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08)02-0023-01
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屬中致病性鏈球菌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近年來發(fā)病率上升,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jié)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該病傳播快,死亡率高,對養(yǎng)豬業(yè)的威脅逐漸增大。近年來,由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和豬圓環(huán)病毒Ⅱ型(PCV2)的廣泛流行,造成豬群出現免疫抑制,豬鏈球菌的感染和發(fā)病率升高。近年來發(fā)現的鏈球菌病病原以C型、R(Ⅱ)型鏈球菌較為多見,血清型R(Ⅱ)的致病力最強。該病流行無明顯季節(jié)性,但有夏、秋季多發(fā),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fā)的特點。病豬、臨床康復豬和健康豬均可帶菌,呼吸道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消化道、皮膚傷口也可傳播。
1 發(fā)病情況
2007年4月份以來,某規(guī)?;i場有5%的20日齡左右的仔豬發(fā)病,很長時間沒有得到控制。該場有基礎母豬400頭,總存欄3 800頭左右,產仔舍有哺乳母豬80頭左右,哺乳仔豬800頭左右,經常有40余頭仔豬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背毛粗亂,繼而有關節(jié)腫脹和神經癥狀出現,病程1-2d。后來經剖解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鏈球菌病。
2 臨床癥狀
初期患豬體溫升高至41-42℃。食欲廢絕,便秘,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繼而出現神經癥狀,轉圈,空嚼,磨牙,共濟失調,側臥于地,四肢作游泳狀劃動,頸部強直,角弓反張,甚至昏迷死亡。部分豬出現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腫大,病程1~2d。發(fā)病率在5%左右。
3 剖檢癥狀
死后剖檢可見腦膜充血、出血,腦脊液渾濁,腦實質有化膿性腦炎病變,皮膚充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胸、腹腔漿膜可見纖維素性滲出。
4 診斷
4.1 臨床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再結合實驗室檢查發(fā)現有革蘭氏陽性球菌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該病應注意與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相區(qū)別。臨床上豬鏈球菌常與豬附紅細胞體病、副豬嗜血桿菌病、豬瘟、水腫病、毛首線蟲等疾病發(fā)生混合感染或繼發(fā)感染。
4.2 實驗室診斷
采集病豬病料(膿腫、肝、脾、腎、血液、關節(jié)囊液、腦脊髓液及腦組織等),劃線接種于血液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24-48h,在劃線上可見到呈灰白色、有光澤、半透明、濕潤粘稠的菌落,在菌落周圍可見到明顯的B溶血。制成涂片,用堿性美藍染色液和革蘭氏染色液染色,顯微鏡檢查,見到單個、成對、短鏈或呈長鏈的球菌,并且革蘭氏染色呈紫色(陽性),即確認為鏈球菌病。
動物接種:將病死豬的肝、脾或腦組織病料磨碎,加生理鹽水稀釋,接種小白鼠,小鼠可在12-72h呈敗血癥死亡,并可從小鼠內臟中重新分離出鏈球菌。從而確診為鏈球菌病。
4.3 類癥鑒別
敗血癥型豬鏈球菌病易與急性豬丹毒、豬瘟相混淆,應注意區(qū)別。
(1)急性豬丹毒:采取脾、腎、血液涂片,染色鏡檢,可見到革蘭氏陽性(呈紫色)小桿菌。
(2)豬瘟:皮膚和腎有密集的小出血點,有膿性結膜炎,無跛行,病程較長,各種治療無效。
5 治療和預防
將病豬及時隔離并進行治療。對關節(jié)炎幼豬用頭孢噻呋或林可霉素10萬U加地塞米松2mg肌肉注射,每日2次。對敗血癥及腦膜炎,在發(fā)病早期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較敏感的藥物有氨芐青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噻唑鈉等。對發(fā)病嚴重、出現高熱癥狀的病豬可用較大劑量的頭孢噻呋或阿莫西林加氨基比林稀釋后肌肉注射。按10mg/kg體重劑量進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5d。
目前預防此病多用鏈球菌鋁膠苗,提純的鏈球菌經純培養(yǎng)、滅活等工序后,加鋁膠,母豬產前45d、30d各注射1次,仔豬出生后15d注射1次,即可有效預防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