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語言虐待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在體罰逐漸減少的當今社會,父母的言語虐待反而在增加。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在一個逐漸限制父母體罰權(quán)的現(xiàn)代社會里,父母很可能將失落的體罰權(quán)改成語言虐待,通過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脅性的語言來“管教”自己的孩子,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奴隸主式威脅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剝奪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對很小的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把你扔掉?!边@種威脅會導致小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說:“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資格對我說話。”“這個家里我說了算,你給我閉嘴?!?/p>
二、死亡威脅
有些父母口無遮攔,似乎不說出“死”字就不過癮似的,讓孩子極度恐慌。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這么不爭氣,我一頭撞死算了”;“你這么不聽話,我不想活了?!边@種語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極端”的病態(tài)心理。
三、羞辱式貶低
某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當期望無法滿足時,便說出刻薄挖苦的話來貶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鏡子看,一副白癡相”;“我也不知道上輩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這么一個低能兒”;“你考那點分數(shù),還有臉回家”;“你現(xiàn)在的臉皮怎么比腳底皮還厚呢”。
四、嘲諷式貶低
某些父母毫無顧忌地諷刺嘲笑自己的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臉熊樣,簡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順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個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凈再說?!?/p>
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是極不負責任的,那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語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對無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語言虐待,孩子必然會通過各種病態(tài)心理將內(nèi)心的委屈反映出來,而最后的苦果還是要父母來承擔。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則,等到將來自己的孩子出問題,再找心理醫(yī)生時,你就會體會到加倍的麻煩和折磨。
婚慶禮儀——答謝紅娘的禮儀
“紅娘”在婚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促進青年男女結(jié)為伉儷起著積極作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目前新婚夫妻的組成中“紅娘”牽線搭橋聯(lián)姻的占65~75%。因此答謝紅娘也成了新婚夫婦必須遵循的禮儀。
一般而言對紅娘的答謝應(yīng)該區(qū)別對待。如果是報刊或者婚姻介紹所,答謝時要重情不重禮,新郎新娘可在結(jié)婚前或者婚后帶些喜糖喜煙向熱心為他們服務(wù)的“紅娘”致謝也可贈結(jié)婚照片,讓他分享新婚的喜悅之情,最起碼,也要遞一封感謝信以表牽紅之恩。而大多數(shù)夫妻的“紅娘”,是新娘與新郎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對于他們的答謝從禮上要分三步。
第一步 男女雙方一旦確立了結(jié)婚日期,就應(yīng)該雙雙前往看望,正式邀請他們參加自己的婚禮,并誠懇地與他們商量婚姻事宜,向他介紹婚禮準備情況,并征詢紅娘的意見。以示對他們的尊重。
第二步 在婚禮上,要以貴賓的禮節(jié)招待他們。并向親朋好友介紹他們。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情。
第三步 在婚后,新郎新娘則應(yīng)前往紅娘家中正式道謝,這次可不能空手而來,要做到情禮并重。至于送什么樣的禮物要因人而異。如果紅娘有小孩,可贈一些書包、文具、玩具給其孩子;如果紅娘是年輕女子,可贈一些香水、衣服表示情誼;如果紅娘是文人,可以書、筆等文具贈之……禮品未必要昂貴,但要做到“禮輕情義重”。
另外,平時逢年過節(jié),夫婦倆也可以登門造訪,備一些禮品,以報牽線搭橋之恩。
不該要的獎勵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高橋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曾詳細記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年,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先生家的門上,一塊花玻璃被打碎了。
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東方人的思維習慣,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那對美國教授在兒子闖禍之后,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個孩子自己在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jīng)關(guān)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fā)生了,請您相信我。”
理所當然地,高橋夫婦不僅原諒,而且喜歡上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們款待孩子吃了早飯,還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原以為事情劃上了“句號”。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卻出面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并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的時候,不應(yīng)該得到獎勵。
在他們看來,這個小“男子漢”應(yīng)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擔起他能負的責任,這孩子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錢。但是,他決不會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錢的“財政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jié)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等。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只有付出這種代價之后,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