年的感恩節(jié)那天,她的家庭成功拍得了這把琴,使她成為最快樂的16歲女孩。從此,這把琴成為她不可取代的財富。
那么,這把真正的紅色小提琴擁有怎樣的過去呢?
伊麗莎白說,琴在1720年到1930年之間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不為人知。1930年,她被賦予門德爾松這個名字,是因為她的擁有者,柏林的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是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后代。
至于顏色,所有的斯特迪瓦里琴都是一種溫暖得如同蜂蜜般金黃的色彩。這把琴的顏色比較深,說明她一直享受著細心的呵護,那來自某位大師亡妻血液的紅色只是扣人心弦的戲劇虛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