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如圖1所示是一把家用剪刀,用它剪物體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省力。 B.費力。
C.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D.以上都有可能。
錯解 C。
原因分析 錯選C的原因在于學生只是從圖形上看剪刀兩側(cè)到支點距離完全相同,就得出家用剪刀是等臂杠桿的錯誤判斷,對杠桿的分類依據(jù)并沒有理解。使用杠桿時,是省力還是費力及省力或費力的多少,取決于L動/L阻的大小。使用家用剪刀能否省力,要看被剪的物體放在刀口的哪個位置,被剪物體離刀尖越近越費力,離刀尖越近越省力,當然也可能正好動力臂等于阻力臂而是等臂杠桿。
正確答案 D。
例2 如圖2所示,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上升,物體重為50N,滑輪重為10N,則拉力F=____N(不計繩重和摩擦)。
錯解 ①50N ②30N。
原因分析 錯解①認為此滑輪為定滑輪不省力,故F=G物=50N。錯解②認為此滑輪為動滑輪省一半的力,故F=G/2=1/2(50N+10N)=30N。判斷一個滑輪是定滑輪還是動滑輪,關(guān)鍵在于看它是固定的還是隨物體一起移動,不能僅僅看表象。動滑輪及滑輪組省力規(guī)律不能死記結(jié)論,生搬硬套,判斷滑輪省力情況,應(yīng)抓住同一根繩子各段用力相等,然后根據(jù)力的平衡知識找出力的關(guān)系求解。
正確答案 F=2G+G動=50N×2+10N=110N。
例3 古代護城河上安裝的吊橋可看成一個以D為支點的杠桿,如圖3所示。一個人通過定滑輪用力將吊橋由圖示位置勻速緩慢拉至豎直位置,若用L表示繩對橋板的拉力F的力臂。則關(guān)于此過程中L的變化以及FL乘積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始終在增加,F(xiàn)L始終在增加。
B.L始終在增加,F(xiàn)L始終在減小。
C.L先增加后減小,F(xiàn)L始終在減小。
D.L先減小后增加,F(xiàn)L先減小后增加。
錯解 D。
原因分析 吊橋可看作是一個以D為支點的杠桿,城墻頂端的定滑輪起到改變拉力方向的作用。D點到拉吊橋繩子的垂直距離為拉力F的力臂,吊橋在上升過程中,拉力F的力臂L先會逐漸增大,當?shù)鯓蚝屠K子垂直時,力臂達到最大,再往上拉,力臂L會逐漸減小,因為L先增加后減小,部分同學認為FL乘積也會先增加后減小。事實上,吊橋勻速轉(zhuǎn)動時,吊橋這根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因此FL與吊橋重力G和重力力臂L阻的乘積GL阻相等,吊橋水平時,阻力臂L阻最大,吊橋上升過程中,重力作用點不斷右移,L阻會逐漸減小,吊橋重力不變,GL阻會逐漸減小,故FL也會逐漸減小。
正確答案 C。
例4 如圖4,自行車是人們常用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jié)構(gòu)和使用來看,它應(yīng)用了許多物理知識,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車把相當于費力杠桿。
B.剎車系統(tǒng)應(yīng)用了杠桿及摩擦的知識。
C.鏈條和其相連的兩個齒輪組成了一個滑輪組。
D.輪胎制有花紋是為了減小摩擦。
錯解 C。
原因分析 車把是輪軸,實質(zhì)為一個省力杠桿。剎車系統(tǒng)中,剎把是一個省力杠桿,用力捏剎車停下來,是利用增大壓力的辦法來增大摩擦。輪胎上的花紋是使接觸面粗糙從而增大摩擦。鏈條和其連接的兩個齒輪從外觀上來看,容易和滑輪組混淆,但仔細觀察分析可發(fā)現(xiàn):一是齒輪并不是滑輪;二是一般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在使用過程中,兩滑輪之間的距離會發(fā)生改變,而自行車在騎行過程中,前后齒輪間的距離并未改變,鏈條和其相連的兩個齒輪組成的裝置只是個動力傳動裝置。
正確答案 B。
例5 小江同學想把一重為G的圓柱形油桶滾上一個臺階,試在圖中作出小江同學將油桶推上臺階所用最小的力的示意圖。
錯解 如圖6中F
原因分析 將油桶推上臺階時,油桶可視為杠桿,油桶的重力為阻力,人的推力為動力,由于阻力和阻力臂一定,必須找出最長的動力臂,出現(xiàn)上述錯解的同學有兩個原因:一是將重心O或油桶與地面接觸點B當作支點,二是將圖6中的AD當作了最小動力臂。實際上油桶是繞著與臺階接觸點A轉(zhuǎn)動,A是支點,在油桶上能找到的最長力臂是油桶的直徑AC,再過C點畫出最小力的示意圖。如圖6中F最小。
正確答案 如圖6中F最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