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我們或許見到過那些造型古雅的坐具,這說明椅凳在古人的生活中已經(jīng)運用得相當普遍了。
漢代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那時最古老的中國家具是用茅草、樹葉獸皮制成的“席”子。而后,一種叫傲“胡床”的坐具從北方傳進中原,胡床這種類似“馬扎”的東西就是椅子的前身。“胡床”又稱交椅,其結(jié)構是前后兩腿交叉,交接點做軸,上橫量穿繩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裝一栲栳圈,因其兩腿交叉的特點,遂稱“交椅”。
交椅在唐代“出生”,流行于宋代和明清兩代。古人通常把帶靠背圈的稱交椅,不帶靠背圈的稱“交機”,也稱“馬扎兒”。它們不僅可以在室內(nèi)使用,外出攜帶也很方便。宋、元、明時期,皇室貴族或官紳大戶外出巡游,都喜歡帶這樣的椅子。到了宋代,椅子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它的造型和結(jié)構都很合理。到了明代,椅子的形成已經(jīng)成熟,形式也千變?nèi)f化。人類文明也隨著坐具高度的變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祖先發(fā)明的椅子和古代官宦或者尋常人家使用的椅凳,成為收藏家們喜愛的藝術品。
本文重點介紹椅子的變化和樣式,讓讀者對椅子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自古至今,椅子的種類雖然多種多樣,但最典型、使用最具普遍性的應為交椅、圈椅和太師椅。
交倚·在北齊《校書圖》中曾有描繪。胡床在東漢時西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人漢地,雖見于文獻記載,但沒有形象資料。胡床由八根術棍組成,坐面由棕繩連接,后世稱為馬扎。這是最早見刮的馬扎形象。發(fā)展到明清時,交椅以造型優(yōu)美濾暢而著稱,椅圈衄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椅面多以麻繩或皮革所制,在挾手和腿足之聞,一般都配有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飾件鑲嵌,不僅起到堅固的作用,還具有美化功能。
在東漢時,由西域又傳人了一種輕捷方便的折疊椅,叫做“胡床”,當時懸先在軍隊中使用的。到了魏、晉時,開始流行,那時的人們將坐在這種可折疊的椅子上叫做“據(jù)”,但只能用于不需要講求禮貌的非正式場合,或在軍營中。
說到“胡床”還有一個故事:三國時,官員是否“廉潔”,有一個很形象的代名詞,叫做“掛胡床”。李白有詩:“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那是贊美魏國廉吏裴潛的。裴潛曾在曹操帳下參與軍事謀劃,后出任究州刺史;曹丕時又任過敏騎常侍、荊州刺史,賜爵位“關內(nèi)侯”:曹睿時更升到尚書令的高位,被封為“清陽亭侯”。但就是這樣一位“三朝元老”,為官卻清廉過人。他在任兗州刺史時,曾經(jīng)做了一個可折疊的輕便坐具,起名叫“胡床”。他離任時,將胡床掛在柱子上。這件事被人們廣為傳頌,因此,“掛胡床”使成了古代官員清廉正直的象征。
圈椅:圈椅是中國古代家具的杰出代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家具之一。它是由方凳發(fā)展而來的,在方凳上面加裝上椅圈就成了圈椅,沒有這圈椅背和扶手,它就好似方凳。椅圈為半圓形環(huán)繞狀,后背與扶手自成一體,一順而下。落座后,屁股和胳膊都得到了支撐、休息,讓人感到很舒適,因而大受歡迎。明清時更是發(fā)展出了用繩子和藤皮編制的椅面。
