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富有想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蘊涵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銳的觀察?!?/p>
——獲獎評語
[作家簡介]
早在1949年,斯坦貝克就和另兩位美國作家福克納和海明威一起被提名參加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思{和海明威于1949年和1954年相繼獲獎,只有斯坦貝克一直等了十三年,直到1962年才獲得這一殊榮。他獲獎的理由是“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富有想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蘊涵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銳的觀察。”
約翰·斯坦貝克,1902年2月27日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利納斯市。父親經(jīng)營面粉廠,并擔任蒙特里縣縣府的會計。母親是一位小學教師。在母親的熏陶下,斯坦貝克從小就愛好文學,閱讀了大量歐美作家的作品。1919年,他畢業(yè)于薩利納斯市高中,1920年進斯坦福大學攻讀文學,但他時常輟學,去牧場、筑路隊等地打工,直到1925年離開學校也未拿到學位。斯坦貝克立志要當作家,離開大學后去了紐約,在那兒當過記者,做過工人,一面勤奮寫作,但所寫的作品一直沒有得到發(fā)表的機會。1926年,他只好又回到加州,一面繼續(xù)寫作,一面靠打工維持生活。他做過牧場和農(nóng)場雇工、木工學徒、油漆匠、搬運工、化驗員、筑路工人、獵場看守、報刊記者,接觸過許多社會底層人民,熟悉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他長期生活在小鎮(zhèn)、鄉(xiāng)村和牧場,熱愛山野的自然風光,又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這一切為他今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9年,他終于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作品寫的是海盜亨利·摩根怎樣成為總督的故事。隨后,他又相繼創(chuàng)作了描寫加州幾戶農(nóng)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天堂牧場》(1932)和以一個家族西遷加州拓荒為題材的長篇小說《獻給一位未知的神》(1933),但是這幾部作品的出版都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直到1934年他的短篇小說《謀殺》獲歐·亨利獎,1935年他的中篇小說《煎餅坪》問世,并獲得加利福尼亞州俱樂部金牌獎,他的作品才引起評論界的注意?!都屣炂骸肥撬谝徊渴艿阶x者歡迎的作品,講的是一群游離社會的珀薩諾斯人(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兒)流浪漢的生活和友誼。緊接著,他又發(fā)表了中篇小說《勝負未決》(1936)和《人鼠之間》(1937)。前者描寫加利福尼亞州果園和棉花種植園中艱苦的罷工斗爭,后者寫流浪的農(nóng)業(yè)工人生活理想的幻滅。《人鼠之間》這一書名源自英國詩人彭斯的詩句“鼠與人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暗喻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小說含有濃郁的感傷情調(diào)和象征色彩,反映出作家對小人物的無限同情。小說出版后立刻成為暢銷書,根據(jù)小說改編的劇本的紐約上演時,也深受觀眾歡迎,后來又由好萊塢拍成電影。
1937年,斯坦貝克經(jīng)紐約赴英國、瑞典等國旅游?;貒髤⒓佣砜死神R州農(nóng)業(yè)工人西遷的隊伍,直到加利福尼亞。在此基礎上,結合對30年代美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研究,他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憤怒的葡萄》(1939)。小說以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俄克拉荷馬州的大批破產(chǎn)農(nóng)民向西逃荒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悲慘歷程。全書共三十章,以敘述約德一家的遭遇為主線,寫出了廣大破產(chǎn)農(nóng)民的苦難和悲涼,生動地再現(xiàn)了美國農(nóng)業(yè)工人的血淚與憤怒,這是一部美國現(xiàn)代史上文獻性的作品,也是有關美國現(xiàn)代農(nóng)民的史詩。作品愛憎分明,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也體現(xiàn)了作者所極力倡導的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和愛。作品有力地表明,唯有愛才能使人克服自身存在的卑微和孤獨,真正感受到人的尊嚴和偉大。該書的出版,促使當時的政府對農(nóng)業(yè)工人的生活、勞動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該書還獲得1940年的普利策獎,并被改編為電影。
