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5分)
1.慣性有時要利用,有時要防止其危害.下列事例中屬于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是( )
A.拍打衣服,把灰塵拍去。
B.將足球射入球門。
C.公路上的汽車限速行駛。
D.跳遠(yuǎn)時快速助跑。
2.現(xiàn)代汽車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帶外,還安裝有安全氣囊系統(tǒng),這主要是為了減輕下列哪種情況出現(xiàn)時,可能對人身造成的傷害( )
A.汽車速度太慢。
B.汽車轉(zhuǎn)彎。
C.汽車突然啟動
D.汽車前端發(fā)生嚴(yán)重撞擊。
3.圖1中描述的圖象中,利用浮力的是( )
4.很多動物為了適應(yīng)自身生存的環(huán)境,進化出了符合一定物理規(guī)律的身體部位,對此,從物理學(xué)的角度給出的解釋中不正確的是
A.啄木鳥的嘴很尖細(xì),可以增大壓強,從而鑿開樹桿,捉到躲藏在深處的蟲子。
B.駱駝的腳很大,可以減小壓力,從而使其在沙漠中自如行走。
C.壁虎的腳掌上有許多\"吸盤\",從而利用大氣壓使其在天花板上也不會掉下來。
D.深水里的海魚,捕到岸上時會死掉,主要原因是水面上的壓強比深水處小得多。
5.如圖2所示是幾種不同渠道的截面圖,其中最安全可靠的設(shè)計是( )
6.如圖3,小明看到雞蛋浮在鹽水面上,他沿杯壁緩慢加入清水使雞蛋下沉.在此過程中,雞蛋受到的浮力F隨時間t的變化圖像可能是圖4中的( )
7.下列事例中,哪個措施的目的是為了減小壓強的( )
A.注射器的針頭很尖。
B.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nèi),吸管一端被削得很尖。
C.火車鐵軌不直接鋪在路面上,而鋪在一根根路枕上。
D.菜刀用過一段時間后,要磨一磨。
8.如圖5,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則下列為一對平衡力的是( )
A.汽車的牽引力和汽車所受的重力。
B.汽車所受重力和汽車對地面的壓力。
C.汽車的重力和地面對汽車的支持力。
D.汽車對地面壓力和汽車所受摩擦力。
9.青藏鐵路已全線貫通,已投入運營的高原列車有完善的供氧系統(tǒng)和完備的醫(yī)療應(yīng)急系統(tǒng),這樣做是因為( )
A.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強小。
B.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強大。
C.高原空氣稠密,大氣壓強小。
D.高原空氣稠密,大氣壓強大。
10.在五一游藝晚會上,陳思同學(xué)演示了如圖6示的實驗,排在一條線上的三個碗,中間碗內(nèi)放一個乒乓球,當(dāng)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氣,乒乓球?qū)ⅹ?/p>
A.仍靜止。B.運動到左碗。
C.運動到右碗。D.無法確定。
11.李明在運動場上看到了一些場景(如圖7),他運用學(xué)過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王浩同學(xué)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滾動時慢慢停下來,是因為足球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B.張紅同學(xué)百米沖線后沒有立即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慣性的作用。
C.張彥同學(xué)在做引體向上,當(dāng)他在單杠上靜止不動時,他對單杠的拉力和他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D.李寧同學(xué)正在跳高,當(dāng)他跨過橫桿時會落到海綿墊上,是因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12.將同一壓強計的金屬盒先后放入甲、乙兩種液體中,現(xiàn)象如圖8所示。這兩種液體的密度大小關(guān)系是
A.甲液體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體的密度。
B.甲液體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體的密度。
C.甲液體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體的密度。
D.無法判斷。
13. 設(shè)想從某一天起,地球的引力減小一半,那么對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來說,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船受到的重力將不變,船的吃水深度也不變。
B.船受到的重力將減小,船的吃水深度也減小。
C.船受到的重力將減小,船的吃水深度仍不變。
D.船受到的重力將不變,船的吃水深度將減小。
14.如圖9所示,木塊下方吊著一鐵塊后懸浮于水中,如果將繩子剪斷,當(dāng)鐵塊和木塊都靜止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和壓力的變化情況是( )
A.壓強變大,壓力變小。
B.壓強不變,壓力不變。
C.壓強變大,壓力變大。
D.壓強變小,壓力變小。
15.如圖10所示,開口容器的底部有一個小孔,裝水后,水不斷從小孔流出.下圖中能夠粗略反映水流出時,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壓強p與時間t的關(guān)系圖象是( )
二、填空題:(每空 1分,共26 分)
16.用手將一重為6N的物體全部壓入水中,物體排開的水重為10N,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為_______N;放手后物體將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懸浮”),待物體靜止時所受浮力為______N。
17.如圖11,甲乙兩容器的底面積相等,裝入同種液體且深度相同,那么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強P甲______P乙。(填“大于”、“等于”、“小于”),液體對容器底的壓力F甲______F乙。(填“大于”、“等于”、“小于”)。
