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了,塔嶼,這個我國首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島上的死光》中的“馬太博士島”!一輪金烏已噴薄而出,此刻你還在氤氳的帷幔中酣睡。
“醒來吧,塔嶼!我早對你有驅不散的相思情!”我站立于東山島銅山古城“晨曦樓”上,心隨茫茫煙波飄向你。
許是“馬太效應”吧,隨著一片蔚藍的巨綢緩緩地抖動,你終于顯露出懷春的芳顏,煥溢出了盛夏般的熱情。我掠過堆金泛銀的“龍宮瓦楞”,撲進你靚麗的胴體。我有如新郎般亢奮,狂奔在通塔的250多級石階上。
塔嶼與臺灣蘭嶼、溫州江心嶼、廈門鼓浪嶼并稱我國四大名嶼,早在1988年“選美”時(福建省首批風景名勝),她就被一眼相中,她的“嫵媚”、她的“風姿”簡直可與古代的四大美女相媲美。
塔嶼果真秀在其外,美在其中。每上一級石階,我眼前就“切換”著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網頁”。及至山腰,早已“醉”得雙腿酥軟,好在半山腰早已置備著一個精美玲瓏,松柏拱衛(wèi)的“半山亭”好供歇憩,一副嵌字亭聯(lián)頗值品味:“半嶺小樓泉石崖花云外賞;山亭遠眺風帆沙鳥日邊來?!蔽覒{欄打量塔嶼這1平方公里的容貌,她多像一只艷美的鳳凰拖著長長的尾巴。這“尾巴”是藍、白、綠相間構成的灘林,藍色的邊沿鑲嵌著奇形怪狀的礁巖,不時與細浪親昵接吻。不同膚色的游客沐浴著柔和的陽光,漫步在潔白細軟的天然“沙發(fā)”。少男少女們縱情在清澈的琉璃浴盤里,歡濺出開心的水花,抓蟹摸螺的生動舞姿更是叫人看花了眼。在纏綿的木麻黃和臺灣相思樹下,一朵朵并蒂蓮隱約可見。導游風趣地說,許多情侶喜歡選擇在塔嶼立下山盟海誓,播下愛情種子。這么看來,塔嶼不僅僅是度假區(qū)、避暑山莊,而且是個愛情伊甸園。
步出亭外復前行,石徑盡頭的山巔,一座名謂“文峰”的八角形實心石塔擎天屹立,塔嶼因此而得名。文峰塔高31.7米,身圍14米,頂端是一個石雕葫蘆,其形狀酷似閩南人過冬節(jié)時糊粘在門楣上的糯米圓。自從明嘉靖五年有了文峰塔以來,她一直是海峽兩岸過往船只的一個不耗能源的“航標”。數百年間,她沐風浴雨,煉成自己堅毅的性格,挺拔的身軀,一任天風撼,雷霆轟,地震晃,依舊傲立于東海之濱。塔端如碩大的筆尖在天穹的巨紙上書寫著壯美與偉岸!摩挲古塔溫燙的藝術肌膚,撫摸斑駁的歷史苔痕,我思古之幽情勃然而發(fā)。想當年,曾在此屯兵操練,揚帆收復臺灣的鄭成功,一定也像古塔一樣英姿雄壯;重創(chuàng)倭寇,捍守海疆的戚繼光軍隊,也一定如古塔般英勇無畏。
滔滔古浪東逝去,暖暖春風迎面來。我站立文峰塔邊遠眺:南來北往的船只如梭穿織,輪船的汽笛聲、漁船的螺號聲、海鷗的鳴叫聲、海浪吻岸的嘩嘩聲、網箱養(yǎng)魚基地喜獲豐產的歡笑聲,匯成一曲撥動心弦的藍土地交響樂。對岸的銅山古城,苔蘚斑駁的城墻蜿蜒逶迤,猶如美麗脖頸間的彩染圍巾。婀娜多姿的風景樹拱衛(wèi)著古今中外樣式各異,錯落有致的建筑群體,把這座濱海城鎮(zhèn)打扮得分外嫵媚,無限動人。從塔邊往東走,穿越林蔭,踏著曲徑,四周山花爛漫,樹木青翠,芳香醉人。在路的盡頭,有一座造型雅致的“文昌閣”,這是為紀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領東山島人民筑造“綠色長城”的領導干部楷模谷文昌(故事片《公仆》主人公)而建的。這位人民公仆深受海島百姓愛戴,因此“文昌閣”不僅是塔嶼一個景點,而且是偉立游人心中的一座“綠色豐碑”。
周游塔嶼,便可知其以礁石奇異,洞泉甘醇、林木蔥郁、勝跡繁多而聞名遐邇。云梯攬勝、文昌觀瀾、佛澳晨鐘、新月浴波……令人目不暇接。嶼的四周礁石星羅棋布,如禽似獸,神剜鬼削般惟妙惟肖,是觀濤聽潮,釣魚捕蟹的好去處,她曾迎來全國“賒店杯”海釣大賽的“漁翁”們。塔嶼石石競秀石石奇,可以幻化成儀態(tài)萬千的藝術形象?!皟芍稽S鸝鳴翠柳”是石,遠望仿佛一對鳥兒翎冠高聳,俏翅緊收,巧嘴微張,似在鳴囀;“對鏡貼花黃”是石,不由使我聯(lián)想起花木蘭卸去戎裝,臨鏡梳扮的情境;“獨釣寒江雪”也是石,一個披蓑衣,戴斗篷,曲身垂釣的詩人形象呼之欲出。還有石龜望天、壁虎戲象、石船迎客、石鼎倒懸、海豚上岸、海島敦煌等天然奇石景觀,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叫人贊奇的是,有塊天造地設的石鷹,斂翅高蹲嶼上,勢欲凌空飛翔,仿佛在老遠便可聞到它清脆的嘹唳。這就是著名的鷹嘴巖,連那鐵鉤般的嘴喙都極富質感,因而得到郵政部門明信片、個性化郵票的“寵幸”飛往海內外。