40年代是斯坦貝克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時期。1940年,他和好友、海洋生物學家艾達·里克茲在加州海灣作水域探險,翌年出版了兩人合寫的專著《柯特茲?!贰K固关惪说恼軐W觀點、文學理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都在其中有所闡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斯坦貝克曾任紐約《先驅(qū)論壇報》駐歐記者,在英國、北非、意大利等地采訪,撰寫有關二次大戰(zhàn)的通訊報道。戰(zhàn)后,他曾和攝影家羅伯特·卡巴一起訪問了當時的蘇聯(lián),回國后合寫了《旅俄日記》,于1948年出版。這一時期,斯坦貝克在生活中有較多變故。1943年和第一個妻子卡羅爾·赫寧離婚,同年和格溫·康格結婚;1949年又和第二個妻子離婚,翌年和埃蘭·斯科特結婚。
在40年代,斯坦貝克的主要作品是兩部中篇小說:《月亮下去了》(1942)和《珍珠》(1947)?!对铝料氯チ恕肥菭幾h最多的一部小說,改編成劇本在紐約上演后,繼續(xù)引起爭論。作品描寫北歐某國(暗指挪威)某小鎮(zhèn)在德國占領時期的反法西斯斗爭。爭論在于作者把德國侵略者寫成人性未泯的人,把他們的侵略行徑看成是盲從,而且其中的某些人物性格也有概念化的傾向?!墩渲椤肥撬固关惪说囊黄獜V為人知的中篇佳作,取材于墨西哥的民間傳說,但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的藝術提煉之后,成了一部控訴金錢世界的罪惡、描繪窮苦人民備受壓榨欺凌的血淚史。小說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印第安漁民奇諾撈到了一顆罕見的大珍珠,他滿以為可以因此得福,但事實上卻是連遭橫禍,最后連兒子也死在搶奪珍珠的強盜手里,奇諾在極度痛苦之中,將珍珠扔回大海。作品寓意深長,文字洗練,心理描寫逼真,很有藝術特色。
從50年代開始,斯坦貝克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是兩部長篇小說:《伊甸園以東》(1952)和《煩惱的冬天》(1961)。前者描寫加州鹽湖地區(qū)的一個家庭從南北戰(zhàn)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歷史變遷;作者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手法,力圖在主題上體現(xiàn)出善良與邪惡之間的斗爭。后者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它描寫了社會道德的淪喪,表現(xiàn)了作家對美國精神危機的憂慮。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某些現(xiàn)代派的手法,將敘事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穿插回憶和獨白,作品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出版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烈焰》(1950)、《甜蜜的星期四》(1954),長篇小說《丕平四世的短命王朝》(1957),戰(zhàn)地通訊集《過去有過一場戰(zhàn)爭》(1958)和旅行札記《和查利同游美國》(1962)等。
1965年后,斯坦貝克曾去歐洲與中東等地,為《每日新聞》撰寫專欄,包括越戰(zhàn)報道。1968年12月20日,斯坦貝克因心臟病在紐約逝世,下葬于薩利納斯。
[頒獎詞]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出生于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小鎮(zhèn)薩利納斯,那里距離太平洋只有幾英里遠,又靠近肥沃的薩利納斯山谷。在斯坦貝克的作品中,許多關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繪都是以這個地方為背景的。他在中產(chǎn)階級家庭環(huán)境長大,在這個居住著各個階層人物的地區(qū)里,他和工人們也時有平等往來。在斯坦福大學上學時,他常常依靠到農(nóng)場打短工來維持生計,未等畢業(yè)就離開了這所大學。1925年,他來到紐約,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作家。過了幾年為求生存而掙扎的艱難歲月之后,他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在海邊一所孤零零的小屋中安了家,并繼續(xù)從事寫作。
盡管在1935年以前他已寫了好幾部作品,但直至這一年才以小說《煎餅坪》首次成名?!都屣炂骸访枥L的是一伙“非社會性”分子的尋歡作樂之事。在斯坦貝克的筆下,小說顯得生動、刺激而富于喜劇色彩,恰似一幅亞瑟王的圓桌騎士的諷刺畫。據(jù)說在后來美國社會危機籠罩之時,這本書成了頗受歡迎的一帖解毒劑。此刻才是斯坦貝克該笑的時候了。
