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07年的融資峰值,券商行業(yè)梯次初顯端倪;未來一年市場走勢動蕩叵測,行業(yè)競爭格局將在未來的市場開放中進一步演化
圣誕節(jié)前后,專注于中國市場的投資銀行家們,又迎來了狂歡暢飲的時刻。2007年A股與H股的狂飆突進,IPO與再融資的滾滾熱潮,都為境內外投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
隨著2007年12月25日中國太保在上海掛牌,2007年中國A股市場融資大戲基本落下了帷幕。根據中國證監(jiān)會統計,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國公司A股、H股的融資規(guī)模達到7343.91億元,IPO融資規(guī)模更是創(chuàng)下了全球資本市場之最,為4085.3億元。A股市場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公司IPO,這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都極為罕見。
在過去的幾年間,券商的競爭格局剛剛發(fā)生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傳統的國有券商元氣大傷,新晉券商大肆擴張、封疆拓土,再加上高盛、瑞銀的全面進入,與2006年相比,過去的一年,券商競爭與分化的趨勢要遠為明晰。盡管在這樣一個癲狂時刻,券商的戰(zhàn)略選擇最容易被人忽視,但中外資券商的取向依然清晰可見。
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國內券商,立足于銷售網絡,在投行、經紀、直接投資、自營等各條戰(zhàn)線上分進合擊,甚至還開始“走出去”的初步布局。在中信證券的示范效應下,借殼和IPO成為中資券商跨越2007年-2008年持續(xù)的主題,它們緊緊抓住牛市的韁繩,依然遵循著先做大再做強的傳統路徑。
以瑞銀、高盛為代表的外資券商,在經紀業(yè)務的強烈誘惑下,依然堅持“大客戶戰(zhàn)略”,在高端領域蓽路藍縷。首家合資證券公司中金公司,亦做出了類似的選擇。而在瑞銀、高盛之后,摩根士丹利、瑞信證券、美林和摩根大通等國際券商都在對第三張合資牌照虎視眈眈。
不同的路徑選擇,是基于對市場走向的判斷,以及各自成本結構的考慮。事實上,券商競爭的核心仍然在于公司治理、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能力等基礎性因素,這都需要長時段的考量。在一個資金“百川灌河,不辨牛馬”的市場里,很難立刻分判出結果,2007年顯然是券商新格局奠基的一年,中國證券行業(yè)新一輪洗牌已然開場。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7日
本文見《金融實務》 2008年第1期
封面文章
當期雜志
「2007峰值」
據Thomson Financial統計,截至2007年12月25日,2007年A股市場IPO募資規(guī)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有12家公司,合計募集資金3828.9億元。
“如果說2006年迎來了中國股市的春天,那么,2007年則達到了空前的高潮,而這個年份中創(chuàng)造的記錄,相信在未來幾年都將是高點。”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德地立人表示,2005年以前,中國資本市場股權融資從未超過1000億元。
2007年,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700點上漲到年底的5300點,漲幅接近100%。如果以年內最高指數點位6124點計,漲幅則達到了127%。
與此同時,一批大盤股上市,不斷創(chuàng)出融資規(guī)模和凍結資金的新高,顯示出市場資金面的充裕。中國石油上市,募集資金達到668億元,凍結資金創(chuàng)下3.378萬億元的歷史記錄;而至中國中鐵上市,其A股籌資額為224億元,僅為中國石油籌資規(guī)模的三分之一,但其凍結資金卻超過中國石油,達到3.383萬億元的新高。
隨著四季度A股市場進入震蕩調整階段,追逐一級市場無風險套利的資金迅猛增加,充分顯示了中國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狀況。
