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在2月29日宣布,期待已久的空中加油機訂單已經被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EADS)與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合作的團隊所贏得,價值350億美元,將用179架以A330為基礎發(fā)展而采的KC-45加油機替代已經老邁的部分波音KC-135加油機。這是美國空軍分三階段更換空中加油機的第一階段,未來30年內,美國空軍將進一步采購加油機,總價值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超過B-2轟炸機的420億和F-22戰(zhàn)斗機的620億,而僅次于F-35戰(zhàn)斗機的2400億。
美國空軍急需新一代加油機
現代作戰(zhàn)是體系對抗。說到體系,人們通常首先想到預警機、衛(wèi)星、電子對抗等,但加油機也是體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空戰(zhàn)中,首先耗盡的常常不是導彈,而是燃油。美國空軍的典型作戰(zhàn)方式是在戰(zhàn)區(qū)外圍布置幾架加油機巡回飛行,戰(zhàn)斗機打到燃油不夠了,飛到戰(zhàn)區(qū)邊緣加油,然后再回去接著打,這相當于在戰(zhàn)斗中有更多的但必須返航加油的戰(zhàn)斗機可用。對于航程很遠的戰(zhàn)略轟炸機和偵察機來說,加油機同樣重要。1986年4月5日美國空襲利比亞的“黃金谷”行動前,從英國起飛的一架SR-71偵察機前往偵察,途中進行了8次空中加油。1999年5月7日,一架B-2從美國本土密蘇里州的惠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4次空中加油,向中國駐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投下了罪惡的炸彈。
在高速遠程的B-52轟炸機服役后,螺旋槳加油機速度不夠,美國空軍在上世紀50年代招標研制噴氣式加油機。波音公司的方案入選,這就是KC-135的開始。波音制造了超過800架KC-135,至今還有531架服役。波音還以此為平臺,發(fā)展了其它大型軍用飛機,如E-3預警機、E-8雷達監(jiān)視飛機、RC-135電子戰(zhàn)飛機等。KC-135日后成為波音707的基礎,成為民航噴氣時代的第一代象征。
早在越南戰(zhàn)爭時代,美國空軍就開始琢磨替換KC-135了。KC-135只能用作加油機,不具備運貨能力。KC-135的航程和速度不錯,但老式的渦噴發(fā)動機耗油大。先進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的載油量越來越大,KC-135的載油量變得有點捉襟見肘,自己也需要時不時回去加油。
越南戰(zhàn)爭對美國經濟和軍費是一個巨大的黑洞,美國空軍無力在尚能滿足基本要求的KC-135上花太多經費。但1973年的齋月戰(zhàn)爭中,美國對以色列緊急空運,暴露了美國空軍空中加油能力不足的問題。出于對阿以沖突置身事外的想法,歐洲國家拒絕美國C-5“銀河”式運輸機落地加油的請求,美國空軍只有用空中加油來實現不著陸的美國本土到以色列的直飛。但是C-5的機內載油量達151噸,而KC-135的機內載油量一共才92噸,還不夠給C-5加一次油的,只好幾架KC-135輪換著加油。這不僅費事,而且為了空中的會合,還要耗費額外的燃料和時間。美國空軍在1975年開始研制新一代加油機,在C-5、波音747、道格拉斯DC-10和洛克希德L-1011之間,最后選定從DC-10發(fā)展KC-10加油機。KC-10不僅最大載油量達161噸,而且在減少載油時,可以在地板上像商用貨機一樣運載集裝箱或者兵員、傷病員,使用上的靈活性增加很多。
不過美國空軍依然很難下決心全面替換KC-135,畢竟數百架之眾的KC-135機隊還是可以滿足日常需要,所以把其中還有較長剩余機體壽命的KC-135換裝耗油較低的CFM56渦扇發(fā)動機后,繼續(xù)使用。但是進入21世紀,KC-135機隊的平均壽命已達46年,已經比大多數KC-135飛行員的年紀還要大,美國空軍不得不再次琢磨替換問題。
美國空軍租賃KC-767加油機之風波
道格拉斯DC-10已經停產,KC-10想要也沒處要了,用舊飛機改裝則難以保證長遠將來的備件供應。最合適的候選是波音767的加油機型KC-767和空客A330的加油機型A330MRTT,MRTT指MultiRole Tanker Transporter,意為多用途加油機一運輸機。
