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緊緊抓住粗礪的巖石邊緣,另一只手正努力向上攀爬,這正暗喻著流于主流話劇之外的非主流話劇的生存狀態(tài):迷茫、蹉跎、掙扎卻不斷前進?!丢毩騽 罚ㄉ虾?985—2007)這個很有史料文獻意味的書名及其封面設計讓人不由得感到沉重。然而翻開書本的那一剎那,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就會深深吸引住你,因為對于大多數的讀者而言,這也許是一場超經驗式的體驗,它的內容不同于人們對“話劇”的傳統(tǒng)認識,而它的筆法又迥異于一般的戲劇書籍。
2007年是中國話劇百年,作為中國大陸話劇重鎮(zhèn)之一的上海,擁有著豐富多彩的話劇歷史、涌現出許多德藝雙馨的戲劇藝術家。然而在紀念主流話劇的同時,人們卻很少知道在這段主流歷史的邊緣,還有著一批執(zhí)著的、勇于嘗試的青年人,他們開墾出了“獨立戲劇”這片夢想園。獨立戲劇,即獨立于主流戲劇之外,具有邊緣或先鋒實驗戲劇的特征,因而更具相當品質的高雅藝術?!蔼毩ⅰ币辉~強調的是一種“獨立精神”。確實,細讀1985—2007獨立戲劇這22年,無論是“白蝙蝠”的折羽,還是“貓頭鷹”的沉浮,無論是“真漢咖啡劇場”的英雄淚,還是“越界”的非常行動,無論是大學生戲劇對先鋒實驗的探索,還是“下河迷倉”的興起,都展現了先鋒實驗戲劇家們的獨立品質。張獻、王景國、張余、陶駿、趙川等,這些獨立戲劇人的作為或許不受很多學院式的戲劇理論家們的重視,也并不為大多數局外人熟知,他們的熱情總是遭遇資金、傳統(tǒng)等寒流,他們的探索之路總是艱難而曲折,有人退出了,有人還在堅守,但是不管結局如何,他們都為上海的戲劇添置了一道別具魅力的風景。
如同獨立戲劇過往22年的別有特色,《獨立戲劇》(上海1985—2007)的書寫方式也是不拘一格。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白蝙蝠”劇社寫起,一直寫到今天的“下河迷倉”的“后話劇”。書中很多章節(jié)的展現大都是由三部分組成,即當時的戲劇事件,戲劇人的口述,學者的評說或媒體的反映等。書中,一個個獨特的話劇、一個個特別的劇社按時間為序,以各自超常規(guī)的內容與形式讓人耳目一新,即使他們很多已經流失在時間的過往里,但現在重拾起來仍因棱角分明而光芒四射。同時,在這些歷史的回溯中,還穿插了很多戲劇人的口述,這就如同當事人從錯綜的事件背后跳出來與讀者面對面一樣,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訴說自己的情感與傷痛。同時,書中還配有不少珍貴的報刊剪輯、劇照、圖片、海報,這些都表明著這段歷史未經雕琢的真實。當然,撰寫的新穎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正如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會長田本相所言:“《獨立戲劇》(上海1985—2007)的出版,不僅為研究上海先鋒實驗戲劇填補了一個學術空白,而且也為中國先鋒戲劇和實驗戲劇的探索作出了貢獻。”
《獨立戲劇》(上海 1985—2007):劉永來、張盈著,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價: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