在經濟基本面向好及市場資金推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包括股市在內的中國資產價格迅速上漲,A股市場催生了諸多市值躋身世界前列的上市公司。中國石油2007年11月5日回歸A股之后,其市值一舉超過??松梨谑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而目前在世界市值前十大上市公司中,中國公司占有三席: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工商銀行。
截至2007年12月25日,滬深市場A股總市值達32.24萬億元,占全球股市總市值比例超過6%,中國證券市場已成為市值最大的新興市場和全球第四大市值市場。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統計數據,2007年1月-11月,滬深兩市股票、權證、基金成交額為46.22萬億元人民幣,以0.18%的手續(xù)費傭金計算,對應的券商經紀業(yè)務收入約為831.89億元。
「瑞銀沖擊」
2006年是“大象級”項目集結H股的年份,香港市場以391.7億美元的融資規(guī)模達到了歷史的巔峰。而2007年,在監(jiān)管及政策的扶持與引導下,A股強勢崛起,融資規(guī)模超過H股兩倍以上。在此消彼長之際,先期進入A股市場的外資投行顯然占盡先機。
2007年,中國證券行業(yè)的競爭格局悄然改變。與原有本土券商跑馬圈地、低層次競爭不同的是,隨著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等合資投行正面進入A股市場,其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給國內券商的市場份額、經營管理理念乃至人才和薪酬體系,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瑞銀證券是瑞銀集團重組北京證券之后,進入中國的第六家合資券商,其擁有綜合類券商的全部牌照,目前主要在國內市場從事投行業(yè)務及私人銀行業(yè)務。瑞銀證券組建中國投行業(yè)務團隊并真正在內地開展工作不過短短八個多月時間,但卻一舉占據了2007年A股投行業(yè)務季軍位置,僅次于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
據ThomsonFinancial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25日,瑞銀在A股和H股IPO業(yè)務交易總額為132億美元,其中H股業(yè)務有9單,排名第二,A股市場IPO共有5單業(yè)務,排名第三。其中,中國石油、中國太保、中國中鐵等大盤股上市均有參與。
瑞銀集團投資銀行部中國區(qū)主席蔡洪平對此不無自得之色,“2007年,我們是中國時鐘上的分針,時刻不停地轉動,平均每周完成一個項目?!辈毯槠椒Q,這一業(yè)績是瑞銀堅持依托一行三市:即一個銀行,加上A股、H股、國際市場;以及一行三產品,即ECM(股權資本市場)、MA(收購兼并)、DCM(債權資本市場)戰(zhàn)略的結果。
蔡洪平表示,瑞銀在私人銀行和投行業(yè)務之間建立的共享與聯動,為承銷定價和發(fā)行提供了堅實基礎。“某種程度上,也為中國公司上市高估值提供了支持,我們的基石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順利介入后,其他投資者的信心也就水漲船高了?!?/p>
盡管瑞銀來勢兇猛,亦有國內券商認為,瑞銀并未帶來一個不可復制的贏利模式,而更多體現的是爭奪項目的沖擊力。
另一家合資投行高盛高華素以高端業(yè)務見長,但與瑞銀相比,高盛高華在2007年的A股市場表現平平,據ThomsonFinancial統計,高盛高華在A股市場主要承銷了中國平安、寧波銀行兩單IPO業(yè)務,位列國內券商IPO承銷業(yè)務的第七位。另外,高盛在H股承銷了4單業(yè)務,位列排名榜第四位。
不過,高盛高華的競爭力并不容小視。2007年,高盛在并購領域依然勢頭強健,其財務顧問收入也排名靠前。高盛高華董事總經理蔡金勇表示,高盛在中國業(yè)務的定位是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特別是利用其全球業(yè)務平臺的優(yōu)勢,比如幫助中國的企業(yè)“走出去”。高盛美國本土以外的國際業(yè)務連續(xù)兩年收入超過美國本土業(yè)務。而亞洲業(yè)務在全球收入比重越來越大,已成為國際業(yè)務收入增長最快地區(qū)。
高盛在承銷定價方面也一直保持穩(wěn)健作風。蔡金勇表示,高盛一直和融資方講一個理念,就是融資方眼光要放長遠,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yè),不應把IPO看作是“一錘子買賣”,要努力找到讓融資方和投資者均滿意的平衡點。
「新一輪合資」
