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來,他白天手握鋤把子,晚上手拿筆桿子,花甲之年寫就80萬字巨著。創(chuàng)作之余,他自辦《綠港文學》,造就中國“文學第一村”,引領眾多青年走上文學之路。2007年,他榮獲“全國百姓金口碑新聞人物”獎。
劉紹棠說他的作品“土而不俗”
67歲的王克臣,是北京市順義區(qū)望泉寺村的農民。王克臣家祖輩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住房靠串房檐,生活靠扛長活打短工,全家人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
王克臣自幼深知窮人家的孩子只有讀書才能有出路,但事不遂人愿,一向成績名列前茅的他高考時卻落榜了。在離開學校前,他在日記中寫下四個大字:“回農村去!”他要走趙樹理的道路,拜農民為師,寫一輩子農民,做一輩子農民的代言人。
回到家鄉(xiāng),他手握一柄大鋤,跟在老莊稼把式后面耪地,別人田間休息,他扎進棒子秸搭的窩棚里寫作。晚上收工回家,顧不得撣掉身上的泥土,又一頭鉆進小泥屋,坐在灌滿棒子粒的口袋上,或捧起一本書,向隅而讀;或在箱子蓋上鋪幾頁爛紙,信馬由韁。一次拇指被機器軋成了骨折,他就把筆捆在手上。搖曳的燈光下,他將自己的恨與愛、淚與笑,將故鄉(xiāng)的土地、水洼、黃土坡、白沙灘、綠油油的麥田,以及河底鉆出來的一叢叢小草、翩翩起舞的蝴蝶、嗡嗡展翅的小蜜蜂,都融入思緒,一行行、一頁頁,將一顆率真、坦誠、熊熊燃燒的心在紙上袒露。
1981年,《中國通俗文藝》10月號刊登了他的小說《南瓜王》。1990年小說集《心曲》出版了,這本書反映了順義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發(fā)生的變化,用農民熟悉的語言,寫出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的故事,大受老百姓的青睞,很快成了暢銷書,連從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借閱,都需要排隊。
從此以后,王克臣一發(fā)不可收,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生活》、散文集《心靈的春水》、報告文學集《潮白河兒女》。著名作家浩然稱他是“熱情洋溢的鄉(xiāng)村歌手”,劉紹棠說他的作品“土而不俗”,兩位作家聯名推薦他加入了北京作協(xié)。
2005年5月28日,王克臣開始寫長篇小說《風雨故園》,280天寫出80萬字的初稿,經魯迅文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何鎮(zhèn)邦指點修改潤色,2007年6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不久前,又有電視臺相中了這部巨著,表達了要將它拍成電視劇的強烈愿望,并有希望在近期改編成36集電視連續(xù)劇。
獨辟蹊徑寫抗日催人淚下
在農村40多年,父老鄉(xiāng)親的安危冷暖、喜怒哀樂,全在他心里裝著?!讹L雨故園》中的王二奶奶,吃素、信佛、心地善良;駝背王勛,是他的親大伯,助人為樂、和藹可親;路大腳,是他家最要好的鄉(xiāng)親,爽快、開朗。書中的“三大硬”、“三壞瘡”、“四大了不了”,都有生活原型,這些人的音容笑貌,睜眼閉眼他似乎都能看到。然而,那些可信、可親、可敬的人們,有的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幸存者也已作古,每每想起,他都不由垂淚。王克臣沉重地說:“殷殷的絲帶在天上飄,心靈在人間與陰間傳遞。我倘若不能寫一部大書,記錄他們,流傳后世,我將無法面對他們的后人與地下的亡靈!”
他說:“我寫《風雨故園》,就是寫我的家人,我的父老鄉(xiāng)親,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便爭先恐后地向我撲來,哭著喊著嚷著來到我的筆下,我的淚水順著筆桿流,洇濕了稿紙,有時哽咽飲泣,竟至再無法寫下去?!本瓦@樣,他以每天2000字的速度,無論晝夜,不間斷地寫作著。終于,在2006年1月17日在第2855頁初稿上畫上了句號。拿到初稿的何鎮(zhèn)邦先生被這位熱愛故里、癡迷文學、長于堅守的“鄉(xiāng)村歌手”的精神深深感動,也為這部熔鑄著作者畢生心血的長卷所吸引??谷諔?zhàn)爭從爆發(fā)到勝利以來,描述民族英雄的文藝作品不勝枚舉,唯有《風雨故園》描寫的是望泉寺村農民自衛(wèi)隊“麻雀戰(zhàn)”抗日的故事。這種別具一格的題材,是對半個多世紀以來抗日戰(zhàn)爭文學的有意義補充。
創(chuàng)辦《綠港文學》建設
“文學第一村”
2005年7月,已經65歲的王克臣感到歲月不饒人,必須趁著身體還硬朗,抓緊時間為順義的文學事業(yè)開辟一塊鐵打的陣地。他幾經考慮,在大家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雙月刊《綠港文學》,他在發(fā)刊詞中說:“《綠港文學》是北京市順義區(qū)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刊物。他立足順義,發(fā)掘、發(fā)現和發(fā)展潮白河鄉(xiāng)土文學。因此,他是順義區(qū)文學作者的園地,企盼從這個園地里培育一支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p>
《綠港文學》創(chuàng)刊后,先后推出“潮白河兒女”、“順義英烈”、“北京作家”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欄目,引起順義各界及北京文學界的關注。
2006年3月16日,村里正式成立文學社,68名成員除了開展個人寫作,還積極投入到體育、文娛活動中,使村里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家庭和睦蔚然成風。2007年順義區(qū)電視臺舉辦楹聯比賽,400多個村參賽,35副楹聯獲獎,望泉寺就占了11副,無愧于文學社成立時何鎮(zhèn)邦先生所題寫的“文學第一村”。
目前,王克臣正籌備寫家鄉(xiāng)以“文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寒凝大地》和改革開放后的新農村《朱墨春山》。他深深嘆口氣說:“我流失的時光太多了,倘有一匹快馬,我則毫不猶豫地跨上去,飛奔馳騁;倘有一艘快艇,我要勇敢果斷地跳上去,全速前進。然而,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實際的是抓住今天,開墾荒原,哪怕僅有一小片也不要緊,在一畝三分地上,能種瓜種瓜,能點豆點豆,等人家梁上掛滿豐收的喜悅,大捆大捆收獲豐碩的果實的時候,我也不會兩手空空,比仰臉羨慕他人、俯首嘆息命運,不知要強到哪里去!我還要繼續(xù)努力,寫一輩子農民,做一輩子農民的代言人,還要繼續(xù)辦好《綠港文學》,為順義、為新農村培養(yǎng)出更多的文學青年?!?/p>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