18.死海是著名的咸水湖,當(dāng)人完全浸入海水時,人受到的浮力______人受到的重力,所以人就會向上浮起;當(dāng)人漂浮在海面上時,人受到的浮力______人受到的重力。(以上均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9.在一條河流中,河面窄的地方水流得______,河面寬的地方水流得______(填“快”或“慢”)。河面______的地方壓強大。
20. 而在茫茫的雪原上,如圖12所示,兩個人體重相同的人在雪地里(忽略雪橇的質(zhì)量),行走的人陷到雪地里,而另滑雪的人沒有陷入雪地中,這表明____________。
21. 起重機用鋼絲繩吊起5×104牛的重物,物體在空中靜止時,鋼絲繩受到的拉力______于5×104牛(填“大”、“小”或“等”)
22.圖13所示的演示實驗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圖14所示是測水中某處的壓強。實驗中所使用的儀器是________,它的用途是________,由圖中所示的實驗過程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把圖15所示實驗中觀察到的彈簧秤和量筒的示數(shù)記錄在表格中,并計算出相應(yīng)的物理量。
物重(N)物體在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N)物體受到的浮力(N)物體排開水的體積(m3)物體排開的水重(N)
從實驗得到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
25.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請你發(fā)揮想象“假如沒有摩擦”,自行車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寫出兩個合理的猜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具有“世界第一跨”之稱的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fù)線橋主跨跨度為330m,復(fù)線橋所需鋼箱梁在武漢制造。這是一個長達103m、重達1400t,能浮在水面上卻沒有動力的大家伙.圖16所示為今年5月8日鋼箱梁在機動船的推動下緩緩駛?cè)肴龒{船閘時的情景,請根據(jù)此情景提出兩個與鋼箱梁有關(guān)的物理問題,并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簡答。
示例:
問題:鋼箱梁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簡答:鋼箱梁是空心的,排開的水重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實驗探究題:(每題6分,共18分)
27.學(xué)習(xí)了浮力有關(guān)知識后,同學(xué)們都已經(jīng)知道:浮力跟物體所浸在的液體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但小明總感到:浮力大小應(yīng)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有關(guān),并猜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他跟小紅說出自己觀點,小紅卻說“浮力與深度大小無關(guān)”,兩人在已有器材中選擇了完全相同的器材,分別做實驗,都證實了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已有器材:泡沫(密度小于水)、石塊、細(xì)繩、彈簧測力計、天平、燒杯(足夠大、沒有刻度)各一,水(足量)。
(1)他們選擇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
(2)寫出小明的實驗操作、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并作結(jié)論分析;
(3)寫出小紅的實驗操作、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并作結(jié)論分析;
(4)為什么他們的結(jié)論都是對的,寫出原因。
28.學(xué)習(xí)了密度的知識后,同學(xué)們準(zhǔn)備測量食用油的密度.他們選取的實驗器材有:食用油、量簡、天平(帶砝碼)、燒杯。
【設(shè)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小新和小楊同學(xué)分別設(shè)計了一種實驗方案,請在方案中的空白處填空:
方案一:(1)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zhì)量m1;(2)向燒杯中倒人一些食用油,測出它們的總質(zhì)量m2,則這些食用油的質(zhì)量為____;(3)再將燒杯中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測出食用油的體積V;(4)計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方案二:(1)將天平置于水平臺后,立即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2)用天平測出裝有適量食用油的燒杯的總質(zhì)量m1;(3)將燒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人量筒中,記錄量筒中食用油的體積V;(4)測出燒杯及剩下食用油的總質(zhì)量m2;(5)計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________。
【評估與交流】
(1)請分別找出兩種方案中的不足之處: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準(zhǔn)備選擇方案________來做實驗,為順利完成該實驗,該方案中不足之處應(yīng)改為:__________________。
29. 在一次物理興趣小組的活動中,張老師為同學(xué)們提供了如圖17所示器材:
利用這些器材同學(xué)們可探究很多物理規(guī)律,請從其中選擇你所需要的兩組器材(每組都可包括1~8個器材,只填所選器材的編號),并針對你所選擇的器材提出相對應(yīng)的兩個探究課題。
