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杭州,有湖光泛影,有綠蔭繞堤,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三載同窗留下的動人傳說。也許,那些循著她紛至沓來的人們,都是在尋找隱匿在時光背后的那座城。是古越國時候的國都,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古都臨安,還是來尋訪那把酒當歌、泛舟西湖更為杭州人留下一座蘇堤的蘇東坡?
疑是故人來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東坡攜家眷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通判。在杭州人的記憶里,蘇東坡給我們留下了足以與西湖相媲美的詩詞,很多人早已把他與詩人畫上了等號,可事實卻不僅如此。
正如同林語堂先生所說:“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钡却某撕贾萑绠嫷拿谰爸?,還有一萬七千名囚犯,因無力還債、因販賣私鹽正待審判,有蝗災尚待消滅,有鹽渠尚待疏浚,有饑荒尚待調(diào)查。離京在外的蘇東坡,正是頂著重壓,立志要為杭城百姓做下幾樁有益之事。當時,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帶饑荒與瘟疫并作,蘇東坡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貢米,同時廣開糧倉、設點施粥,大濟災民;還調(diào)遣了大批民間良醫(yī),免費為災民診治疫病,并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幫助人民度過了大災之年。為了讓百姓能夠得到好的醫(yī)療服務,在眾官的反對聲中毅然從公款撥出兩千緡,自己捐出五十兩黃金,建立了一家中國最早的公立醫(yī)院“安樂坊”。
政績斐然的他,至今仍為杭州人民津津樂道,他們一直堅信,是杭州無與倫比的湖山佳畫浸染了這位融詩情、實干和哲思于一身的昔日父母官,他們也樂此不疲地把他當成是杭州老鄉(xiāng)。人們仿佛遺忘了這位才情四溢、豪情萬丈的詩人,也曾是從巴山蜀水的眉山走出來的。
蘇東坡在他的詩詞中表達過類似的情感:“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抗枢l(xiāng)無此好湖山?!痹娙诉@一番言語,并非真的厚此薄彼,而是由于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這里孕育了他年過半百時的摯愛紅顏王朝云,這里有陪伴他參佛念經(jīng)共敘心事的高僧佛印,這里埋葬著他一偈點化而遁入空門、香消玉殞的歌女琴操,當然這里還有無數(shù)擁戴他喜愛他欣賞他的杭城子民。盡管他仍不時為王安石新法所釀成的民間疾苦而愁悶不已,可是這些都很快被友人間的惺惺相惜、山水間的陶然景致所稀釋了。不但杭州城本身、西湖,而且連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內(nèi),都成了蘇東坡時常出沒的所在。在高山之頂,在人跡罕至的水源巖石上,留下他信筆題詩的痕跡。然而,“在這一段生活中寫的數(shù)百首詩里,很難找到何者是主要的情調(diào)。他寫戲謔諷刺詩,啟人靈思的山水詩,蕩氣回腸的愛情詩,有的詩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詩辛酸凄苦令人落淚??墒窃诒砻娴逆倚g樂之下,在筵席上的嬉道打趣之下,卻是一片不安、失望與憂傷?!?/p>
離開杭州之后,蘇東坡曾寫了一首詩給正要出使到杭州的晁端彥,詩中寫道:“西湖天下泉,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卻不知,西湖如是,東坡亦然。
一個湖、一個人尚且如此,那一座城更是不知道被埋藏過多少的往事。見慣了她的婀娜多姿,熟悉了她的風平浪靜,很多人卻都忽略了在這靈秀的西子湖畔也曾掀起過駭人的波瀾,也曾激蕩著大義凜然的剛烈血性。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馳騁在抗金疆場上的岳飛,收到了自臨安府發(fā)來的十二道金牌,被令立即班師回朝。生于河南湯陰一個貧苦家庭的岳飛,無論如何都不愿棄那些戰(zhàn)亂中的百姓于不顧。而此時,他卻不得不拋下這一切,從水深火熱的疆場走回到了聲色歌舞的南宋皇宮。在鳳凰山上的宮中,君臣經(jīng)歷了一次尷尬的會面:一個是滿身塵土的大將,一個是錦衣玉食的皇帝;一個滿心牽掛著中原失地,一個卻視江山社稷祖國疆土于不顧。在民族大義面前,一味求和的趙構(gòu)、一心收復失地抗金到底的岳飛讓昔日的君臣之交付諸東流。壯志難酬的岳飛,于紹興十一年再次出征。他萬萬沒料想到,正當自己拖著重病纏身的軀體赴湯蹈火之時,千里之外的南宋皇宮已經(jīng)謀劃好了一場千古奇冤。陷害忠良的自然是遭后人唾罵的秦檜,但真正的決策者卻是高宗皇帝。倘若真的迎回徽、欽二帝,那自己的皇位又將安在?可是若應允了金國的議和,那又必須殺掉岳飛。我們相信,高宗在做出這個抉擇前一定經(jīng)歷了痛苦的徘徊與掙扎,可最終,在皇位與臣子之間,他還是選擇了前者。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害臨安府風波亭內(nèi)。那曲《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卻留了下來,歌至如今。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