說到塔嶼洞幽泉清,出名者當推“菜廣洞”,它深數十米,洞中套洞,撲朔迷離,給人以“別有洞天非人間”之感。馳名的泉眼有碧云泉、平湖泉、半月泉等等,洞壁毛細微隙間,甘泉噴珠濺玉。掬泉品飲,我感覺要比礦泉水略勝一籌。在“菜廣洞”我遇到一位茶客提著塑料桶在此汲泉,他說他每個周末都要登嶼汲一桶甘純的洞泉,他說:“泡沏工夫茶必須用好泉水才夠‘工夫’?!?/p>
塔嶼冬沒嚴寒,夏無酷暑,氣候不僅宜人,而且尤適熱帶亞熱帶果木“定居”。幾經染綠,形成了綠樹蔥蘢,果香馥郁的國家森林公園。我想,倘若真有個孫悟空,當他飛臨塔嶼上空,肯定會誤認作花果山而躍下云端的。
不少古代人文景觀與天生麗質的塔嶼自然景色相映成趣,最著名的是明代書畫家、理學家黃道周少年時讀書處。這里有他鐫刻的“石齋”“云山石室”等字跡。欣賞先賢的遒媚手跡,尋訪先賢的感人事跡,我不禁肅然起敬,難怪清乾隆十六年,撫閩使者潘思榘在此立下牌坊,并鐫刻“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學海群推道岸先生”,以示對黃道周的贊頌。黃道周的莫逆之交,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頌黃道周“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人們常以“海濱鄒魯”形容沿海地區(qū)文教興盛,而在塔嶼的一塊巨大盤石上就實實在在地鐫刻著古人題寫的“海濱鄒魯”四個巨字?!霸旎婌`秀”,名揚四海的黃道周之才高八斗,一定得益于塔嶼的水與土、靈與秀的滋潤及點化吧。
步游中,耳畔隱約傳來“篤、篤、篤……”的木魚聲,莫非我墜入蓬萊仙境,南海普陀?原來,那是東面一座恢宏氣派的宋代古剎“東明寺”在“招呼”游客。我循聲而至,抬頭見匾,寺名乃大名鼎鼎的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生前所題。在海水的蔚藍,樹木的蔥綠擁圍之中的東明寺建筑群出檐挑角,掩映錯落,顯得那么靜謐,莊嚴,她與嶼外的喧囂迥然不同,使人生出一種神圣的恬靜的感覺。一位慈眉善目的寺僧手捻數珠,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說,東明寺建筑面積近9000平方米,有30多處建筑物。它雖然孤懸海中,卻創(chuàng)下幾項全國之最:一是全國海拔最低的寺廟(距大海僅60厘米);二有十八羅漢、十大金剛等百余尊白玉佛;三由萬尊琉璃佛建成的“成佛寶殿”,堪稱全國一奇;四有全國唯一的“佛澳”……游覽這處“凈土世界”,我頓覺精神一振,旅塵盡浣。
塔嶼還是個得天獨厚的“天然影棚”,迄今已有《海霞》《海之戀》《西游記》《臺灣海峽》等2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有朝一日她將成為中國獨特的海上影視城。塔嶼不僅以美景勝跡令人動心,而且以浩瀚的詩文使我動情。古往今來,數不清的文人騷客慕名而來,他們詠塔立志,寫嶼抒懷,瀝翰墨于煙霞之上,寄豪情于洞泉之間,留下一卷卷披閱不盡的詩詞歌賦。明東閣大學士林釬有詩贊美:“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深夜寒泉流出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泵魅f歷進士文三俊也詩贊:“突兀危峰聳,浮圖砥海東。草廬徵嘯詠,石艇自玲瓏。蜃飛百川外,龍騰萬壑中。云雷過日夜,不變摩蒼穹?!彼Z,有黃山的綺麗,廬山的秀美,張家界的豪氣,游覽此塔此嶼,心情真就像范仲淹說的那樣,“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了。
塔嶼,你有數不清的瑰麗景色,覽不盡的旖旎風光。多少人愛你,醉倒在你的裙裾。多少人想你,去了又來。你鑲嵌著光彩奪目的文化寶石,你流傳著動人心弦的歷史軼事,這怎能不使我萌發(fā)秉筆贊美之激情呢?塔嶼真?zhèn)€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