波音將767改裝為加油機是很自然的。波音不是沒有考慮過用波音777作為基礎,但波音777的個頭太大,用作加油機有點夸張了。波音767是波音公司在70年代研制的所謂半寬機身客機,機艙寬度介于波音707的窄機身和波音747的寬機身之間,從90年代后期開始,訂單開始稀落,面臨關閉生產線的問題。波音急欲用美國空軍的訂單維持767的生產線,這倒不完全是一個自私之舉。波音767的機型已經成熟,為日本研制的E767預警機已經完成了將波音767軍用化的大部分工作,開發(fā)成加油機沒有什么技術風險。作為加油機,機內體積不需要太大,所以半寬機身不是一個缺點,機身截面積小所以阻力小,反而是一個優(yōu)點。KC-767采用了很多波音777和波音767-400ER的技術,所以在技術上也并不落后。意大利空軍在2002年簽約購買4架KC-767,日本盡管在2001年已經決定購買KC-767,但直到2003年才簽約4架。意大利和日本簽約購買KC-767,當然對波音是一個好消息。不過消息不夠太好,兩家都只簽約各購買4架,遠遠不夠維持生產線的需要。有意思的是,日本的KC-767J的交貨由于美國聯邦航空署(FAA)認證的延遲,推遲一年交貨,但結果是日本反而要向波音支付罰金,不知道這筆帳是怎么算的。
美國空軍在2001年3月28日也選擇了KC-767,但沒有購買,而是以10年為期,租賃100架KC-767,在租賃期結束時,美國空軍有權選擇歸還或者購買。租賃在民航中很普通,這大大降低了初始采購成本,也降低了日后更換、升級的風險,但日常成本相應增加。但對美國空軍的加油機來說,波音這是釣魚伎倆。租賃結束后再購買,一般總成本要高于一開始就購買。美國空軍一旦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KC-767,全套的訓練、器材和場站保障都要跟上去,10年后再重起爐灶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也實在是很低。波音就是要用較低的初始投資,把美國空軍引上鉤。現在競選總統(tǒng)的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質疑租賃KC-767的可行性,指出美國空軍租賃期完后,如果歸還波音公司,還有誰會租賃或者購買呢?雖說西方盟國可能會步美國空軍的后塵,購買租賃歸還后的二手KC-767,但看看KC-767的銷售業(yè)績,對二手KC-767的前景也難以樂觀。如果后繼無人,那總成本最后還是落到美國納稅人的頭上,波音是不會“愛國捐助”的。國會審計辦公室也對租賃的財務安排提出質疑。更要命的是,負責租賃談判的美國空軍采購總管Darleen Druyun在談判結束后轉到波音任職,而她在代表空軍和波音談判的時候已經在謀劃轉任波音,這是明顯的利益沖突。此人在1993年就因為繞過財務紀律加速向麥道付款而受到調查,在2000年將女兒和女婿的履歷寄往波音,用私人關系使他們得到雇傭,雖然不犯法,但也受人詬病。這一次玩大了,結果受到麥凱恩參議員的調查。在法官面前,Druyun承認私下加價,以討好未來雇主。她還承認私下將競爭對手空客的情報交給波音。2004年Druyun被判入獄9個月,罰款5000美元,再加150小時社區(qū)服務,不過她的聯邦養(yǎng)老金還算保住了。這個判決是輕是重可以爭論,但波音跟著倒霉,2003年12月,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宣布凍結租賃KC-767的計劃,波音財務總管麥克·西爾斯被波音開除,并在2005年2月18日被判4個月徒刑。波音總裁菲爾·康迪特辭職,波音被罰款6.15億美元。
被這么一折騰,美國空軍在2007年1月30日重開下一代加油機的競標,投標的依然是波音的KC-767和空客的A330MRTT。
野心勃勃的空客A330-MRTT
波音是空中加油機的老字號了,但空客是不折不扣的新開戶頭。事實上,除了改裝的VC-10,歐洲就沒有什么像樣的加油機??湛蛷?0年代就開始謀劃用A310改裝成具有空運能力的加油機,并在2003年試飛成功,由德國空軍裝備4架,加拿大空軍也在將兩架A310改裝成MRTT。不過空客更大的野心在于A330MRTT,用其采和波音KC-767競爭美國空軍的合同。