眼見高盛、瑞銀盡享中國資本市場成長的盛宴,更多的外資投行急迫地站在中國門口,期待獲取新的進入許可。證券行業(yè)新一輪開放日益成為焦點。
在高盛和瑞銀之前,中外券商的合資被局限于投行領域,兼之市道不景,表現都不甚成功,甚至巴黎百富勤還退出了長江證券,將合資機會拱手推讓。而像海際大和、華歐國際等則藉藉無名,成長艱難。
在中美經濟戰(zhàn)略第三次對話后,重新啟動投行合資審批已成定局。業(yè)內人士分析稱,外資是否擁有管理權是中外合資投行的關鍵點,上一輪合資投行的失敗亦多源于此。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的離合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摩根士丹利雖持有中金34.3%股權,但在經營管理層面,摩根士丹利最終未能發(fā)揮作用。摩根士丹利目前重新尋找合資伙伴華鑫證券,其意就是要真正掌控自身進入中國的戰(zhàn)略與執(zhí)行,而不僅僅是做消極的財務投資者。
同樣與摩根士丹利焦急徘徊于合資門檻之外的還有瑞信證券。瑞信此前已經和方正證券正式簽署了協議,雙方擬將合資成立一家專事投行業(yè)務的公司,瑞信持股33%,其對管理權也志在必得。
瑞信投資銀行中國區(qū)主席張利平對《財經金融實務》記者表示,中國市場是國際投行的必然選擇,“因為中國資本市場是未來世界資本市場最不可忽視的一個市場,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量今后一定會超過美國,占世界最高?!?/p>
談到瑞信的中國金融布局,張利平說,“只要有好的機會,我們一定會以合資、投資的形式盡快進入中國。資產管理方面,瑞信已經和工行共同設立了工銀瑞信資產管理公司,投行領域爭取能最先拿到下一批合資投行牌照;而私人銀行方面也期待政策開放,允許上岸服務。”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中國投資銀行主管張欣也表示,“我們肯定是希望參與A股市場業(yè)務,我們未來的設想就是,能為客戶提供包括境內外上市、并購等在內的全方位的服務?!?/p>
張利平總結外資投行相對的競爭優(yōu)勢認為,合資公司的薪酬機制更容易吸引好的人才,而人才是投行競爭力的核心。他表示,一批合資公司成立后,中國金融市場的人才競爭會加劇,會逼迫國內證券公司加快薪酬體系的改革。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德地立人認為,外資投行在股票、債券等傳統業(yè)務方面并不一定比中資券商強,同時,中資券商在政府資源、客戶關系、銷售渠道方面仍有優(yōu)勢。但德地立人進一步指出,外資券商在兩個方面的競爭潛力不容忽視,一是長遠來看,外資大的藍籌公司在國內上市將成為必然,這點外資投行顯然具備優(yōu)勢;二是跨境固定收益類產品及與股票相關的結構性產品方面,內地投行無法和外資投行相比,而這塊業(yè)務收入在外資投行收入中占比很大。
「內資先鋒」
在過去一年,中資券商梯隊也開始出現明顯的分化。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老牌傳統強勢券商在投行領域的作為顯得沒落許多。2006年和中金、中信位列第一梯隊的銀河證券在2007年經歷了重組滯緩、人員流失帶來的陣痛;而新興的國信證券、華泰證券等中小券商則在特定業(yè)務領域嶄露鋒芒。
對于中國石油A股IPO項目,銀河證券介入較早,但最終卻未能躋身承銷商行列。在投行業(yè)界流行的說法是,正是人員的流失,最終導致這一結果。
銀河證券投行部總經理汪民生認為,中資券商有很多項目和外資投行一起做,這樣,中資券商人員很容易體會到中、外資投行在機制、薪酬等各方面的落差,同工不同酬,中資券商如果沒有好的薪酬機制,很難留住人才。汪民生表示,銀河證券2007年初確實走了一些人,對公司觸動很大,所以,銀河證券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全公司新的薪酬體系,并有望在2008年逐步實施。
汪民生坦承,由于銀河證券本身的國資背景,以及還有經紀業(yè)務等其他部門存在,在銀河內部實現合理的、且具備和外資投行同等競爭力的薪酬仍無法實現,即便實行新的薪酬體系,與外資行仍有一定差距。
銀河證券2007年投行業(yè)務收入超過10億元,IPO項目主要做了中國神華、中國平安、交通銀行、中國鋁業(yè)四家公司。
2007年,銀河證券的承銷業(yè)績與2006年基本持平。銀河證券自從老銀河證券重組以來,在人事、債務和資產價格確定方面,一直未能盡快理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誤了銀河證券各項業(yè)務的開展。汪民生說:“這是新銀河運作的第一年,總體上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為未來打下了基礎?!?/p>