西子湖畔,楊柳依依。
白娘子與許仙、梁山伯與祝英臺、蘇小小與阮郁……這些西湖邊上美好的愛情都以傷感的結(jié)尾而告終,也許很久很久前的人們就已經(jīng)意識到遺憾所帶來的缺陷美。西湖成了斷腸人的一汪淚池,勾起永遠的懷想。
西霞嶺麓到孤山之間,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環(huán)洞石拱橋,人們叫它西泠橋?!拔鞔鍐径商帯薄按蛭縻黾烟帉ぁ闭f的都是這一處風景如畫的渡口。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位才貌出眾、詩才橫溢的女子乘著油壁香車出游,在白沙堤上邂逅了一個翩翩少年。兩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一見傾心,唱出了那首聞名后世的同心歌:“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jié)同心?西泠松柏下?!避囍械拿琅颖闶歉杓刻K小小,馬鞍上的翩翩少年恰是當朝相國公子阮郁。
半年形影不離的幸福日子后,阮郁的父親在建康聽到兒子在錢塘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在家中嚴加看管,不許他外出半步。阮郁走后,蘇小小在家閉門不出,日思夜盼。沒想到自此一別,音訊皆無。“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毙⌒≌找詼I洗面,吟詩解愁。幾年后的斷橋相會,阮郁只愿讓小小為妾,被小小悲憤地拒絕。第一次,也是小小唯一的一次戀情就這樣湮滅了。
才情如斯,美貌如斯的小小至死仍懷念著這段短暫而悲苦的初戀,終生未嫁。臨終前,她感慨道:“交,乃浮云也;情,猶流水也。隨有隨無,忽生忽滅,有何不了,致意與誰?至于蓋棺以后,我已物化形消,于豐儉何有?悉聽人情可也?!边@一番洞悉紅塵的感悟,多少也為蘇小小凄美的人生畫上了一個輕盈的句號。后來,得小小資助是以金榜題名的書生鮑仁,遵照小小遺愿,出資在西泠橋畔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鮑仁埋蘇香丘,日夜對望;結(jié)廬西湖,終不復娶。后人又在墓上建亭,并以他的字“慕才”而名之。
上書十二副楹聯(lián),如:
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
金粉六朝香車何處,才華一代青冢猶存
燈火疏簾盡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畫舫獨教芳冢占西泠
幾輩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壟中
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
…………
西湖北岸,鳥聲凄清,西泠橋和慕才亭相依相伴。人們不會忘記這里曾有過的“柳色春藏蘇小家”的故事。
城里有座山
真正在杭州城里的大觀,第一要推吳山,可是現(xiàn)在來杭州的游客,大半總不加注意;就是住在杭州的本地人,也一年之中去不得幾次,這才是奇事。
——郁達夫《城里的吳山》
想來,如果郁達夫還尚在人世,那他一定可以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吳山,正復蘇著當年的大觀。
杭州三面環(huán)山,一水抱城。湖邊的山連綿在一起,像是給西湖一個安全的依靠。湖周圍的山多文人墨客的清雅之風,而吳山卻不同,這里充滿著濃郁的人間煙火味,更親切,更溫馨。在老人的回憶里懷想?yún)巧?,是帶著市井氣的;在年輕人的記憶里懷想?yún)巧?,是帶著小伢兒時光嬉鬧聲的;在我的記憶里,是初中時邀上三五成群的同學周末爬山的情景。每個成長于此的杭州人,記憶里都有一座溫暖的吳山。
吳山,又名城隍山。明清時期,杭州的城墻從涌金門至鳳山門一線,吳山成了近在城里的風景,老百姓都愛去逛逛。但是,吳山雖名山,卻遠不是那高聳入云的大山,而是一座“名不符實”的小山包??墒?,這座小山包的人氣卻絲毫不遜色于那些名山大川。清時康熙、乾隆南巡來杭,多次登吳山。據(jù)《仁廟五巡江南日錄》記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農(nóng)歷)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轎,皇太子、宮眷出行宮,由大街過鼓樓,進城隍牌坊,上吳山,幸紫陽山,各處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宮?!?/p>
