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鹽城市有這樣一道中考探究題:
題1 育才中學科技小組的同學想動手設計一個“浮力秤”,用來稱量物體的質(zhì)量。為此他們想出了許多辦法,如:找兩個底面積不同的圓柱形玻璃容器,在大容器中裝入水,再將小容器漂浮在水中,如下圖a所示,根據(jù)小容器浸入水中的深度,刻出“浮力秤”的刻度。
(1)甲同學測得小玻璃容器的底面積是250cm2,質(zhì)量是0.25kg;大玻璃容器的底面積是300cm2;它們的高度分別是25cm和21cm。小容器的高度已在器壁上標出,如圖b所示,兩容器器壁厚度可忽略不計,請在圖b的小玻璃容器上標清楚“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稱量物體質(zhì)量時,此“浮力秤”最大測量值是______g,欲使“浮力秤”達到最大測量值時,大玻璃容器中水的質(zhì)量至少是______g。
(2)乙同學說:只要有一只質(zhì)量已知的砝碼,就可以在小玻璃容器上刻出“浮力秤”的刻度,具體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學認為,在大玻璃容器的外表面同樣可以標注“浮力秤”的刻度值,這與在小玻璃容器上標注刻度值相比較,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者看罷此題時,立即想到了曾跟學生說過的同類型的另一道中考題:
題2 (2005年云浮)在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某同學的發(fā)明作品《浮力秤》參加了展評,該作品可方便地稱量物體的質(zhì)量,其構造如圖所示。 已知小筒底面積為10cm2,總長為20cm,盤中不放物體時,小筒浸入水中的長度為8cm,問:
(1)小筒和秤盤的總重力是多少牛?
(2)該秤能稱出物體的最大質(zhì)量是多少千克?
(3)該同學把秤的讀數(shù)均勻地刻地小筒上,為什么刻度是均勻的?(取g=10N/kg)
題1是以“探究與設計”的面孔出現(xiàn)的,共設置了3小題,而第1小題又設有3個小問題,而題2是以“計算問答題”的面孔出現(xiàn)的,也設置了3小題,每小題各一問。題1既考查了學生分析計算的能力,又考查了學生“探究與設計”的能力,難度更大。
題1第(1)小題中的第1問要求清楚標出“浮力秤”的零刻度線的位置,而題2第(1)小題要求求出小筒和秤盤的總重力,這兩問在計算時運用到的知識主要都是物體漂浮條件:物體的重力G等于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但因果顛倒。前者是知道小玻璃容器的質(zhì)量,求空載時浸在水中的深度,而后者是知道小筒空載時浸在水中的深度,求小筒及秤盤的重量。
析與解 題1:由小玻璃容器漂浮得
F浮=G小,即ρ水gV排=m小g,
所以ρ水S小h小=m小,代入數(shù)據(jù)得
1.0×103kg/m3× 250×10-4m2×h小=0.2 5kg,
解得h小=0.01m=1cm,
故在距小筒底1cm處畫一根水平線即可視為零刻度線。
題2:由物體漂浮條件得
G總=F浮=ρ水gV排=ρ水gS小h小,
代入數(shù)據(jù)得G總=1.0 ×103kg/m3×10N/kg×10×10-4m2×8×10-2m=0.8N。
題1第(1)小題中的第二問要求“浮力秤”最大測量值,這一問同題2的第(2)小題。秤能稱出的最大值,其實是小玻璃容器(小筒)在大玻璃容器(大筒)中所陷深度最大時所稱物體的質(zhì)量,涉及到的知識仍主要是物體漂浮條件。
題1:由于大小玻璃容器的高度分別為21cm、25cm,所以小玻璃容器陷在大玻璃容器的最大深度只能為21cm,由物體漂浮得
G總=F浮=ρ水gV排=ρ水gS小h大=1.0×103kg/m3×10N/kg×250×10-4m2×21×10-2m=52.5N,所以
m總=G總/g=52.5N/10N/kg=5.25kg,
所以最大測量值
m最大=m總-m小
=5.25kg-0.25kg=5kg=5000g;
題2:秤稱出質(zhì)量最大物體時,小筒陷在水中最深(注:此題默認大筒足夠深,筒中水足夠多),由物體漂浮得G總=F浮=ρ水gSh,可得
m總=ρ水s小h小=1.0×103kg/m3×10×10-4m2×20×10-2m=0.2kg=200g,
由前一小題得
G筒=0.8N,得