反觀中信證券,由于具備上市公司優(yōu)勢,在過去兩年中發(fā)展迅猛,已經在內資券商中確立了領先優(yōu)勢。過去一年,中信證券在IPO業(yè)務上交易金額為105.25億美元,僅次于中金。在前十大A股市場IPO業(yè)務中,中信證券作為主承銷商或聯席主承銷商參與了其中的四單,即中國石油、中國平安、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
德地立人表示,中信證券在投行業(yè)務主要做復制性很強的項目,而一單業(yè)務做好,后面的業(yè)務新客戶會認可,操作起來也相對容易許多。
中信證券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在于,除投行業(yè)務外,其經紀業(yè)務、固定收益業(yè)務等也在各自業(yè)務領域內,在國內券商中確立了居前的地位。
包括所屬子公司在內,中信證券目前合計在內地擁有165家證券營業(yè)部和60家證券服務部。更重要的是,中信證券早在2003年就實現了上市,并通過不斷的股本擴張和再融資,目前其股本已經超過33億股,市值位列全球投資行第四,增發(fā)后凈資本將超過400億元。
而對于困擾國內券商的股權激勵,中信證券也有嘗試。2006年9月,11名董事監(jiān)事及部分高管獲得了465.7萬股激勵股份,其余業(yè)務骨干共獲得1750.6116萬股股份。這對中信證券留住和吸引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諸多創(chuàng)新業(yè)務中,中信證券也均率先涉及。諸多券商一直希望操作的直接投資業(yè)務,中信證券最早獲得了這一資格,并成立了公司開始運作。按照投資不超過凈資本15%的上限,中信證券的直投業(yè)務額度可達6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中信證券還獲得了四川綿陽產業(yè)基金的管理人資格,券商QDII業(yè)務資格也已經獲批,目前正在爭取其他創(chuàng)新型業(yè)務的先行先試。
中信證券的目標是五年內成為專注于中國業(yè)務的國際一流投資銀行。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海外。
2007年10月,中信證券和貝爾斯登交叉持股,并協議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隨后,中信證券通過增資收購全資擁有了中信證券國際,并使之成為與貝爾斯登亞洲業(yè)務合并的基礎。
貝爾斯登在亞洲的業(yè)務主要由設在香港、東京、新加坡的三家公司進行,如果與中信證券成立合資公司,貝爾斯登將會把東京、新加坡的業(yè)務也納入合資公司的管轄之內。
合資公司成立后,雙方將會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貝爾斯登在固定收益類業(yè)務、股票結構性產品業(yè)務及清算業(yè)務上具有成熟的操作經驗,而在貝爾斯登不擅長的投行業(yè)務、經紀業(yè)務上,中信證券在國內市場上則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中信證券還將利用在國內的客戶資源優(yōu)勢,為合資公司帶來大量的業(yè)務。
從國內投行業(yè)務看,中金公司仍是強者。中金公司2007年承銷A股IPO業(yè)務共有8單,全部為大項目,其中,有7單業(yè)務在A股IPO融資額前十名之列。與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相比,中金公司在海外市場經驗相對豐富。2007年,中金在H股承銷上列第五,幫助中信銀行、中國重汽和復興集團在港上市。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投行業(yè)務負責人丁瑋表示,中金的定位是以服務中資為主的國際投行。中金的客戶資源、人才、主要股東,都是國內為主。中金最早從幫助國內企業(yè)海外融資做起,從這個角度上理解,中金毫無疑問是以國內為基礎的。中金的人才是中國人,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有國際背景的。中金在管理機制內控機制、組織框架、成本采用國際化做法,這也是中金具有的明顯優(yōu)勢。
雖然中金公司擁有經紀業(yè)務牌照,但一直以做機構客戶為主,未能在上一輪收購、托管券商潮中有所作為,因此,由于網點的限制,經紀業(yè)務尚未做大,相反,國內其他券商在這兩年牛市中,經紀業(yè)務收入遠超過其他業(yè)務收入。中金公司也開始有意識做大經紀業(yè)務。