在吳山博物館的櫥窗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舊日風情雕塑,惟妙惟肖地還原出了昔日的吳山集市。那時,吳山不僅是飽覽西湖美景的絕佳處,更是一個求佛拜神的好地方。自五代吳越國起,杭州就有“東南佛國之稱”,而吳山曾是杭城香火最盛之處。歷代以來,山上寺、庵、宮、觀不計其數(shù),有“吳山七十二廟宇”之說,因而,上山燒香祭拜的人一年四季絡繹不絕。大年初一至正月十八是杭城本地人辭舊迎新“上山兜喜神方”的日子,以求一年的好運。陰歷二月是農(nóng)閑的時候,周圍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民頭包布帕戴紅花,身背香袋,浩浩蕩蕩地在“香會”頭頭的帶領(lǐng)下,到杭州燒香還愿。有湖州、德清、崇德、烏鎮(zhèn)、雙林一帶的香客,由水路乘香船而來,金華、蘭溪方面從陸路來杭。之后外地香客少了,可每逢端午、立夏等大節(jié)日,山下各行各業(yè)為求生意興隆,都要上山燒香。元代詩人貢有初在《春日吳山絕句》中描繪了上山燒香的熱鬧情形:“十八姑兒淺淡妝,春衣初試柳芽黃,三三五五東風里,去上吳山答愿香?!?/p>
都說,吳山是一座雅俗共賞的山。它如一個謙和的老人,兼容并蓄著形形色色的游人。
除了來往香客和當?shù)厥忻?,吳山的一塊塊青石板上曾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的足跡。
相傳唐代某年,詩人崔護到吳山春游,因口渴扣門求漿,受到一年輕女子的熱情款待,別時兩情依依。次年春天,崔護重到吳山尋訪此女,卻見門庭依舊,桃花如故,而那女子已不知去向。崔護惆悵萬分,遂于壁間題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焙髞?,蘇東坡到寶成寺賞牡丹時,在寺壁上見有崔護的《人面桃花》春游詩,感慨萬端,也在壁上題詩云:“春風小院卻來時,壁間唯見使君詩。應問使君何處去,憑君說與春風知。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去年人老矣。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p>
如今,吳山的江湖匯觀亭,徐渭的兩句楹聯(lián):“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仍佇立在小山頭上,俯瞰著波影渺渺的西湖和萬家燈火的城市。
就連游遍名山大川的蘇東坡,也不忘在他的詩中抒寫下吳山的影子:“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游人尋找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風雨老字號
胡慶余堂
在杭州城中,“江南藥王”的名氣是很響亮的。“南有慶余堂,北有同仁堂”中有一個就是它。
紅頂商人胡雪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功績,自然不在他府上那座保留至今的豪華宅地,而在于他創(chuàng)建了胡慶余堂。慶余堂坐落于與河坊街相連的大井巷中。那個時候,清河坊一帶有不少出名的藥店。傳說當年胡雪巖的母親得病,下人前去種德堂抓藥,發(fā)現(xiàn)其中幾味藥質(zhì)量不好,但店家不但不予以調(diào)換,還出言譏諷。胡雪巖一氣之下,在舊時杭城最熱鬧的地方吳山腳下,開了自己的藥店。本著“真價不二”和“戒欺”的精神,胡慶余堂聲名鵲起。那里不僅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香,也散發(fā)著老字號中藥店濃濃的人情味。晚年的胡雪巖家財罄盡,悲苦離世,所幸的是,以他命名的胡慶余堂仍在這條老巷中熠熠生輝。
方回春堂
高閣、木梯、小廂房、大天井,如果有人要問我,在杭城我最喜歡的幾個地方,那這里一定是其中之一。在川流不息、人聲鼎沸的河坊街,它猶如一個時代的活化石完好地保留在這個現(xiàn)代都市里。如果還有人問我,在杭城古典與現(xiàn)代結(jié)合最天衣無縫的地方在哪里,那這里一定也是其中之一。
創(chuàng)建于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它已經(jīng)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記載為錢塘方清怡先生所創(chuàng)。方清怡,字“再春”,寓意“回春”,故將自己的藥號命名為“方回春堂”,以期“逢兇化吉,妙手回春”。方清怡出身于中醫(yī)世家,精通藥理,悉心研究明代萬歷年間杭城名醫(yī)吳元溟的《痘科切要》《兒科方要》,常以家傳秘方研制丸藥,使沉癰久病之人得以康復。尤其是家傳的小兒回春丸,救助幼兒無數(shù),更是名動天下,婦孺皆知,有不少故事傳誦。
