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召開的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工作報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論及院士科學道德建設的成績和問題。據(jù)悉,在院士大會將要審議和表決的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第四條“院士標準和條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當前,學術界功利浮夸之風日盛。聊舉一下近年來學術界所曝光的種種弊事,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學術腐敗和學者品行問題之嚴重,絕非工程領域所獨有,它幾乎已經(jīng)滲透到了學術界的每一個角落,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兩起重量級的學術丑聞曝光。學術腐敗,雖然歷來便有,但是,泛濫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還真是少見。中國學術的良心,究竟到哪里去了?
學術腐敗何以產(chǎn)生?究其根源,不外乎兩點。其一,學界的約束機制出了問題。從職稱的評定到學術成果的鑒定,從學風的維護到科研經(jīng)費的管理,這一切的環(huán)節(jié),本都有一個嚴格的機制來保障和約束。如今,很多環(huán)節(jié)都出現(xiàn)了不正?,F(xiàn)象,毫無疑問,這是相關的約束機制失靈了。其二,學者的個人品行出了問題。有的學術腐敗問題之所以產(chǎn)生,純粹只是由于當事人出于個人目的而造成的,它和機制失不失靈沒有必然聯(lián)系。具體到中國學術界的現(xiàn)狀,學術腐敗嚴重至此,估計已不能用個別學者的品行出了問題來搪塞了,即便一定要和品行掛起鉤來,那也是一個集體性品行的問題了。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集體性品行出軌,理所當然就有必要對我們整個的學術氛圍以及塑造這個氛圍的制度基礎進行深刻的反思了??梢姡袊鴮W術腐敗之根,在于制度,而不在于品行。因此,要重塑中國學術的良心,僅靠一條“品行端正”的道德標準,是遠遠不夠的。
筆者以為,要塑造中國學術的良心,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學術的“脫行政化”和“祛功利化”,而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性工作,則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學而嚴格的學術評判機制和法律約束機制。在這方面,國外一些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很值得我們?nèi)ソ梃b。
比如美國,學術造假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處罰相當嚴厲,聯(lián)邦政府甚至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偵查機構。這個機構,便是1992年美國衛(wèi)生與公眾服務部所屬的“研究誠實辦公室”。該辦公室主要負責調(diào)查和處置在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所出現(xiàn)的違規(guī)行為,它的權限很大,偵查手段也很專業(yè),因此,在整肅美國學界腐敗造假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學術界的FBI”之稱。又如德國,學術造假者不僅會受到學術紀律的處罰,而且還將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總而言之,在一些學術風氣很好的國家,學術腐敗往往都被視為一個法律問題,而不僅僅當作一個道德問題來對待。
說到底,治理學術腐敗和治理其他腐敗一樣,必須“兩手抓”,既要抓“軟”的道德教育,又要抓“硬”的制度建設,而且,兩者都要“硬”。須知,任何道德風氣的塑造都是要以嚴格的制度來保障的,脫離了制度來談學術良心,顯然是談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