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小食心蟲,簡稱桃小,俗名猴頭、豆沙餡。屬鱗翅目,蛀果蛾科。此蟲分布廣泛,是我國華北、西北部蘋果、梨、山楂、棗、桃等果樹的主要害蟲。在鄒平縣管理粗放的桃園中,蟲果率超過50%,嚴重影響果實質(zhì)量和產(chǎn)量。
1 桃小食心蟲的形態(tài)特征及危害特點
1.1 形態(tài)特征
桃小食心蟲成蟲全身淡灰褐色,雌蟲體長5-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蟲略小。前翅中央近前緣處有一藍黑色的近似三角形大斑,后翅灰色。雌蛾觸角絲狀,下唇須長而直,稍后傾。雄蛾觸角櫛齒狀,下唇須短而上翹。卵紅色,近孵化時呈暗紅色,豎橢圓形,長0.4-0.41毫米。寬0.31-0.36毫米,頂端環(huán)生“丫”形外長物。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3-16毫米,桃紅色,初孵化幼蟲乳白色,頭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胴部有淡黑色小點,無臀櫛。繭有兩種。越冬繭呈扁圓形,長4.5-6.2毫米,寬3.2-5.2毫米,質(zhì)地緊密,堅韌結(jié)實。夏繭呈紡錘形,長7.8-9.9毫米,寬3.2-5.2毫米,質(zhì)地疏松,一端有羽化孔,幼蟲在其中化蛹。蛹黃白色,體長6.5-8.6毫米,體壁光滑無刺。
1.2 危害特點
初孵化幼蟲,從萼洼附近或果實胴部蛀入果內(nèi),蛀入孔流出透明的水珠狀果膠滴,數(shù)日后果膠滴干為白色粉狀物,隨著果實長大,入果孔愈合一針尖大小的小黑點,周圍稍凹陷,呈青綠色。幼蟲蛀人后在果內(nèi)縱橫串食或直入果心蛀食。早期危害嚴重時,使果實變形,表面凹凸不平,俗稱猴頭果。被害果實漸變黃色。果肉僵硬,又俗稱黃病。果實近成熟期被害,一般果形不變,但果內(nèi)蟲道充滿大量蟲糞,俗稱豆沙餡。幼蟲老熟后,在果面咬一直徑2-3毫米的圓形脫果孔,蟲果容易脫落。
2 發(fā)生規(guī)律
在中國北方年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下干基外1米的樹盤內(nèi)作繭越冬。土深0~4厘米處最多。翌春當(dāng)5厘米處土壤溫度在19度、濕度在10%以上時。幼蟲破繭出土,一般年份,6月中下旬雨后大量出土。至8月下旬出土結(jié)束,出土期60天以上。越冬幼蟲出土的早與晚。集中與分散,與當(dāng)年降雨情況有密切關(guān)系。如果雨水較多,幼蟲出土即早又集中,死亡率低。干旱年份,出土較晚又不集中,死亡率高。出土的幼蟲在地面、石塊、草根下做蛹化繭化蛹,從夏繭到羽化成蟲需要13-18天。此期正是進行地面施藥防治出土幼蟲的良好時機。6—7月間成蟲大量羽化,夜間活動,趨光性和趨化性都不明顯。 田間卵發(fā)生期,最早于6月下旬即可見卵,盛期為7月中下旬,末期為8月下旬。卵主要產(chǎn)在果實萼洼里,有時也產(chǎn)在果面粗糙處,卵期7-8天。幼蟲孵化后于萼塵附近蛀入果內(nèi),而后縱橫串食。在果內(nèi)危害20-25天。在梨、桃等品種上,6月下旬即可見到卵,7月上旬開始蛀果,7月中、下旬為蛀果盛期。因此,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是樹上噴藥防治的關(guān)鍵時期。老熟幼蟲7月中旬至8月中旬開始脫果,脫果孔附近常積有蟲糞,還有部分幼蟲仍在果中危害,至采收后,運到果場或果窖中陸續(xù)脫果,脫果的幼蟲,鉆入土中做繭越冬,脫果幼蟲隨即滯育,結(jié)越冬繭越冬??稍跇湎氯鲂亮蛄最w粒劑殺死越冬出土幼蟲,在樹上噴巴丹殺卵及初幼蟲;還可在幼蟲孵化盛期噴灑殺螟松,及時摘除處理蟲果,誘殺脫果幼蟲等。
3 防治措施
抓住關(guān)鍵時期以地面防治為主,結(jié)合樹上用藥,進行綜合防治。(1)地面防治。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雨后,在越冬幼蟲出現(xiàn)期,用5%辛硫磷顆粒劑4-5千克/667平方米,或75%辛硫磷乳油加水噴施,每667平方米350-500克,撒噴于樹的周圍,并進行淺鋤,殺死出土幼蟲。(2)樹上用藥。6月下旬至7月中旬,根據(jù)蟲情測報及時噴藥,在羽化高峰后的5-10天內(nèi),用20%掃利乳油或30%桃小靈2000倍液對樹體,特別是果實、果實萼洼處用藥。(3)人工輔助防治。及時摘除蟲果、拾落果、篩繭、培土壓夏繭等方法,可減少蟲源,是很好的輔助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