(1)選擇器材__________,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擇器材__________,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計算題:(第1題5分,第2題6分,共11分)
30. 將邊長是10cm的實心立方體木塊輕輕地放入盛滿水的大水槽內(nèi)。待木塊靜止時,從水槽中溢出了600g水,g取10N/kg,求:
(1)木塊受到的浮力;
(2)木塊的密度;
(3)木塊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壓強。
31.“曹沖稱象”是家喻戶曉的典故。某校興趣小組模仿這一現(xiàn)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將厚底直筒形狀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圖18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質(zhì)量為200g,底面積為30cm2,高度為15cm。(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
求:(1)將杯子開口向上豎直放入水中時(注:水未進入杯內(nèi)),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時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為該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稱量(即量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2.D;3.C;4.B;5.D;6.A;7.C;8.C;9.A;10.B;11.D;12.A;13.C;14.D;15.B
二、填空題
16.10;上?。?
17.等于;等于
18.大于;等于
19.快;慢;窄
20.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
21.等于
22.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
23.壓強計;測量壓強大??;在同種液體中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24.19.6;0.98;0.98;10-4;0.98;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25.行駛的自行車停不下來; 只要給自行車一個速度就永遠(yuǎn)運動下去或用力蹬時自行車輪子原地轉(zhuǎn)動等
26. 問題1:鋼箱梁受到的浮力有多大?簡答:受到的浮力為F=1.4×107N(g取10N/kg)
問題2:鋼箱梁相對于閘門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簡答:是運動的
問題3:鋼箱梁在豎直方向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簡答:兩個力,重力和浮力
問題4:鋼箱梁為什么能克服水的阻力進入船閘?簡答:受到機動船推力的作用
三、實驗探究題:
27.(1)石塊、細(xì)繩、彈簧測力計、大燒杯、水。
(2)用彈簧測力計系著綁好石塊的細(xì)繩,讓石塊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剛好浸沒;
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逐漸減?。华?/p>
根據(jù)F浮= G-F拉,可知物體在所受浮力逐漸增大,因此浮力大小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有關(guān)。
(3)用彈簧測力計系著綁好石塊的細(xì)繩,讓石塊浸沒水中后,再不斷加大石塊在水中深度;
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
根據(jù)F浮= G - F拉,可知物體在所受浮力不變,因此浮力大小與物體所在液體的深度無關(guān)。
(4)石塊在浸沒液體之前,石塊的排水體積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浮力大小與深度有關(guān)。石塊在浸沒液體之后,石塊深度增加,但排水體積不變,所以浮力大小與深度無關(guān)。
28.【設(shè)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方案一:(2)m2-m1 方案二:(5)(m1-m2)/v
【評估與交流】
方案一“不足之處”:第(3)步中,①燒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時,會有一部分油倒不干凈;②測量出的食用油體積偏??;③會加大實驗誤差。
方案二“不足之處”:第(1)步中的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前,沒有將游碼調(diào)至零刻線處。
準(zhǔn)備選擇方案:一第(4)步前加一步,測燒杯及沒有倒完的食用油的總質(zhì)量;
或二第(1)步中天平至于水平臺后,將游碼先調(diào)至零刻線位置,再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29.(1)選擇④⑦,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
(2)選擇①⑧(或選②⑧,或選③⑧),探究液體內(nèi)部的壓強和深度的關(guān)系(或探究液體內(nèi)部同一深度朝各個方向的壓強是否相等)。
(3)選擇①④⑤⑥,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大小關(guān)系(或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浸沒的深度是否有關(guān))。
(4)選擇①②③④⑤⑥,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密度的大小關(guān)系。
四、計算題:
30.(1)6N;(2) 0.6×103 kg/m3; (3)600Pa
31.(1)2N; (2) m;(3)2.5N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