空中加油分軟式加油和硬式加油。軟式加油在加油機的機翼下的吊艙里向空中釋放軟管,軟管的盡頭是一個傘形籠子,用于和受油機的加油探頭對接。軟式加油是英國發(fā)明的,在歐洲比較流行,美國海軍也用軟式加油。俄羅斯也是軟式加油,盡管設備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軟式加油的好處是設備簡單、輕便,可以在兩翼和機尾三點同時對3架飛機加油,但由于軟管的緣故,油管壓力較低,加油速度較慢。硬式加油是美國空軍專有的,在加油機的機尾延伸出一根粗大的探針,直接插入受油機的加油口。硬式加油的好處是加油速度快,但加油探針又大又重,人工控制對接的難度相當高。現在采用數字控制對接,成功率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硬式加油的另一個問題是只能在機尾一個點上加油。波音發(fā)明了硬式加油,但空客在近年也研制了自己的數字控制硬式加油系統(tǒng)。A330MRTT將機尾的軟式加油改成硬式加油,所以不光具有歐洲傳統(tǒng)的軟式加油能力,還有美國空軍的硬式加油能力。
A330MRTT是在A330客機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整體技術上比波音767要先進一代,經濟性更好。在民航市場上,A330正是“屠殺”波音767的罪魁禍首,致使后者面臨關閉生產線的命運。相比之下,A330方興未艾,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xù)生產,后續(xù)的技術支持和備件問題遠比波音767小。雙發(fā)的A330和四發(fā)的A340在設計時就是共用機翼,所以外側發(fā)動機的位置自然成為翼下加油裝置的位置,天然具有改裝成加油機的潛質。A330采用數字線控,比較容易自動補償燃油移動造成的重心移動,有利于提高飛行穩(wěn)定性。KC·767的機翼內載油量達到80噸,機身內的輔助油箱內還可以運載16噸,但更大的A330MRTT僅機翼內就可以裝載111噸燃油,機身內地板下本來用于裝旅客行李的空間里的輔助油箱里還可以裝更多的燃油,而且不影響地板上的空間裝貨運集裝箱或者兵員、傷病員。不用輔助油箱的話,A330MRTT可以在機翼內滿油的情況下再裝載43噸貨物或者226名人員,顯然,如果需要,這43噸也可以成為燃油。不裝燃油的話,這43噸的運貨能力也是美國空軍急切需要的。近年來美國空軍F-15、B-52等戰(zhàn)斗機種的老化是眾所周知的問題,但空運機隊的緊缺是更大的問題。由A330MRTT伴隨若干架戰(zhàn)斗機向海外部署,可以在空中沿途加油的同時,把隨行器材、彈藥、人員一起運過去,比現在的需要出動至少一架加油機、一架運輸機要高效得多。
A330MRTT也有問題
但是A330MRTT也不是沒有問題的。A330MRTT比KC767更大,性能更好,但價格也更高,單價多出3500萬美元,達到1.6億美元一架。A330MRTT的占地比KC-135大81%,這對戰(zhàn)時機場地面緊張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不利,給地面調度和停放帶來相當的挑戰(zhàn)。相比之下,KC-767比KC-135的占地只增加29%??湛蛯罩屑佑偷慕涷灢蝗绮ㄒ糌S富,這也是事實。另外,美國空軍的訓練、器材、場站保障體系都和波音匹配,使用空客需要重來一套。最重要的是,波音是美國公司,空客是歐洲公司,盡管和空客合作的諾斯羅普-格魯曼是美國公司,A330MRTT也最終將在美國組裝,這還是改變不了這將在本質上是一架外國飛機的事實。不過雖然A330MRTT肯定是外國飛機,說KC-767是美國飛機也很牽強。波音早就把波音767的部件制造大批轉包到海外,最后在美國組裝。就這一點來說,A330MRTT和KC-767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澳大利亞空軍已經訂購了5架A330MRTT,英國空軍訂購了14架,阿聯酋訂購了3架,沙特也將訂購3架。這些訂單都是在波音的KC-767競標落選之后的結果。
今年1月間,波音和空客呈交了最后的競標細節(jié),2月29日,美國空軍就做出決定,選定A330MRTT作為下一代加油機,命名為KC-45。美國空軍將先以15億美元訂購4架由空客A330改裝的KC-45空中加油機,接下來再訂購175架全新制造的飛機。美國空軍預計新飛機可以在2010年開始試飛,并在2013年正式服役。雖然理論上加油機采購的第二、第三階段還可能選用其他加油機,實際上,除非A330MRTT在使用中出現嚴重的問題,中途換馬將是不可思議的。波音還繼續(xù)在國際市場上推銷KC-767,但不出意外的話,更多的用戶將轉向A330MRTT。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亞空軍的A330MRTT已經命名為KC-30,不知道將來這兩種基本上相同的飛機是不是會統(tǒng)一到同一個型號代號上。
美國軍事工業(yè)進入買辦時代?
