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人觀念中。銀漢之寬度原本是目力可接的。班固《西都賦》“似云漢之無涯”,其中“之”不作助詞“的”。而是作連詞“和”、“與”,并且可以置換為“而”?!八圃茲h而無涯”。廣無崖岸的并非天上的云漢。而是人間的昆明池。
關(guān)鍵詞:云漢;之;而;無涯
銀河俗稱天河,又被稱為云漢、霄漢、天漢、銀漢等。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辈⑤d有人居海邊。年年有浮槎去來,往返不失期,其人多帶干糧,乘搓而去,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房屋儼然。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男子牽牛岸邊飲水。事后問蜀人嚴(yán)君平。方知無意間到了天河。觀此人溯流而上,至天河見兩岸房舍及人??梢韵胍娫诠湃擞^念中銀漢之寬度原本是目力可接的。班固《西都賦》云:“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崩ッ鞒亟ㄓ谖涞墼魅?公元前120年)。是漢武帝為訓(xùn)練水軍建造的。池的左右分立牽牛、織女石像?!八圃茲h之無涯”,其中“之”若作助詞“的”。則班固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昆明池是無涯的。云漢也是無涯的。云漢既然目力可接。班固卻說“無涯”。不免使人心生疑竇。
我們先說“之”字。之。可以作連詞,訓(xùn)為和、與。《尚書·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庇衷唬骸捌湮鹫`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皆謂有司與牧夫也?!抖Y記·月令》:“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鄭《注》:“保介。車右也。置末于車右與御者之間?!薄芭c”字正釋“之”字?!蹲髠鳌肺氖荒辏骸盎矢钢铀姥??!辟Z《注》:“皇父與谷甥、牛父三子皆死?!倍诱?,公子谷甥、司寇牛父。言皇父與此二子皆死也?!睹献印とf章上》:“得之不得,日有命?!毖缘门c不得也?!犊鬃蛹艺Z·三恕》:“夫能審其所從。此謂孝之謂貞矣。”言謂孝與謂貞也。我們?cè)倏础岸弊?。而亦可作連詞,訓(xùn)為和、與,《論語·鄉(xiāng)黨》:“食噎而偈,魚餒而肉敗,不食?!毖砸c偈,魚爛與肉腐。皆不食也?!蹲髠鳌氛阉哪辏骸笆央U(xiǎn)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毖允央U(xiǎn)與馬,及虞鄰之難也。又昭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毖园鶚放c樂所哀也。《墨子·尚同》:“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毖陨婆c不善也?!俄n非子·說林》:“以管子之圣,而隰朋之智。”言管仲與隰朋也。之、而都可以作連詞,訓(xùn)為和、與、及,因此二者可以互訓(xùn)通用?!吨芏Y·梓人》:“作其鱗之而?!编崱蹲ⅰ罚骸爸na也?!贝髡稹犊脊び浹a(bǔ)注》:“頰側(cè)上出者日之,下垂者日而,須鬣屬。”《說文·之部》:“之,出也。象卿過中,枝莖漸益大。有所之?!鳖a上之毛如枝莖有所之,這是戴氏釋之為頰側(cè)上出者的依據(jù)。之而析言之為頰毛和頤毛。渾言之則為胡須。之、而互訓(xùn),蓋以此故?!墩撜Z·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阮元《??庇洝罚骸盎时?、高麗本而作之。按《潛夫論·交際篇》‘孔子疾夫言之過其行者’亦作之字。答問云:‘邢叔明疏云:君子言行相顧。若言過其行,謂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恥也?!瘎t邢本亦當(dāng)與皇同。今注疏本乃后人依朱文公本校改。非邢氏之舊矣。”按阮氏說法。“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之“而”本當(dāng)作“之”,朱文公本誤作“而”,后人以訛傳訛。遂至于斯。首先,阮氏謂朱文公誤“之”為“而”,臆測(cè)之詞耳,不可信。其次,阮氏不知之、而可以互訓(xùn)通用。其三,《潛夫論·交際篇》“孔子疾夫言之過其行者”實(shí)可作為之、而通用的佐證。
知道了之、而可以互訓(xùn)通用。班固“似云漢之無涯”就可以重新解釋了。首先,這里的“之”不作助詞“的”。而是作連詞“和”、“與”?!八圃茲h”和“無涯”是并列關(guān)系。都是對(duì)昆明池的介紹和說明。其次。這里的“之”可以置換為“而”。凡上下兩事并舉,則以“而”字遞承,這就是賦體中常用的表并列關(guān)系的“……而……”句式。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奚惆悵而獨(dú)悲”、“覺今是而昨非”、“時(shí)矯首而遐觀”、“鳥倦飛而知還”、“扶孤松而盤桓”、“泉涓涓而始流”、“或植杖而耘耔”、“臨清流而賦詩”等等?!八啤本涫绞恰啊本涫降囊环N?!八啤弊直肀扔骰蛲茰y(cè),對(duì)“而”字前后部分的并列關(guān)系并不構(gòu)成破壞作用。如班固《西都賦》“似無依而洋洋”。其中“似”表推測(cè)?!盁o依”和“洋洋”則是對(duì)主人公魂不守舍、悵然若失的心態(tài)的描繪。似,“若”也。在賦體中表推測(cè)的“似……而……”句式亦以“若……而……”的形式出現(xiàn)。如曹植《七啟》:“若將飛而未游,若舉翼而中留?!庇制洹堵迳褓x》:“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似”表比喻常用于訓(xùn)釋,如《爾雅·釋鳥》:“鶻鳩,鶻鷓?!惫蹲ⅰ吩疲骸八粕靳o而小?!薄八粕靳o”與“小”都是對(duì)鶻鳩的描述和說明。雖然“小”對(duì)“似山鵲”在整句話的意思上有補(bǔ)充作用,但就“小”與“山鵲”二者關(guān)系來講,并未構(gòu)成修飾與被修飾的關(guān)系,因此“小”與“似山鵲”不屬于從屬關(guān)系。而是并列關(guān)系。鑒于以上分析。“似云漢之無涯”實(shí)即“似云漢而無涯”。廣無崖岸的并非天上的云漢。而是人間的昆明池。
“之”作連詞表并列大量出現(xiàn)在先秦。漢以后“之”的這一語法功能逐漸為“而”字獨(dú)立承擔(dān)。之、而互訓(xùn)通用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tái)。所以在漢代之后的文獻(xiàn)中,表并列的“……而……”或“似……而……”的句子大量出現(xiàn),而“之”作連詞表并列則比較罕見。游國恩先生在評(píng)價(jià)司馬相如的辭賦作品時(shí)這樣說:“由于層層排比,板滯少變,堆砌詞藻,讀之令人生厭?!睂?duì)于造成這一弊病的原因,游先生進(jìn)一步分析說:“司馬相如精通文字學(xué),作過字書《凡將篇》。其后揚(yáng)雄、班固莫不如此。因此在文字上夸奇炫博,就成了這些賦家的習(xí)氣。”班固《西都賦》“似云漢之無涯”,其中“之”的用法,一方面反映了先秦“之”作連詞表并列用法在漢代的孑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班固“夸奇炫博”的創(chuàng)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