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起源于古希臘,因舉辦地點在奧林匹亞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第一屆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舉辦,此后每隔四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續(xù)到公元394年,后因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而結束,歷時1170年,共舉辦了293屆。
古代奧運會是綜合了宗教祭祀、體育競技、軍事教育和民族文化風俗為一體的大型體育運動盛會。隨著古希臘被古羅馬帝國征服,城邦奴隸制的滅亡帶來了古代奧運會的消失。公元393年,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者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第二年古代奧運會就被廢止了。
羅馬帝國可以阻止奧運會的召開,但不能阻止奧運精神的傳承。古代希臘人對人的體格力量與健康的崇尚,是奧運會競技比賽的基礎;古代奧運會對人的體能、技巧的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的競爭與開拓意識;古代奧運會的神圣休戰(zhàn),既是對和平的渴望又體現(xiàn)了古希臘對神和自然的敬畏;古代奧運會極其重視個人價值,捍衛(wèi)個人的獨立性。古代奧林匹克精神主要有四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平與友誼的精神;其二是尊崇公正、平等和競爭的精神;其三是追求人體健康的精神;其四是追求奮進的精神。古代奧運會的這些精神價值觀念被現(xiàn)代奧運會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在歷史的車輪轉過1500圈之后,到了19世紀,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奧林匹克運動又重新興起。此后經(jīng)歷一個多世紀的變革和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已經(jīng)成為覆蓋全球的超越國家、文化、種族、宗教、階級、地域的空前的狂歡盛會。
在創(chuàng)立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者中,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貢獻卓著,他將古希臘競技運動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顧拜旦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體育思想的核心。他“敲響重開奧林匹克時代鐘聲的原因”是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因不滿青少年往往與陳舊、復雜的教學方法、愚蠢和嚴厲相交替的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哲學束縛而失去平衡的現(xiàn)狀,希望通過復興奧運會來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方法與內容,從而促進青少年全面、均衡、協(xié)調地發(fā)展。顧拜旦曾經(jīng)考察研究過希臘雅典古代奧運會遺址,認為“古希臘人組織競賽活動,不僅為了鍛煉體格和顯示一種廉價的壯觀,更是為了教育人”。這表明,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根本宗旨是通過體育競賽來教育青年。因此,他決心“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運動功利主義同古希臘留傳下來的高尚、強烈的觀念結合起來,開辟奧林匹克新時代”。
1894年6月16日至24日,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體育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參加這次代表大會籌委會的人有代表法國和歐洲大陸的法國體育運動聯(lián)合會秘書長皮埃爾·德·顧拜旦,代表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英國體育協(xié)會秘書赫爾伯特,代表美洲大陸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洛尼。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由顧拜旦親自起草并主持制定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同時誕生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這次大會在奧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開創(chuàng)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新時代。
《奧林匹克憲章》是國際奧委會為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而制定的總章程。憲章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宗旨、原則、成員資格、機構及其各自的職權范圍和奧林匹克各種活動的基本程序等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這個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高法律文件,是約束所有奧林匹克活動參與者行為的最基本標準和各方進行合作的基礎。100多年來,雖經(jīng)多次修改、補充、完善,但其基本原則和精神從未發(fā)生根本改變。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它包括了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進原則。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項原則,參與是基礎,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原則和宗旨。“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格言最早是美國的一位主教提出來的,顧拜旦不但贊同而且加以引用發(fā)揮,他說:“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斗?!眳⑴c原則如今已被世界各國運動員和廣大群眾廣泛接受。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坦桑尼亞選手艾哈瓦里在參加馬拉松比賽過程中受傷,當他纏著繃帶、拖著流血的傷腿一瘸一拐地最后一個跑進主體育場時,數(shù)萬觀眾起立,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面。雖然此時離槍響已經(jīng)近4個小時了,天色已漸漸暗淡下來,但人們仍然向這位勇士表達了他們最崇高的敬意。當被問及為什么不退出比賽時,艾哈瓦里笑了笑,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祖國派我到這里,是要我沖過終點的?!边@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把“重在參與”演繹得淋漓盡致。
競爭原則表明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倡導挑戰(zhàn)與競爭的社會活動。競爭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在競爭中,人們勇于向世界強手和先進水平挑戰(zhàn),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促進全人類的進步。競爭原則體現(xiàn)的競爭規(guī)律是人類經(jīng)濟社會進步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
公正原則是參與奧運會的行為規(guī)范。奧林匹克精神蘊含了公正、平等、正義的內容,肯定和承認一切符合公平、公正原則的優(yōu)勝性,唾棄和否定一切違背公平公正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運動具有了極其巨大、極其長久的魅力和向心力、感召力。
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運會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競技活動,而是要通過這項體育活動,把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從而達到促進世界的團結、和平與進步的目標。
奮進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靈魂。奮斗精神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的重要品質,是人類最偉大、最可稱頌的強大內在力量。賽場奮斗是人類奮斗的縮影。奧林匹克的奮斗精神要求人們具有堅忍不拔的進取和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一種生活哲學?!薄爸\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fā)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看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并按照奧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比賽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是競爭原則與奮斗原則的綜合體現(xiàn)。
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聯(lián)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94年。當時,中國清政府曾經(jīng)接到了希臘王儲和近代奧運會發(fā)起人皮埃爾·德·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發(fā)出的邀請書。但由于昏庸的清政府不知“體育”為何物而未作答復。
1907年10月24日,中國奧委會第一任主席、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天津學界運動會發(fā)獎儀式上,以奧林匹克為題發(fā)表了著名的演說。他指出,雖然許多歐洲國家獲獎機會甚微,但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建議中國組隊參加奧運會。
1913年開始舉辦的遠東運動會,是奧林匹克運動在亞洲的先驅,中國是發(fā)起者之一。在遠東運動會上中國運動員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表現(xiàn)了良好的體育道德。
1922年,我國的王正延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1931年,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正式參加奧運會的歷史由此開始。
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政府決定,派劉長春、于希渭作為運動員,宋君復為教練員,沈嗣良為領隊,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劉長春在100米、200米預賽中位于小組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決賽權,但他以我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選手而留名于中國奧運史。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了140人組成的代表團,其中運動員69人,參加籃球、足球、游泳、田徑、舉重、拳擊、自行車等7個項目的比賽。另外,還有11人的武術表演隊和34人組成的體育考察團。
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新中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運會上升起。1956年到1979年間,中國奧委會沒有派代表參加奧運會。但是中國臺北選手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奪取十項全能比賽的銀牌。他是第一位獲得奧運會獎牌的中國運動員。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臺北女選手紀政獲80米欄銅牌,她是第一位獲得奧運會獎牌的中國女子運動員。
1979年11月,國際奧委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決議指出:中國奧委會在參加奧運會時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和國歌,同時允許臺灣作為我國的一個地方性組織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占有席位,以“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現(xiàn)。從此,中國奧委會與國際奧委會建立了良好的、密切的合作關系。
奧林匹克運動曾經(jīng)興旺1170年。在外力干擾之下中斷長達1500年之久,后又重新崛起、光芒再現(xiàn),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什么原因使奧林匹克能塵封1500年不絕反而生命力更加旺盛?答案無他,那就是奧林匹克精神體現(xiàn)了全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因而能跨越時空而不朽,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不朽。奧林匹克精神的普世價值,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人們凝聚在五環(huán)旗下。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