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先驅(qū)者”
“有一種藝術(shù),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fā)明的電影早2100年;是純粹民間具有‘搖滾’精神的音樂,比貓王早2150年。這種藝術(shù)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皮影戲……”一位著名策劃人在海外演出宣傳海報上,如是概括皮影藝術(shù)。
在我國,皮影藝術(shù)起源于何時,民間說法卻不一。其中以殷商說為最早。其論據(jù)是老年山西皮影藝人都供奉黃龍真人。黃龍為殷紂故事人物,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但確有文獻資料可證的,是晉代《搜神記》一篇文中記載的:“……影戲之源出于漢武帝李夫人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戲”之段落。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燈影場面,當是影戲藝術(shù)的雛形。其后,宮妃用紙為影,逗太子取樂,民間效仿流傳,逐漸形成了皮影戲。影戲雖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戲、用雙手表演的手影戲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戲,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現(xiàn)。皮影戲盛于宋朝,明清后,其戲劇日趨豐富,并將紙皮改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戲盛行全國。
“成都燈影”的由來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淳樸的古韻,清代極盛。其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于川東、川北山區(qū),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制成。因為從陜西渭南傳來之故,當?shù)厝朔Q作“渭南影子”。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區(qū),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陜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夸張幅度大,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shù)格調(diào)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夸張、動態(tài)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四川西路皮影以成都為代表,本地俗稱“成都燈影”,有“紙燈影”“皮燈影”之分。影人體形碩大,比北方皮影人高出一倍,其特點為造型大方、組合多變。成都影人服飾華美、面貌俊俏、較為寫實。影人服飾以舞臺戲裝為藍本、做工精致、花團錦簇,演出效果極佳,深受城鄉(xiāng)民眾喜愛。成都平原是皮影戲特別適合滋生成長的地方,受都江堰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腴,百姓衣食無憂,生活閑暇,講究情調(diào),注重精神文化修養(yǎng)。這種社會氛圍,促進了地方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使成都皮影成為我國戲劇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戲流派,在全國獨樹一幟,且揚名海外。
成都市川劇藝術(shù)研究所戴德源在《成都燈影戲溯考》一文中,考據(jù)了皮影戲在四川最初出現(xiàn)的時間,他以清代嘉慶十年(公元1305年)《成都竹枝詞》中一些內(nèi)容,推測出成都燈影早期活動的一絲線索,原詞詠道:“燈影原宜趁夜光,如何白晝即鋪張,弋陽腔調(diào)雜鉦鼓,及至燈明已散場。” 戴德源以為,這表明在嘉慶十年之前,四川成都便已經(jīng)有了用高腔(弋陽腔調(diào))演唱、有打擊樂(鉦鼓)伴奏的燈影戲演出活動了?!翱梢姡啥计び皯虺霈F(xiàn)的時間‘距今約有兩百多年’的說法,應當是確實可信的。”
民國初期,黃炎培先生在《蜀道》詩《蜀游百絕句》里也曾經(jīng)寫到:“灤州剪紙憶分明,西蜀鏤皮制更精,銀幕于今呈曼衍,一般燈影絕流行。”黃先生的這首絕句記下了他當時在四川見到燈影和燈影戲表演時的盛況。1915年出刊的《娛閑錄》第12冊又載:“若吾川舊習,則新正初旬,大戲、燈影,莫不演《引鳳樓》《戲竇儀》《搖錢樹》諸戲為開幕取吉祥,亦元旦風俗之一端也?!笨梢?,燈影藝術(shù)已經(jīng)大面積地深入到成都人的文化生活之中。燈影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品,燈影戲作為一種民間戲劇形式,已經(jīng)成為成都大眾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在《成都通覽》一書所列“成都之雜貨鋪售品”中的“居家日用必需之物”中,有作為兒童玩物的“燈影”一項。
成都皮影的守望者
就在幾十年前,在成都的茶鋪或堂會上還能看到皮影戲,皮影戲班影人角色很多,劇目也多,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劇戲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鄉(xiāng)村集鎮(zhèn)廟會、各類民俗慶典、祭祀活動,都離不開皮影戲的捧場。皮影班子有很多神話戲,神仙鬼怪,天上地下的出沒;菩薩羅漢,法力無邊地精彩。再加上高亢的聲腔,震耳的鑼鼓,把四面八方的人都吸引過來了。戲臺前,一派過年過節(jié)的熱鬧場面。
