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從政錄》中說:“世之廉者有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為上;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边@個分類頗有些見地,就是今天,對于我們的反腐倡廉教育也不無借鑒意義。
先說“不妄取者”,他們道理看得清楚明白且信仰堅定,而決不胡亂獲取不義之財。也就是說真正從思想上明辨是非,分清善惡丑美,因而面對金錢美色的誘惑,他們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厭惡,并進行毫不猶豫的抵制,清廉處世,自然而然,毫無勉強做作之態(tài)。古時的海瑞、包拯,今天的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鄭培民等,就是其中優(yōu)秀代表。
再說“不茍取者”,他們崇尚美好名聲和清白的氣節(jié),也能不貪不撈,廉潔奉公。比如,明代的于謙,“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主要是為了不讓人“話短長”。清代的張伯行,也出過公告表明自己的廉潔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卑岩唤z一粒看成“我之名節(jié)”的張伯行,可以說是“不茍取者”的典型。
至于“不敢取者”,他們害怕法律,相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為了保全自己的祿位與身家性命,也能循規(guī)蹈矩,潔身自好,遠離酒色財氣。這類廉者的心態(tài),朱元璋歸納得最好,“世上人以畏法度者最快活”,其代表人物以春秋時嗜魚而不受魚的魯相公孫儀最為典型,公孫儀的理論是:“夫唯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保祿,終身食魚?!?/p>
不妄取,不茍取,不敢取,這三類人在廉者的隊伍中究竟各占多大比例,沒人能說得清。不管出于什么動機,受什么觀念支配,他只要能清廉自律,保持操守,不取不義之財,就是好樣的,就可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內(nèi)不愧心”,就應當對其鼓勵褒揚,并號召眾人向他們看齊。
但如果用高標準要求,則“不茍取”和“不敢取”的兩類廉者,還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向“不妄取”的高境界進發(fā)。畢竟,“不茍取”者是因為怕取了會有損自己的名聲榮譽,怕人家指著脊梁骨罵娘,怕官聲形象不佳。如果能碰上既能“取”又無損害名節(jié)之虞的機會,既能大把貪污受賄,又能被評為廉政標兵,“魚與熊掌兼得”,屆時又當如何自處,那就很難說了,事實上,我們還真見過不少這樣假廉真貪的官員,榮譽一大堆,撈錢幾百萬。
而“畏法律保祿位不敢取者”,就更靠不住了,他們處在眾人監(jiān)督法網(wǎng)恢恢之下尚能清廉自恃,若是有了“萬無一失”絕對保險只有天知地知的法律死角,監(jiān)督的漏洞,遇上“不撈白不撈,撈了也白撈”的天賜良機,既能受魚又能保祿,甚至還能帶病升官,此時此地,恐怕就難免要伸手了。事實上,不少腐敗官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向深淵的。
因而,還處于“不茍取”、“不敢取”階段的廉者,切不可自滿自得沾沾自喜,還應更上層樓。特別是“不敢取”者,切勿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不會出事,須知,腐敗之風可是無孔不鉆,針大的窟窿就會鉆進斗大的風。而且,凡事“爭乎其上,得乎其中,爭乎其中,得乎其下”,所以為“保險”起見,還是應提高廉政標準,爭當“不妄取”的上等廉者,向優(yōu)秀公仆孔繁森、范匡夫、牛玉儒、任長霞學習,在理論學習上多投入,在改造世界觀人生觀這個根本點上下大工夫,從思想上而不是嘴巴上解決好為誰當官為誰掌權(quán)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潔身自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拒腐蝕,永不沾”。■
圖:陸小弟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