太師椅:太師椅產(chǎn)生于宋代,是唯一一個以官職來命名的椅子。過去,我們常說的“穩(wěn)坐太師椅”,指的就是這種椅子。太師椅的誕生還有一個傳奇故事。據(jù)說宋代奸臣秦檜一次坐在圈椅上體息時不慎將頭巾墜落,他周圍的隨從便命令工匠制作了一種荷葉托首安在椅圈上,秦檜很高興,“太師椅”也因此得名。到了清代,太師椅演變?yōu)槠帘呈椒鍪忠?,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氣度宏偉,使坐在上頭的人更加氣派。
此外,還有官帽椅等樣式:南宮糨椅的特點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腦相接處做出軟圓角,由立柱作頭,橫梁作窩,橫梁壓在立柱上?!癝”形椅背多采用邊框鑲板做法,中分數(shù)格,或鏤雕一透孔如意云頭,或浮雕一組簡單圖案,美觀而大方。此椅為明代家具的典型代表。通體無飾,整體簡練質(zhì)樸,典雅大方。弓形搭腦下飾牙子,靠背無飾,扶手飾牙子,直聯(lián)邦棍,藤座面,椅子下飾卷口,雕纏枝紋,直棖。
最后,我們來說說凳子。因為,沒有凳子也衍生不出后來的椅子。凳,最早不是我們今天坐的凳子,面是專指蹬具,用于腳踏。將坐具稱為凳子是漢代以后的事情。這種坐具發(fā)展到兩晉、南北朝乃至唐代使用最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級稍次于椅子,明清時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長方凳,長條凳、圓凳等等。
圓凳:也叫圓杌,是一種凳和杌相結(jié)合的凳子,多帶束腰,用料較珍貴,如紅術、楠木。圓凳的凳面變化較多,有圓形、海棠形、梅花形等。
方凳·方凳對于漢人來落是“舶來品”。東漢末年,西北民族進入中原,一種名叫“方凳”的高型坐具隨之流入。凳子一般尺寸不等,最大的約兩尺見方,最小的也有一尺。雖然外貌總體看來不過是“長方形”凳子,但樣式變化卻讓人感到靜中有動,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則是凳面上鑲嵌大理石,還有的采用絲繩、藤條編織軟芯,這是考慮炎炎夏日坐起來清爽宜人。方凳可以與方幾、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家具中十分重要。
繡墩:繡墩與凳的最大區(qū)別是:沒有四條“腿”。它是采用攢鼓的做法,形成兩端小中間大的腰鼓形狀。墩,在漢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以前多用竹藤制作而成,后來才在墩面上裝飾繡套,而成為“繡墩”。
造型和工藝是椅子的生命
椅子造型的優(yōu)劣,是決定它價位的重要因素?,F(xiàn)代人收藏家王世襄對家具的造型藝術標準作了島度的概括,他認為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等是優(yōu)質(zhì)椅子的品格,而繁瑣、臃腫、纖巧、失位、滯郁等是病態(tài)椅子的特點。
我們大家都知道:制作工藝的水平是衡量古代椅子的義一把尺子,它主要是從結(jié)構的合理性、雕刻的功夫等方面占考察。古代椅子的入眼處,往祉最為搶人叭的足它的雕工,雕工的優(yōu)劣,表現(xiàn)在形態(tài)是否逼真,立體感是否強烈,層次足臺分明:然后再看雕孔是否光滑,有無健康,根腳址否干凈,底子是否平整,總的來蛻,在評價家具的雕飾時,關鍵是要看整體是否有動人的質(zhì)感和傳神的韻味。
白玉般艷麗的倭角酒杯
圖中是一只倭角方形粉彩山水樓臺金邊圈足酒杯,高8厘米,口徑74厘米,胎及白釉皆潔白細膩有玉質(zhì)感,彩色艷麗鮮明,畫面遠處兩側(cè)青山,山中云霧環(huán)繞,山下垂柳房舍。近處巍峨城墻,城墻上有一樓,二層,飛檐翹角,周圍旌旗飛揚,兵營環(huán)飾,氣勢恢宏浩蕩。在城墻和青山間為滾滾大江(贛江),江上白帆點點,船下青水長流,杯口沿處有用晉唐小楷淡墨所書“南浦歸帆”四字,很見功力。畫面之另一側(cè),則用玉筋小篆書一首五言律詩,詩曰:臺陸事川程,霜天曉色明,長波外頃闊,大舸一帆輕,靜唱村漁樂,斜飛渚燕驚,云披見樓閣,隱隱豫章城。
