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皇帝,如果考察他們的讀書生活,可分為讀書、不讀書這兩類。繼之,讀書的,又可分為因讀書而成為“好皇帝”(所謂“做穩(wěn)了的皇帝”)的,以及因讀書而成為“壞皇帝”(所謂“亡國之君”)的這兩類。
一
先說最多的一類,即所謂不喜讀書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600多位皇帝(嚴格說來,是67個王朝中的446位帝王)中間,經(jīng)粗略的統(tǒng)計,這大概應(yīng)占了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這中間,大致也可分為兩類:
一、是我們曾經(jīng)耳熟為詳?shù)囊痪湓?,所謂“劉項原來不讀書”,其表現(xiàn)則有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歧視和虐待知識分子(他的一句名言是“治天下安用腐儒”),等等。
考察中國古代的皇帝,其實他們大概有兩種人:流氓、豪強。前者如劉邦、朱元璋,后者如劉秀、李世民;這兩種人都不是靠讀書才登基的。讀書?太酸了,那是秀才儕輩們干的事,然而“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人情紙半張”……“秀才”,不啻一無用處的別名耳。他們既無財富,又無死黨和狠勇,怎堪比流氓、豪強,這也就是“劉項原來不讀書”的道理了。不過,這道理卻也吊詭,治國么,怎么竟可以不讀書呢?古人尚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沒有一肚子先人、圣人或前人的統(tǒng)治智慧即“間接經(jīng)驗”,怎么統(tǒng)治、管理好一個偌大的王朝呢?然而,不讀書是不是沒有道理呢,這要看怎么讀書,以及讀了之后知、行的關(guān)系。《顏習齋言行錄》中說:“書之病天下久矣……古今圣賢豪杰旋乾坤開務(wù)成物,由黃帝五霸以至秦漢唐宋明,皆非書生也。讀書著書,能損人神智氣力,不能益人才德。期間或有一二書生濟世救難者,是其天資高,若不讀書其事功亦偉,然為書損耗,非受益也?!比灰?,它至少說明了中國歷史上因“讀死書”、“死讀書”而“讀書死”的一個慣常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若干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皇帝,如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不太喜歡讀書的皇帝,這正如毛澤東說過的話:“讀書多的人,把國家搞不好,李后主、宋徽宗、明朝的皇帝,都是好讀書卻把國家搞得一塌糊涂的人。”
不過,凡事皆有兩面,“不讀書”、“反讀書”到了極致,就是封建專制思想統(tǒng)治的源頭,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搞專制統(tǒng)治,其表現(xiàn)形式即是厲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獄。而所謂“不讀書”、“反讀書”的潮流也在歷史上開了一個反智主義的源頭,如果不是我們記性太壞,“臭老九”就是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思想的表現(xiàn)之一。
二、道理極淺,不愛讀書由帝制所決定。一個沒有任何束縛、監(jiān)督、制衡的制度之下,你想一想啊,一個人(只靠血緣)憑白坐了天下,那么,一個人的自然屬性(“本我”以及由此衍生的非人性因素)幾乎會毫不費力地戰(zhàn)勝了他(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極少的“她”如武則天等的存在)的其他角色和功能,于是,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等等,會很快包圍了帝王的日常生活,甚至,這又會從骨子上影響到龐大的帝王后備軍的“準帝王”們,這比如最早農(nóng)民起義的陳勝、吳廣,乃至進城之后的“天王”洪秀全等等,可謂概無例外。因此,這些或者靠了血緣裙帶,或者靠了刀光斧影,或者靠了“寧有種乎”的暴力登臺的帝王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讀書本來就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因為他們有無數(shù)的欲望冀得滿足,甚至可以這么說,在帝王這個位子上,可以有多少嗜好、癖好都可以成為現(xiàn)實呢,于是,讀什么勞什子的書呢,滾它一邊去吧。
二
皇帝不讀書,當然不是全部,史書上記載有“好覽史傳”的皇帝,還是不少的。
能讀書以及喜歡讀書的皇帝可分為兩類:
1.因讀書而成為所謂“好皇帝”的。愛讀書且提倡讀書風氣的古代皇帝,如三國時孫權(quán)囑咐大將呂蒙讀書——讀兵法、歷史等等,讀書多了,才能逢大事時“不糊涂”,而且也能受人尊敬,比如當年同是大將的魯肅,就對讀了書的呂蒙取刮目相看的態(tài)度。此之后,北魏孝文帝、南朝梁朝的文宗等,也都喜讀書,甚至認為不讀書就難稱皇帝:“若不甲夜視事,乙夜觀書,即何以為君?”這樣,便把讀書抬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热フJ知了。