m筒=G筒/g=0.8N10N/kg=0.08kg
=80g,
所以能稱出物體的最大質(zhì)量是
m最大=m總-m筒=200g-80g
=120g。
題1第(1)小題中的第3問是“浮力秤”達到最大測量值時,大玻璃容器中水的質(zhì)量至少是多少克?這一問題2中沒有。由于題1增加了大玻璃容器底面積300cm2這一條件,從而生成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的設置一并考查了學生對密度、質(zhì)量、體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它是題2的拓展與延伸。
由上一問題的解答可知,“浮力秤”達到最大測量值時,大玻璃容器中水深21cm,所以此時容器中水的質(zhì)量
m=ρ水V=ρ水Sh大
=ρ水(S大-S小)h大
=1.0g/cm3×(300cm2-250cm2)×21cm
=1050g。
題1第(2)小題與題2第(3)小題的問題,表面上題面不同,其本質(zhì)上一樣。由于物體自始自終是漂浮的,所以物重等于浮力,而物重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成正比,對于小筒(或小玻璃容器)這種柱形的漂浮體而言,排開液體的體積與其浸在液體中的深度又是成正比的,所以此時物體總質(zhì)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成正比,由數(shù)學知識進一步推知,浮力秤所加物體的質(zhì)量與小筒(或小玻璃容器)浸中液體深度的變化量成正比。
題1:(1)把空小玻璃容器漂浮在水面上,在水面與小玻璃容器外壁交界處標“0”刻度;(2)把砝碼放入小玻璃容器中,在水面與小玻璃容器外壁交界處刻上與砝碼質(zhì)量相對應的刻度值;(3)按比例標出其余對應的刻度值。
題2:因小筒浸入水中的長度跟所稱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所以該同學能把秤的讀數(shù)均勻地刻在小筒上。
題1中的第(3)小題是題2的拓展與延伸,體現(xiàn)了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問題比較新鮮,分值為2分,每小題各1分。第1問易答出,因為題目之前的問題已談及在小玻璃容器上標零刻度線,第2問較難,屬開放性,雖答案不唯一,但學生作答是相當困難的。
在小玻璃容器上的外壁標刻度更好,因為小玻璃容器上的零刻度線是固定不變的,而大玻璃容器上的零刻度線與所裝水量的多少有關(另答:因為在分度值相同的情況下,標在小玻璃容器上的刻度線比外玻璃容器上的刻度線要稀疏些,這樣便于看清楚和估讀)。
常言道,熟能生巧,為掌握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師免不了要求學生要見多識廣,抓住個“練”字。但茫茫題海,作為老師不能向學生講完所有題目,作為學生不能練完所有的題目。怎樣讓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呢?這就要求精講精練。精講針對老師而言,精練針對學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有針對性,因為老師比學生見多識廣,對考試的熱點把握得更準些。這就要求老師在選講題目時,不能就題論題,應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變化、拓展、探究等思維,顛倒已知與求解,增減題目的已知條件看結論的變化,同一條件下能否得到新的結論,同一話題下嘗試設置新的問題等,從而把題目講透講實。若一味強調(diào)“練”,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得學生只有運用知識的時間,沒有歸納總結知識的時間,考得老師只有埋頭閱卷的時間,沒有精講試卷的時間,這種與精講精練背道而馳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效果自然也是事倍功半。筆者認為,如此這般地自我折騰對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有百害而無一益。(欄目編輯 陳 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