但斯坦貝克并不想做一個從不冒犯任何人的安慰者、娛樂者,他所選擇的主題是嚴肅而有攻擊性的,在《勝負未決》(1936)中,加州水果和棉花種植園的工人罷工就是一個例子。這幾年里,他作品的力度大幅度增強,他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人鼠之間》(1937)描寫了一個白癡巨人萊尼出于他的柔情將落到他的手中的每一個小動物都捏死的故事。后來在斯坦貝克出版的題為《長長的山谷》(1938)的小說集里,這篇小說與其后創(chuàng)作和數(shù)篇無與倫比的短篇小說都收集在內(nèi)?,F(xiàn)在,通向成功的道路已經(jīng)鋪就,使他得以完成偉大的、常與他的名字相連的作品,這就是史詩性的紀事小說《憤怒的葡萄》(1939),這是描寫一群在俄克拉荷馬州受到失業(yè)和濫用職權之迫而移居加州的勞動者的故事。這段美國社會史上的悲劇,促使斯坦貝克將筆鋒集中到一個農(nóng)民和他的一家人在向新地區(qū)移民時所遭到的辛酸悲苦。
在這篇短短的頒獎詞中,要長篇大論地介紹斯坦貝克以后所寫的每一部作品是不可能的。如果說評論家們注意到了他的一些作品有力度下降的跡象是出現(xiàn)情節(jié)的重復現(xiàn)象,以至于影響到他作品的生命力;那么,斯坦貝克已經(jīng)用他去年出版的力作《煩惱的冬天》(1961)消除了他們的擔心。在這部作品中,他重新達到了在《憤怒的葡萄》中所創(chuàng)造的水準,再度確定了他作為一個有獨特見解的真理闡釋者的地位,以毫無偏見的天性呈現(xiàn)了美國人的真實面目,不管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
在這部近期完成的小說中,中心人物是一個在世俗的營利上不成功的一家之主。戰(zhàn)時他服過役,退役后他嘗試過各種職業(yè),但都沒有成功,最后在他祖先住過的英格蘭小鎮(zhèn)上,他成了一家食品雜貨鋪的雇員。他是個老實人,從無抱怨,雖然他常常受到誘惑,而且也看到要達到物質(zhì)上的成功必須采用各種手段,但這些計算他人的手段會使他變得無情無義,將使他冒著人格分裂的危險。透過他的敏感而善良的心,人們像從一個三棱鏡的呈像中看到有關國家、民眾的一連串福利問題。在這里沒有一點理論性的論述,斯坦貝克用的全是具體的、甚至是瑣碎的日常生活作題材,然而通過作者的神韻與活力,這些都變得極有說服力。盡管斯坦貝克堅持要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jù)來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圍繞著和與死這個永恒的主題,他仍然恰到好處地摻人夢幻的成分,進行了探索性的構思。
斯坦貝克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同查利同游美國》(1962),記載了他在美國40個州所作的為期三個月的考察旅行過程。他開著一輛小卡車,車上有供他睡覺和儲藏物品的小車廂,他化名行動,唯一的旅伴就是名叫查利的黑獅子狗。從這一點上我們便可看出他是多么善于觀察和推理。在一連串帶有地方色彩的考察中,他重新發(fā)現(xiàn)了他的國家和人民,也以一種非正式形式對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在羅塞南提——斯坦貝克給他的卡車起的名——中的這位旅行者似乎有點厚古薄今的傾向,盡管他時時提防著這種明顯的誘惑,但是這樣做了。有一次當他看到西雅圖蔥郁的森林被推土機鏟平,以建造迅速擴充的摩天大樓建筑群時,他寫道:“我很奇怪為什么人類的進步看起來常常像是破壞?!睂Υ?,不管怎樣都是一個最值得反省的問題,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在現(xiàn)代美國文壇上已經(jīng)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們——從辛克萊·劉易斯到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中間,斯坦貝克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與成就。在他的作品中總有一連串無情的揶揄,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沖淡了他的主題的嚴酷性。他的同情心總是在受壓迫的、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和受挫折的人一方;他善于將生活的單純喜悅與殘酷而陰冷的對金錢財富的貪欲作對比。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美國人的本質(zhì),即對大自然、土地、荒野、山脈、海岸的偉大感情,所有這些都成了斯坦貝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源泉,使他在人生之內(nèi)或者人生之外都能獲得活生生的題材。
瑞典文學院將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約翰·斯坦貝克的理由是:“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富于想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結合起來?!?/p>