2006年,我到成都首家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時,10萬多件極具收藏價值的皮影及老家具零亂地堆于其間,所謂的博物館極其簡陋。館主趙洪心痛地說:“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寶貝,但現(xiàn)在有個地方堆放起來,已經(jīng)不錯了?!?000年,趙洪在成都人民南路開了一個“皮影吧”,展示出部分收藏品,他還用皮影自編自演了一些現(xiàn)代故事,客人們也可以上臺玩玩皮影。趙洪認為:“弘揚是民間文化藝術(shù)最好的保護手段?!钡z憾的是,趙洪的“皮影吧”火了一陣子就再也辦不下去了。
據(jù)趙洪介紹,如今,皮影日漸沒落。目前,全國僅存的皮影劇團不到10家,而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卻是國外一大批收藏家經(jīng)常到中國來高價收集皮影,很多優(yōu)秀的東西便這樣從我們手邊流失了。趙洪的皮影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皮影涵蓋了唐山皮影、陜西皮影、四川皮影等國內(nèi)所有皮影種類,年代最遠的是一套明代制作的《十八殿地獄》。此外,還有清代四川皮影、唐山皮影和民國時期的川北皮影等?!八鸭@些皮影,耗費了我2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搶救和搜集民間文化藝術(shù)品,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壁w洪同時坦言,也希望能用這些藝術(shù)品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走出一條以文化養(yǎng)文化的路子。目前,由于4萬多件皮影幾乎花費了他們所有的積蓄,博物館因無資金投入顯得簡陋無比,皮影表演劇團的工作人員不但沒有工資,還自帶口糧和生活用品進行各種演出。
2007年春節(jié)前夕,在法國安錫市,第二屆中國四川文化美食節(jié)隆重舉行。來自成都的6位民間藝人的精彩表演給文化美食節(jié)增添了不少光彩。其中原成都市木偶皮影劇團藝人,62歲的葉牧天的成都大皮影給法國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深具中國文化魅力的《梁?!贰㈩H受孩子們喜愛的《歡喜大熊貓》等節(jié)目通過神奇的皮影表演,讓眾多法國朋友流連忘返。據(jù)葉牧天介紹,四川皮影有兩種:一是以閬中為代表的川北皮影;一是以成都為代表的大皮影。前者直接傳承北方皮影特點,小巧夸張;后者則不同,貴在其大,貴在其制作勻稱優(yōu)美。成都皮影之所以叫大皮影,是因為其體形一般在50厘米以上,甚至高達1米,而一般皮影則只有二三十厘米。成都大皮影的雕刻制作講求寫實,人物一般眉目清秀,圓潤飽滿,既仿效川劇行頭,又吸取蜀錦蜀繡和藍印花布紋樣,而且關(guān)節(jié)多,表演靈巧生動。
作為成都皮影的守護者,葉牧天在成都大皮影上一直提倡創(chuàng)新。他認為皮影要吸引現(xiàn)代人眼球,只有將現(xiàn)代審美元素與傳統(tǒng)要素天衣無縫地融合,這樣既繼承了傳統(tǒng),又形成了新生命力。對于成都皮影,他一方面在制作和操作上創(chuàng)新,同時不斷拓寬表現(xiàn)題材。葉牧天制作的皮影機關(guān)特別多,其表演靈活自如,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留下成都皮影的根
成都,作為一座擁有數(shù)千年歷史與文化傳承的古都,拯救民間傳統(tǒng)文化,拯救我們這座城市的血脈與根系,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我們每個市民都應擔負起保衛(wèi)自己文化的職責。不斷延伸的路可以使一座城市變大,但只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民族民間手工藝藝術(shù)與文化存在于人們的生活起居中,是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而包括年畫、木偶、皮影等在內(nèi)的巴蜀民間文化,是長江上游歷史最為久遠、品類最為齊全、形態(tài)最為豐富的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如果說府南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以成都皮影為代表的巴蜀民間文化就是我們的“母體文化”,它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根,我們要把根留住。
近年來,被冷落的皮影成為了國內(nèi)藏家的囊中之物。人們選擇它的理由是:它融有古代壁畫、佛像、戲曲臉譜、戲曲服裝、民俗裝束與剪紙等民間藝術(shù)的精髓,這樣的民間藝術(shù)品怎能隨意放棄!不過,也有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盡管人們收藏皮影,對皮影的傳承、保護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這并非全是件好事。皮影刻工再精美,歷史再久遠,操縱表演起來才是“活藝術(shù)”。表演是皮影的靈魂,唱腔則是皮影的血液,沒有了這些儀軌,皮影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雖然有價值但卻沒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動物的標本,留給后人的也只有遺憾。一切正如中華皮影博物院副院長趙樹同所言:“在皮影收藏愛好者手中,皮影都是‘死的’,沒有人能把它‘?;睢?。我希望有人去把它‘耍起來’,讓后人看一看這些先輩們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藝術(shù)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