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08)02-0025-01
近來。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送檢病豬有豬弓形體病與豬瘟混合感染的情況,經過及時確診和采取有效的治療基本控制住了疾病的蔓延?,F(xiàn)將典型病例的診斷與防制情況報告如下。
1 發(fā)病情況
2007年9月13日,泰安市岱岳區(qū)一養(yǎng)豬戶養(yǎng)豬210頭,其中有3圈架子豬和2圈仔豬相繼發(fā)病。經初步診斷為豬弓形體病并進行治療:連續(xù)3d注射了復方氨基比林、磺胺-6-甲氧嘧啶,同時在飼料中拌入磺胺類藥物,連喂5d進行全群預防,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在19日下午,其中的16頭仔豬和25頭體重35kg左右的架子豬又突然病情加重,隨即按上述方法治療,但次日早上出現(xiàn)死亡9頭,尤其架子豬,發(fā)病急,來勢猛,死亡快。9月20日送病豬病料到動物疫情測報站檢驗。
2 臨床癥狀
病豬臥地不起,發(fā)燒,體溫高達41-42℃,反應遲鈍,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咳嗽,流涕,呼吸困難;到后期有的病豬部分皮膚及耳朵發(fā)紫;小便色黃,有的便秘、有的拉稀,全身體表淋巴結腫大,發(fā)病后幾天死亡,自然死亡率100%。
3 剖檢變化
大腦積有大量淡黃色液體,肺臟顏色淺紫,間質輕微水腫,紋理增寬;腎臟色澤較淡,有出血點;膀胱黏膜有許多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肝略縮?。黄⑴K梗死,梗死灶在脾臟的邊緣呈黑色泡狀,略突出于脾表面。大小不一。喉頭會厭軟骨上有出血點;胃基底部黏膜充血、出血,黏膜脫落、壞死;腸黏膜充血、出血。腸壁變薄而透明,黏膜脫離;回盲瓣壞死,回盲口前后大面積潰瘍;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膽囊黏膜可見潰瘍和針尖大小的出血點。
4 實驗室檢驗
4.1 顯微鏡檢查
無菌操作取病豬耳靜脈血液或肝、脾、腎等涂片,瑞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典型弓形體,呈紫紅色、月牙形或桔瓣狀等成堆的滋養(yǎng)體,還可見視野內有大量的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
4.2 培養(yǎng)特性觀察
無菌取肝、脾、肺等病料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37℃培養(yǎng),24h后未見細菌生長。
4.3 血清學試驗
用病豬血清做豬瘟單克隆抗體純化酶聯(lián)免疫酶標試驗,其結果為陽性。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驗等一系列的調查診斷,確診為豬瘟與弓形體病的混合感染。
5 綜合防制
(1)對病死豬全部焚燒、深埋。
(2)將病豬隔離治療,對發(fā)病豬肌肉注射抗豬瘟血清0.5mL/kg體重,1d1次,連用3d,并配合增強免疫力的藥物。用磺胺類藥物治療弓形體病,如磺胺六甲氧嘧啶50-100mg/kg體重,1d1次,連用5d。體溫超過40.5℃的配合使用退熱藥。
(3)對發(fā)病豬群中的健康豬進行豬瘟疫苗緊急預防接種,其用量為標準量的5倍。一豬一針頭,徹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在飼料中拌入磺胺-6-甲氧嘧啶原粉,對全部豬只進行弓形體病的防治。用藥療程均為5d。
(4)加強飼養(yǎng)管理,減少應激因素。對豬群進行檢查,隔離病豬,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清理、沖刷、消毒。
通過以上處理,基本控制了病情的發(fā)展,除發(fā)病較重的10多頭豬死亡外,其余病豬控制了病情。未發(fā)病的豬只,在接種豬瘟疫苗和飼喂磺胺-6-甲氧嘧啶原粉后沒有發(fā)病。
6 小結與討論
(1)已處于感染潛伏期的豬,緊急接種豬瘟疫苗后,可能加速發(fā)病和死亡,但從生產實踐來看,緊急接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制止豬瘟的發(fā)展,縮短流行過程,減少經濟損失。
(2)絕大多數抗生素對弓形體病無效,磺胺類藥物和抗菌增效劑聯(lián)合使用效果理想。使用磺胺類藥物時,首次劑量必須加倍。一般應連續(xù)使用3-7d,藥效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