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三地,大部分人都在說中文,而在馬來西亞,國語是馬來語,中文被稱為華語即華族說的語言。閱讀華文書籍,在兩岸三地是理所當然之事,但對于東南亞的華人而言,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的不容易,在于書籍的流通與閱讀的能力。當然,這些不容易也同各族群的政治斗爭以及政策有關。
馬來西亞華裔人口將近560萬人,占總人口的26.8%,但是,其中將近一半的華人不會閱讀華文,只能說潮州、福建、廣東等方言。還有些是文盲人口,有些是受英文教育的華人,以家族的方言為母語,以英文為主要對外溝通、閱讀的語言。而在剩下的能夠閱讀華文的人口中,又有極大部分僅以華文報紙以及通俗雜志為主要閱讀來源。
馬來西亞華文人口雖是兩岸三地以外的第一位,但是華文出版的營業(yè)額卻只有中國臺灣的1/10。一般的閱讀來源大都來自馬來西亞12家華文報紙與50余種華文雜志。其次則是來自兩岸三地的華文出版品,大多數(shù)的較高層次的華文閱讀都是來自于這里。據(jù)觀察,華文報紙中除了本國相關新聞與風土民情介紹之外,多數(shù)文本都轉載自臺灣等地的期刊、報紙。
正如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社長傅承得所言,馬來西亞的華文閱讀,數(shù)十年來都處于被動喂養(yǎng)的狀態(tài),都在閱讀別人的書寫與別人的世界,透過其他地區(qū)的華人經(jīng)驗來認識這個世界。而“馬來西亞內容”的建構與推展成為馬來西亞華文出版社的主要方向與愿景。除了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建構“馬來西亞內容”的文本外,也要為全球華文閱讀人口提供馬來西亞內容。傅社長指出,一方面兩岸三地的華文出版社,出于對經(jīng)濟效益與內容取得的考慮,不愿意出版馬來西亞內容。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媒介與機會來介紹馬來西亞,所以從未引起大眾了解它的興趣。
為此,作為華人歷史重要一環(huán)的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文化,便在華人出版與閱讀世界中形同幽靈,他們長久以來閱讀著其他地區(qū)的華人所提供的文本。而馬來西亞華人的聲音與身影,卻很少有機會出現(xiàn)在書店與圖書館中,讓其他世界的華人有機會看見他們、了解他們。
傅承得社長毫不諱言地說,在馬來西亞經(jīng)營華文出版是非常艱辛的。但是他卻以相當樂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馬來西亞華文出版的未來,稱其為華文出版世界的“第四塊版圖”,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特殊性,豐富全球華文出版的版圖。
出版為了被閱讀,因此,閱讀風氣關系著出版單位的運營狀況。馬來西亞的整體閱讀風氣如何呢?傅承得社長直言,華人幾乎不閱讀,馬來西亞人更是不閱讀,馬來西亞書籍的出版與銷售,比邊緣化的華文還要低。為了改善這種現(xiàn)狀,大將出版社一直在培養(yǎng)終生學習的意識,慢慢提升華人群體的閱讀風氣。
除了閱讀風氣,還有種族問題。談論馬來西亞的華文閱讀與出版的經(jīng)營,不得不牽涉到多元族群的脈絡與華人群體被邊緣化的現(xiàn)實情境。華人雖然可以自由選擇就讀華文小學或是國民小學,但是畢業(yè)后,如果繼續(xù)就讀于由華人自辦的華文中學,學歷則不被政府認可,也不能就讀馬來西亞的大學,更無法謀得公務員的職務,生涯發(fā)展自然受到限制。因此,有些華人只念到華文小學,就轉去讀馬來文與英文教學的國民中學,漸漸他們的華文運用能力就只限于看看報紙與八卦雜志,甚至只會說簡單的華語,無法學習足夠深入與客觀的華人歷史,造成文化的流失。
而馬來族群因為特殊的地位,導致安逸而不求進步,這也是多年來馬來西亞雖然政治還算安定,但是整體經(jīng)濟提升與國民所得卻逐漸遠遠落后于新加坡等國家的原因之一。
在不以華文為主要語言的馬來西亞,經(jīng)營一個華文出版社確實有種逆水行舟的感覺。而如何逆向行駛在眾多阻力之上,成為出版社的最大挑戰(zhàn)。
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必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尋找放眼整個華文世界的可能。最大的華文閱讀市場是中國,中國出版市場如果勢力趨漲,中文的閱讀世界就逐漸成為一種氣候,能夠與英文閱讀世界,在全球形成二元平分的局勢。而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在很大的程度依賴著整個中文世界,所以只要全球華文出版醞釀出足夠的氣候,馬來西亞華文出版就可能行銷全世界。
(摘自馬來西亞旅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