丁瑋說,中金的經紀業(yè)務還是內部發(fā)展為主,目前和以往的規(guī)模相比有了大規(guī)模增長。現在主要是打好基礎。目前,在經紀業(yè)務很多成本已經投入,正在逐步建立團隊,招聘、培訓,需要一步步有章法地去操作。
由于各種原因,中金公司在券商的上市潮中亦落在后面,目前,其凈資本僅有30多億元,諸如直投業(yè)務均無法做大規(guī)模。一旦摩根士丹利退出,其股權轉向會對中金產生何種影響仍是未知數。
「第二梯隊」
在本土券商中,除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銀河證券雖然仍位列三甲,但下滑明顯,已處于第一梯隊的邊緣地帶。但相比之下,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老牌券商下滑趨勢更為嚴峻。
據ThomsonFinancial的數據統計,國泰君安從2006年A股IPO承銷排名第四下滑九位,2007年僅主承銷了國投新集一單IPO業(yè)務。此外,先后承銷了振華港機、東方明珠的公開增發(fā),以及5個定向增發(fā)項目。
國泰君安副總裁王松表示,就股權融資業(yè)務而言,國泰君安相對專注于大中型規(guī)模、行業(yè)領先或具備獨特經營優(yōu)勢的企業(yè)的改制上市或再融資。
申銀萬國2007年沒有獲得IPO業(yè)務,而在2006年,申銀萬國還在A股承銷中排名第五。
相較于上述兩家迅速滑落的老牌券商,海通證券的投行業(yè)務雖未能晉身第一梯隊,但也在穩(wěn)步推進。2007年海通證券共承銷了6單IPO業(yè)務,按融資規(guī)模列第九位。一位投行業(yè)人士表示,海通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借殼上市,且通過增發(fā)之后,募集資金約260億元,其資本規(guī)模僅次于中信證券,這為海通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國內一些專注于中小型業(yè)務的中型券商,在2007年的業(yè)務進展較大。
國信證券2007年一共做了30單IPO和再融資業(yè)務,其中,IPO16單,再融資14單。絕大部分IPO是在中小板上市。16單IPO中有15單在中小板,僅有1單在主板上市。國信證券投行資本市場部總經理龍涌透露,國信證券現在有員工接近300人,保薦人多達60多人,在券商中最多。“2008年的工作量肯定大很多。三年以內簽約的項目已超過100家?!?/p>
龍涌表示,不會擔心大券商以后會和國信爭奪中小項目。在經紀業(yè)務方面,國信證券雖然營業(yè)網點少,但單個營業(yè)部的盈利能力在中資券商中居于前列。
華泰證券則是另一家表現突出的中小型券商。2007年摘得了長江電力80億元的首單公司債項目。2007年,華泰證券完成5個IPO項目、3個非公開發(fā)行項目、1個公司債項目和1個可轉債項目,承銷總金額340多億元。華泰證券凈資產達到了71億元,凈資本53億元,在國內券商中,這一規(guī)模已屬前列。
「2008券商上市潮」
2007年海通證券、東北證券、西南證券、國元證券、長江證券等均以借殼方式實現或即將實現上市。而2008年,一些達到三年盈利標準的券商也將踏上上市之路,而在監(jiān)管層鼓勵下,新一波券商上市潮將以IPO為主。
招商證券有望在2008年年成為首家IPO的券商,計劃融資100億元以上,國泰君安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等也均計劃在國內上市。銀河證券已經啟動了上市步伐,與國泰君安證券互為主承銷商,中介機構已經進場。
據華泰證券人士透露,華泰證券股份制改造工作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上市前的輔導,收購信泰證券也取得進展。預計2008年上半年,華泰證券有望實現上市,得到資本市場助力,屆時,華泰證券有望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綜合券商。
不過,本輪上市之后,各家券商雖然在資本實力上有所提升,但實質競爭力提升多少?牛市行情一過,經紀業(yè)務大幅下滑之后,各家券商保持持續(xù)盈利能力仍被多數業(yè)內人士擔憂。
汪民生認為,剛剛經歷了一輪洗牌的中國券商行業(yè)現在還處在起跑階段,市場格局還沒有完全定型,需要經歷3年-5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確定格局。加上外資逐步進入,在各方面都對中資券商產生沖擊,但從正面的角度看,競爭對市場本身也有激勵,可加速國內券商在機制上的改進。■
本刊實習記者溫秀、張永冀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