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很多人都以為這項運動的格局已定,不會再有什么大的變化了。然而此后40年中,球手們卻因為偶然的機遇,找到了四樣寶貝——海綿、長膠、防弧膠和快速膠水的出現(xiàn),令乒乓球“面目全非”,逼得國際乒聯(lián)不得不多次修章改制。所以我個人以為,這是現(xiàn)代乒乓球歷史上的“四大發(fā)明”。今天就把四個小故事說給大家聽,當然其中多少帶點兒戲說的成份,信不信由你吧。
全是機遇
1951年3月,第18屆世乒賽在維也納音樂廳舉行。酣戰(zhàn)之中,只聽得法國名將盧梭抱怨:“聲音都沒聽到,球就過去了?!毙傺览髁s瑟夫·高基安怒喊:“這個鬼拍子應該被禁止!”他們的對手,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奧地利大學生瓦爾德瑪·福里奇。福里奇憑一只人們從未見過的海綿球拍,為奧地利隊屢建奇功。多年后,有人就此事問他,福里奇先生說,“全是機遇”。
在1951年初,運動全才福里奇在一個乒乓球俱樂部里偶遇一位舊友,那人見他沒有球拍,就把自己的一只舊拍子送給了他。這只拍子實在太舊,膠皮都掉渣了,但是戰(zhàn)后的歐洲物資緊張,買不到新膠皮,福里奇便找了塊黑色舊海綿貼上去,一試之下效果非凡??嗑氁粋€多月之后,他進了奧地利國家隊,在教練的精心指導下,又巧練了四個禮拜,便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福里奇的這次乒乓球奇遇,卻把乒乓球運動送入一片混沌之中。在當時器材混亂的背景下,歐美人最初所想的,是如何禁止這種海綿拍,而精明的日本人卻引進之并發(fā)展出黃色軟海綿拍,結果成為上個世紀50年代的乒乓霸主。關于海綿拍的爭論,直到1959年國際乒聯(lián)作出規(guī)范化的決議才告一段落,現(xiàn)代乒乓球也由此盤古開天地。
神削驚四座
1961年的春天,張燮林領到了一張膠皮,一張不合格的膠皮,一張齒特長、表面還有小窟窿的膠皮!在特殊時期,一貫勤儉持家的張燮林不會想到“扔”字。于是他把這張膠皮貼到球拍上,試了試,結果打起來特別別扭,對手也特難受,不愿意跟他對練。老張心里一亮:“如果我臥薪嘗膽,自己先難受夠了,成了習慣,難受的不就只是對方了嗎?”
兩年后,一出“張燮林神削驚四座”的戲,在布拉格上演。國外的高手們,幾乎沒人能在他手里一局過10分(當時一局21分)!他削過來的球,一拉便出界;擋過來的球,一打就下網(wǎng)。既沒有掌聲,也沒有噓聲,觀眾們都張著嘴巴,當真是“呆若木雞”!這可是布拉格觀眾、捷克觀眾?。v史上,觀眾最多的乒乓球表演賽,就發(fā)生在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期的捷克,號稱有5萬余人!
觀眾驚呆了,中國的比賽解說員也驚呆了!找不到言語來形容,便說張燮林的救球,是“海底撈月”。
長膠的罩門,在于練起來難,被破譯后就完全被動,基本上是“一次性”武器。國際乒聯(lián)為此多次修改規(guī)則,對長膠加以限制。
太陽的功勞
1971年名古屋第31屆世乒賽上,法國一位不出名的選手讓·保羅·韋伯大放異彩,打敗本格森、郗恩庭等名將,為法國隊獲得團體第七名立下汗馬功勞,他怪異的出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韋伯先生至今仍在教球,他所任教的俱樂部的網(wǎng)站上是這么解釋的:有一回韋伯先生粘好球拍后,放在窗臺上忘了收,等到晚上打球時才想起來。一看膠皮都已曬糊,可是重新再粘又來不及了,只好拿這只球拍上陣。哪知效果奇佳,于是他作為法國隊的“秘密武器”出征第31屆世乒賽,從此防弧膠皮誕生了。
將防弧膠皮用到極致的是中國選手蔡振華。他拉的弧圈球,令對手很難看清,只能猜是真還是假,蒙錯了就會失誤。
第36屆世乒賽后,各門各派加緊研究“蔡”球。論文出了不少,然而卻沒有什么有效辦法。跟長膠不同,真假弧圈球?qū)儆谥鲃映鰮?,速度快得多,來不及判斷。不光外人破不了,就連長年累月一起練球的弟兄們也不易對付。據(jù)說那時候,同門師兄弟內(nèi)部的練功比試,就數(shù)蔡振華贏得多。所以國際乒聯(lián)于1983年東京第37屆世乒賽后作出決議,乒乓球拍兩面的顏色必須有足夠大的反差,后又把“足夠大的反差”改為必須是紅黑兩色。
快速膠水的“秘密”
快速膠水對于現(xiàn)代乒乓球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了。在中國有網(wǎng)友說“不刷膠水,我就不會打球”,在美國乒乓網(wǎng)站則有人說“膠水至少助我50點的功力”。那么快速膠水的奧妙是什么,而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一般認為,快速膠水的奧妙在于其揮發(fā)的氣體充斥海綿的細孔,使得海綿體積膨脹,彈性增加,而控球度又不怎么變化。
快速膠水的發(fā)明人克蘭帕爾先生到國際乒聯(lián)網(wǎng)站做客時說,當他還是小男孩時,就喜歡聽新貼膠皮打球的“梆梆”響,跟哥哥打球時,每回都重新粘膠皮。有一回來不及粘,結果輸?shù)煤軕K。所以,他成為職業(yè)球手后,就跟器材商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了快速膠水。
(可樂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