美國空軍的這個決定是很出人意料的。在此之前,歐洲雖然對A330MRTT的優(yōu)越性具有堅定的信心,但對入選不抱希望。美國商界更是認為毫無懸念,肯定是波音KC-767A選。除了特殊情況,美國軍方在重大裝備上選用外國設計是沒有先例的。T-45教練機(原型為英國的“鷹”式)、AV-8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原型為英國的“鷂”式)、T-6教練機(原型為瑞士的PC-9)都是在美國沒有相應產品的情況下入選的。M9手槍(原型為意大利的貝萊塔92F)、M249輕機槍(原型為比利時的“米尼米”)被美國陸軍選用,取代M1911手槍和M60通用機槍,到現在還是很受爭議的決定。M9和M249畢竟是“無關緊要”的輕武器,不影響美軍的“美械美造”的根本。但像加油機這樣幾百、上千億美元的大項目,這就非同一般了。
A330MRTT的入選象征了美國軍事工業(yè)的一個重要轉折:美國視為國本的軍事工業(yè)也開始進入買辦時代了,只要不涉及主戰(zhàn)裝備,即使是重大裝備,也可能不再堅持“美械美造”了。
在美國以制造業(yè)立國的年代,美械美造是天經地義的。但今天的美國已經不再以制造業(yè)立國了,而是金融立國,一切以盡快獲得最大利潤為準則,軍工產品也不例外。戰(zhàn)略產業(yè)的概念還在,但對戰(zhàn)略產業(yè)所愿意承擔的付出越來越少了。昔日美國十幾家飛機公司如今只剩下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諾斯羅普·格魯曼三家,只有洛馬在制造新的戰(zhàn)斗機,波音完成F-15和F-18之后就可能面臨關閉戰(zhàn)斗機生產線的情況。諾斯羅普·格魯曼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制造戰(zhàn)斗機了,B-2也已經停產了。在戰(zhàn)斗機生意基本上全落到洛·馬之后,波音依然有民航生意,還有空軍的C-17運輸機和海軍的P-8巡邏機,一時半會不會出大問題,但諾·格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A330MRTT的轉包制造將使諾·格在一段時間內衣食無憂。諾·格將投資6億美元,在亞拉巴馬的莫比爾建立新工廠雇傭1500員工,或許也就是現在美國對非主戰(zhàn)裝備的戰(zhàn)略產業(yè)的支持的限度了。
事實上,非關鍵裝備不再美械美造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外國出身的M9手槍和M240輕機槍在美軍列裝引起軒然大波,但當M240通用機槍(原型為比利時的FNMAG)列裝時,美軍內已經不再驚詫。海軍陸戰(zhàn)隊的LAV和陸軍的“斯特瑞克”裝甲車也是外國出身,原型為瑞士莫瓦格公司的“皮蘭哈”系列,在加拿大制造。但這次KC-45的采購數額巨大,所以影響也巨大。伊拉克戰(zhàn)爭是美國經濟的一個大黑洞,正在吞噬大量的軍費,美國經濟又面臨由次貸危機引爆的巨大問題,里根時代大量服役的現役美軍主戰(zhàn)裝備面臨大規(guī)模更新的問題,一向財大氣粗的美軍也不得不開始精打細算。隨著美軍對裝備的經濟性越來越看重和美國制造業(yè)的式微,非關鍵裝備不再美械美造或許會成為一個趨勢,但這將遇到美國國會和工業(yè)界的強力抵制。A330MRTT雖然入選,但不到大批交貨之后,塵埃將不會落定。然而,大勢就是大勢,不是抵制就能夠改變的。美國空軍的KC-45的決定對未來美國軍事工業(yè)的影響巨大,現在才剛剛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