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有個《紐約時報》的記者記錄了當時外灘情人墻的情形:“沿黃浦江西岸的外灘千米長堤,集中了一萬對上海情侶。他們優(yōu)雅地倚堤耳語,一對與另一對之間,只差一厘米距離,但決不會串調。這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最壯觀的情人墻,曾為西方列強陶醉的外灘,在共產黨中國,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p>
該記者是夸大了事實,卻又是真實的寫照。
由于當時經濟匱乏、娛樂設施單調、住房緊張而派生的奇觀還是給我們這代人留下美好的回憶,與如今的東方明珠一樣成為上海的象征。當時戀愛中的男女沒有地方去互訴衷腸,沒有咖啡店,公園早早地關門。一對對熱戀中的情人,就將長堤塞了個水泄不通,男女整齊地排列著,耳鬢廝磨;偶爾有艘輪船拉著長笛駛過,好像在取笑這些如在夢里的情人們。
有意思的是,這道墻,本來是道防汛墻,“防汛”本可以用“眾志成城”來修飾,而情人墻就是在捍衛(wèi)著“愛情”這個神圣名詞。這是千萬個圣潔的心在建筑著“愛情之墻”。
當年,我接待了一位華裔加拿大老人,在虹橋機場接了他,他說要住和平飯店,說在舊上海住了幾次有了感情。當晚,在看得到江堤的餐廳里,老人發(fā)現了“情人墻”,我像在講一個精彩故事般地與老人講“情人墻”的故事,沒想到老人是那么地動情,沒等那兩只碩大的對蝦吃完,他就拉著我的手要親臨這心搖神蕩的現場。已近古稀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這是神話,情人墻就是見證人之一。他們在編織著七彩的愛情夢!”我分明看到了老人的滿臉紅光,他頓時年輕了幾十歲!
如今,“甜愛路”似乎取代了“情人墻”,得到了工薪族戀人們的青睞。
這是靠近四川北路山陰路的一條樸素的小馬路。在復興中學的邊上,高大綿密的水杉給人以北方城市的感覺。要從甜愛路上找出些特別還真不容易,因為這條路太平常了,雖然與濱江大道、衡山路等同在上海浪漫情人路之列,但甜愛路的美很獨特,是無需用消費來堆砌的浪漫情調。
“甜”與“愛”本來就是制造情素的“原料”,當時,取名的人肯定沒有想到會這樣地成全了浪漫。
這條馬路,鬧中取靜,幽雅安謐。兩邊全是高高的日式或英式樓房的側面墻,顯出不同風格的輪廓線。窄窄的人行道上每當有月亮的晚上,如水的月光將一棵棵水彬樹修長的身影投射在馬路上,伴隨著手拉手的戀人們影影綽綽地行進著,更使這不一般的路流淌著如詩樣韻味;當你抬頭望的話,路旁高墻上那些帶有方格的門窗一格格地閃著燈光,就像精靈,會讓你的浪漫平添上你所需要的帶著“甜味”的愛,甚至連空氣里都溢滿了愛的歌聲。一排溜的紅墻為這條小路平添了幾分神秘,整齊的杉樹好像在路邊靜候著一段段愛情萌芽。我想。若時光再倒流幾十年,我也會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如此地來來回回,愿意就這樣手牽著手,一直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