到了宋太祖時,雖然是“馬上”得的天下,他卻常常手不釋卷,他知道:要使自己廣見聞、增智慧,唯有讀書而已,也是他說“宰相須用讀書人”,于是,北宋的體制得以彰顯(當然,從此也開了有宋一代積弱的局面)。到了宋太宗時,更下令眾文臣編寫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書成,他自己規(guī)定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至一年內(nèi)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由于太宗讀書多,學問淵博,處理國家大事時也得心應(yīng)手,以至整個朝廷洋溢著讀書的風氣,連平常不喜讀書的宰相趙普,也開始閱讀起《論語》來,此后才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再后,明、清兩代的皇帝,除了處理政務(wù)和躬身祭祀之外,讀書就成了他們皇帝全部生活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他們深知自己作為統(tǒng)治者,在馬背上得到了江山,還須通過掌握漢人經(jīng)典以取得自己的全部“合法性”,于是他們在入主中原后,便如饑似渴地學習起儒家等文化。后來雍正皇帝曾說,“讀書養(yǎng)氣”,即讀書可以“變化氣質(zhì)”,這是皇帝自覺讀書以提高自己執(zhí)政能力的一種感悟。
有清一代,甚至整個中國古代,康熙更是皇帝中最酷愛讀書的典范,他從5歲開始讀書,8歲登基,從此于儒家經(jīng)典日日必讀,字字成誦。至少年時,因讀書過勞,至于咯血,仍不肯休息。24歲時,在內(nèi)廷設(shè)南書房,選擇漢儒為侍讀學士,常侍左右講究文義,并命學士日日進講,有時雖在瀛臺避暑,也不嘗間斷。后來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zhàn)爭期間,當時因戰(zhàn)局迅變,軍報頻至,翰林院奏請隔日進講,康熙不準,令“仍每日進講,以慰朕倦倦向?qū)W之意”。后來他又曾說:“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nèi),所知豈能盡乎?時??磿?,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康熙博覽群書,嗜書如命,凡辭章、聲韻、律呂、歷算、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此外他還開博學鴻詞科等,組織編纂了許多大型書籍,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字典》以及《皇朝全覽圖》等,并且除了在宮中時手不釋卷,每逢外出巡視,他也必攜帶大量書籍。且每日讀書往往至深夜,所謂樂此不疲。特別是他的讀書目的和方法,也頗可稱道,如他稱最有用之學是“經(jīng)學史乘”,那么,所謂“六經(jīng)皆史”,顯然他最注重的是前人經(jīng)驗之談的史籍了。至于讀書的態(tài)度,他又認為應(yīng)持“不知為不知”的心態(tài),尤重視實踐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謂“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等等。在他的晚年,他審視自己,以為治理天下半百,尚無大過,此均為書籍之賜,他還說過:“讀書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即有一日之益。”這確是他身體力行的體會。
康熙晚年教子讀書,也可視為是他讀書好學的繼續(xù)。到了他的孫輩,還有一位打破“到處一游”寫詩記錄的,乾隆皇帝(據(jù)《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記載,乾隆御制詩有4集,共達33940首,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竟達10余萬首,即平均每天創(chuàng)作3首),其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勁頭毫不稍遜于康熙。
2. 讀書而成為亡國之君的,也大有其人。如王莽早年以清貧而喜讀書知名,而且他還喜好探索,比如說到歷史上的尸體解剖、飛行試驗、人造乳酪等等,他比外國的達·芬奇等不知早了多少年,可惜他讀書食古不化,后來大搞烏托邦試驗,最終功敗垂成。又如佞佛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他除了佛事,最好讀書,所謂“雖萬機多務(wù),猶卷不掇手,燃燭側(cè)立,常至戊夜”,此外他還喜寫書,《通史》以及《統(tǒng)御集》等,且部頭極大,如《制旨大涅經(jīng)講疏》就有101卷,他還創(chuàng)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論,不過,書讀的多了,昏頭昏腦,居然自己出宮“舍身”,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皇帝出家的紀錄。隋煬帝也是如此,喜歡書籍,除了收藏,他還愛寫書(共有文集55卷),不過終究于治理國家大事無補,且成為快速亡國的典型。
其實,如果不是蒼天弄人,皇帝中有的人本來是很可表彰的,這如“皇帝詞人”之稱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趙佶等。不過,因為是皇帝,不是專事讀書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士子,他們的下場就只能是亡國之君,如南朝梁元帝蕭繹臨亡國時才恍然大悟,他匆忙下令焚燒古今圖書14萬卷,且口中喃喃道:“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可惜覺悟得太晚。
(摘自《歷史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