鐵劃銀鉤,墨彩和白釉對照鮮明,相映成趣,再加上詩文的起首處有一方葫蘆形的朱文印“古樸”和押腳處有一方白文印“我思古人”,鮮紅欲滴醺人耳目。實際上該詩文是畫面的解釋詞,點明了畫的主題——滕王閣。據(jù)《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解釋‘豫章是江西省的別稱,江西省中最著名的臨江名樓,即是唐代詩人王勃所記敘描繪的滕王閣。該酒杯雖小,卻集書詩畫于一身,畫筆工整細膩,色彩豐富艷麗,杯口上還涂了一絲金邊,更增加一層豪華的氣氛,胎釉潔白,為中薄胎,以燈光照之通透明亮,其杯底有六字三排篆體紅款“大清道光年制”工整秀麗,該碗雖不能謂官窯,卻實實在在的系民窯中的精品。也可以說懸清代中期景德鎮(zhèn)制瓷藝術與中國書畫藝術的完美結(jié)合。
滕王為唐代的一位“帝子”,原名“元嬰”,是高祖李淵的幼子,太采李世民之弟。而滕王閣是建于他任洪州(現(xiàn)今南昌)都督時,歷代修復重建達二十八次之多,原建在章江、廣潤二門之間的贛江東岸,后重建在城背面江之處,居高臨下,南昌的山川風光和城市景色皆一覽無遺。
圖中有北平翁方綱所書,王勃的《滕王閣序》屏風,上層前樓匾額題有“西江第一樓”五個大字,顯示它是我國江南游覽勝地的“古代三大樓”之一,與洞庭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齊名。后樓有篆刻韓念《新修滕王閣記》,門匾又題有“仙人舊館”四個大字。閣外有許多附屬建筑,其中朱、元時期的驛廳,明代的環(huán)游闖,清代的迎恩亭等。
晚清的寂園叟在《陶雅》一書中談到景德鎮(zhèn)燒制彩繪滕王閣圖案瓷器時這樣記載:清雍正年間,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大瓷盤,“厚三四分,直徑不及二尺,六字雙豳楷書款,中畫滕王閣諸圖,雉堞風檣,交互若織,儼然一幅石谷畫”。
清代自雍正至道光,景德鎮(zhèn)燒造的粉彩瓷器中皆有滕王閣畫案,而以道光時期較多,器形多有筆筒,大盤、盆、碟、碗,杯等等。此杯便是其中之一,至今歲月滄桑,藏家爭向?qū)氈耖g如此之滕王閣粉彩酒杯已十分罕見了。
冷攤有寶待客尋
黃梅時節(jié),細雨蒙蒙,行人稀少。一天,我途經(jīng)小巷口時,見一地攤上擺著一些古舊瓷器、捻珠串和硯臺。遂駐足蹲下來細看,但攤上瓷器多數(shù)是傷殘貨。而一方硯臺雖然不大,卻墨垢燦然,色漿厚實,一看就知道是清代端硯。我心中暗喜,便與攤主攀談起來,得知攤主姓趙。原在西藏做汽車生意,現(xiàn)回家來學做古玩,剛?cè)说缼滋欤l(xiāng)收購,城里銷售。經(jīng)過交談,我心中有了底,便試探性地問了問價錢,最終以較低的價位將此硯收入囊中。
此硯長15厘米,寬102厘米,高2厘米,為長方形。硯石石質(zhì)溫潤如玉,撫之如嬰兒肌膚,沾指可濕,呵氣可墨,發(fā)墨益毫,貯水不枯,石色帶紫氣,細膩潤澤,妖嫩致密,扣之發(fā)出“啪、啪!”之聲。硯上的石品有一條銀線環(huán)繞硯身,稱為“玉帶纏腰”。據(jù)《古硯鑒賞與收藏》載:“金銀線,是水巖硯石中獨有的一種石品,像線條橫斜或豎立在硯中。”其石產(chǎn)于廣東肇慶西江峽口端溪的出口東處,開采相當困難。在千百斤石材中能人硯者寥寥,欲制成佳硯者,更是稀若晨星。
此硯硯堂深凹,顯示出研磨年久留下的歲月痕跡。硯池中高浮雕一只螃蟹,但見它葡萄硯上,兩蟹夾一蘆葦,腳瓜緊蹬,兩眼凸出,注視前方,展現(xiàn)出奮力拼搏,誓奪第一的雄姿,螃蟹的腰問有一條銀線環(huán)繞,寓意玉帶纏腰,古代為官者身穿蟒袍,腰系玉帶,螃蟹夾蘆葦?shù)脑⒁馊√J葦與祿位諧音,祿位高升,祿位清高;螃蟹為甲介蟲,單獨一只寓意“一甲一名”,就是狀元第一名;兩只螃蟹夾蘆葦,寓意“二甲傳臚”。所謂“傳臚”是指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學子高中,金榜題名。在硯上雕此圖案,旨在鼓勵學子勤奮讀書,將來能金榜題名,玉帶纏腰。
從這方硯的構思布局上我們可以窺視制硯者高超的藝術才華,他因材施藝,把天工的自然石品——“玉帶纏腰”與人工的雕琢螃蟹蘆葦?shù)拿篮迷⒁猓谟谝怀幹?,不僅給人以吉祥喜慶之感,更把石硯——靜物與螃蟹——動物,動與靜的結(jié)合設計的恰到好處,由此,精心創(chuàng)作了這方不可多得的佳硯。
編輯:劉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