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鴻7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拉扯著三個孩子在自家的2000平方米土地上種植稻米、油菜維持生計。盡管生活十分艱苦,但母親還是堅持送孩子上學。王飛鴻上小學要翻三座山,上初中要翻五座山,上高中就要到更遠的縣城。在王飛鴻的記憶中,家鄉(xiāng)那層巒疊嶂的山,好似艱辛歲月難以跨越的阻隔。
18歲那年,王飛鴻加入了黔東南藝術團,這個過程對苗家小伙王飛鴻來說是陌生的。而天南海北的漂泊演出,也讓王飛鴻學到了一身本領,開始領略到人生的不易。但藝術團表演項目單一,四處演出的過程只是相似的重復,而且還有大量的時間沒有演出安排。所以沒有演出回家閑置的日子里,按捺不住憋悶的王飛鴻開始尋找機會。
春夏秋冬,天南地北,打工、演出、練功、學藝,1999年,王飛鴻放棄打工、演出賺錢的機會,到北京傣家村藝術團進行系統(tǒng)學習,各種表演與樂器讓他學了個夠。2005年,王飛鴻把自己的表演拍成DV片,寄給湖南衛(wèi)視《誰是英雄》欄目,自己推薦自己,這就是“飛鴻自薦”。此舉一出,王飛鴻開始走上電視。之后,福建東南臺、河南衛(wèi)視、山東電視臺,香港無線電視臺,直至中央電視臺,王飛鴻一路走來風光無限。(中央電視臺七套《鄉(xiāng)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