親愛的斯坦貝克先生,對瑞典人來說,您已不再是外人,正像您在您的國家和全世界一樣。您以您杰出的作品成為世人的一名好教師,教會人們善良和仁慈;您又是一位人性價值的捍衛(wèi)者,這些正與諾貝爾獎的理想相符合。瑞典文學院向您表示祝賀,現(xiàn)在請您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陛下為您頒發(fā)的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丈學院常任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
[獲獎演說]
我感謝瑞典文學院認為我的作品配得上這項最高榮譽。
在我心中,我很懷疑我真的超過其他我所敬重的作家而獲得諾貝爾獎——但毫無疑問,能將這項獎頒發(fā)給我,我感到無比的快樂和自豪。
依照慣例,本獎獲得者要對文學的本質(zhì)及其發(fā)展方向提出個人的或?qū)W術性的見解。但此刻我想最好還是考慮一下文學作者的高度的義務和責任。
諾貝爾獎和我現(xiàn)在站著的這個地方的聲望是如此崇高,以至于我現(xiàn)在不能像一只感恩而自我表白的老鼠那樣吱吱地叫,反而迫使我以職業(yè)的自傲感、以世世代代從事這份職業(yè)的偉大而善良的人們的驕傲發(fā)出獅吼般的呼叫。
文學不是由蒼白柔弱、吹毛求疵的傳教土們在他們空靄靄的教堂中吟唱的禱告來傳播的——它也不是教堂中人選主教和能量不足、患著絕望癥的行乞僧侶們所玩的游戲。
文學和語言同樣古老。它來自于人類的需要,這種情況長久不變,除非是更迫切的需要,否則它將永遠這樣存在下去。
古代北歐的詩人、中世紀的行吟詩人和現(xiàn)代作家都不是孤立互斥的。從一開始,他們的作用、他們的義務、他們的責任就由人類的特性所注定。
人類正在經(jīng)歷著一個灰暗而凄涼的混亂時代。我的偉大的前輩威廉·??思{在這里演說時,曾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恐慌的悲劇,這恐慌延續(xù)的時間如此之長,以致再沒有任何精神上的苦難可以超過它了,因而唯一值得寫的只有人心的苦難了。
對于人性的力量以及人類的弱點,沒有人能比??思{了解得更清楚了。他知道作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大多是因為他們能認識并分析這種恐懼心理。
這并不是什么新觀點。作家的歷史使命并沒有改變。他受命要暴露我們的嚴重錯誤和失敗,并為了改善和提高,將我們黑暗而危險的夢呈現(xiàn)于陽光之下。
此外,作家還受命要宣揚人類已被證實了的能力,宣揚人類精神與心靈世界的偉大,以及他們的勇氣、同情心和愛。在與脆弱和絕望的無休止的斗爭中,這些都是明亮的旗幟,給人們以希望和勇氣。
我以為,一個作家不那么堅信人類可以達到盡善盡美,他在文壇上就沒有資格也無立足之地。
當前普遍存在的恐慌是由于人們對物質(zhì)世界的一些危險因素的認識與掌握程度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確實,其他方面人們的認識水平還未趕上這一大進步,但沒有理由就因此假定其他方面不能或不愿趕上。作家的職責之一就是要促其實現(xiàn)。
人類自存在以來,面臨著許多幾乎注定要失敗和毀滅的處境,但是在這些自然的敵人面前,他都堅定地站了起來,這漫長的歷史是人們值得驕傲的?,F(xiàn)在,在我們可能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前夕,如果企圖離開戰(zhàn)場,那將是懦弱的、愚蠢的。
當然,我也在閱讀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傳記——書上說他是個孤獨而沉思的人。他使既可行善又可作惡的炸藥能徹底地釋放能量,但炸藥本身無法選擇它是盡善還是作惡,不能被良心和判斷所控制。
諾貝爾看見了他的發(fā)明將被殘酷而血腥地誤用,他甚至預見到了他的研究可能會導致的最終結果——極端的暴力——以至最后的毀滅。有人說他變得憤世嫉俗起來,但我不相信,我認為他是在努力發(fā)明一種控制法,一種安全閥。我想他最終只是在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中找到了這些。在我看來,他的想法已清楚地在獎金的類別中呈現(xiàn)出來。
這些獎金是為了人類知識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之間交往的不斷增加和擴大——為了人們的相互了解和溝通而頒發(fā)的,而這正是文學的作用。它的頒發(fā)證明了和平力量,因而使它高于其他任何嘉獎的桂冠。
在諾貝爾死后不到五十年,自然之門打開了,我們被賦予了可怕的抉擇重擔。
我們篡奪了許多以前屬于神的權力。
在恐懼與措手不及之中,我們操縱了整個世界——乃至一切生物的生死大權。
一切危險、榮耀及選擇最終都歸于人類。他是否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那就看他的了。
得到了如同神一般的力量,我們必須在自己身上尋求那原先歸諸神的責任與智慧。
人類本身既成了我們最大的災禍,也成了我們唯一的希望。
因此在今天,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圣約翰的話:“最終有道,道乃與人——道與人同在?!?/p>
約翰·斯坦貝克
責任編輯 安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