如今的方回春堂,依然不改昔日人流攢動的熱鬧景象。這里開堂坐診的均是杭州城里有名氣的中醫(yī),每天清晨天蒙蒙亮,藥店門口便已排起了長隊取號。要說中醫(yī)吸引的是求醫(yī)心切的病人,那么木制柜臺前擺放的各種琳瑯滿目的中藥材配方,則是引來了更多普通人的目光。古老的中醫(yī)藥,在這座開闊深遠的老房子里走近了民眾。三花清涼茶、六月神仙茶、荷葉飲、消暑湯……這些詩意的名字,瞬間讓苦澀難咽的中藥變得親切起來,平添了幾分信賴之情。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每年的臘八節(jié),方回春堂始終沿襲著古代布施臘八粥的習俗,免費發(fā)放給過往的來客。除此之外,藥店還常年每天向市民免費供應藥茶,成為杭城有口皆碑的善事。
如今,方回春堂越來越受到杭城百姓的青睞,生意也越做越紅火。每天清晨天蒙蒙亮,藥店門口便已排起了長隊取號。
樓外樓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里湖山豁醉眸?!边@副楹聯(lián)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樓外樓菜館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緒三說,一般多認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一說比較可靠。此樓的主人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名叫洪瑞堂。他與妻子陶氏秀英自雙親亡故后由紹興東湖遷至錢塘,定居在孤山腳下的西泠橋畔,以劃船捕魚謀生。因夫妻雙雙是從魚米之鄉(xiāng)的紹興而來,在烹制鮮魚活蝦方面有一技之長。先是捕魚蝦選佳者烹制出售,后來想到西泠橋一帶無飲食店,便在略有積蓄之后開了一家規(guī)模較小的菜館,當初僅是一處平房,地處六一泉旁,位于俞樓與西泠印社之間。
菜館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店主從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詩中得到啟發(fā)而取為“樓外樓”。另一種說法是因菜館建在近代著名學者俞曲園先生俞樓前側(cè),洪瑞堂就到俞樓請先生命名,曲園先生說:“既然你的菜館在我俞樓外側(cè),那就借用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名句,叫做‘樓外樓’吧!”這兩種說法都為菜館增添了文化情趣。
幾百年風雨,樓外樓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風格,即便在如今飯店輩出、競爭激烈的餐飲年代,樓外樓也始終不為所動。在有些人眼里,這可能是一種墨守成規(guī),而對于慕名而來的游客而言,也許正是想回味這不變的容顏。
說到名菜,那樓外樓的名菜可是各有各的一番來歷。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個流落到江蘇常熟的乞丐,昏倒在地。他的難友為了搶救他,在露天拾柴燒起篝火,讓他取暖,又把同伙僅有的一個雞拿來,準備給他燒吃,增加營養(yǎng)??墒?,當時沒有工具無法著手燒制,急得大家團團轉(zhuǎn),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議索性因陋就簡,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把泥團放篝火中燒煨。他們一邊拾柴,一邊烤煨,忙了整整半天,總算把雞煨好。敲開泥團,不僅雞毛粘在烤干的泥團上隨之脫落了,而且出乎意外,雞煨得、烤得特別好,香味四溢,驚動了四鄰,大家聞香而至,紛紛贊美這是別致的煨法,別致的口味。這,便是聞名于今的叫花童雞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杭州,那這里還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因為幾乎所有杭州的名菜都是這里的招牌菜。雖然價格有點貴,可是能坐在大玻璃窗前飽覽西湖美景,再吃上一頓正宗的杭州菜,那也不虛此行了。
奎元館
杭州,有一個江南藥王,還有一個江南面王。
如果說可以套用一本書成就一位作家的句式,那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奎元館,只不過應該稍加變動為一碗面成就一家面館。
這碗最負盛名的招牌面,名字叫做爆鱔面。據(jù)說清同治年間,錢塘一帶盛產(chǎn)鱔魚,淡水河蝦卻不甚多,顯得名貴。漁民們?yōu)榱送其N鱔面,就以鱔、河蝦配售??^選用的河蝦大小勻稱,現(xiàn)賣現(xiàn)燒。鱔魚規(guī)定要有大拇指粗,每斤5條左右,這樣大小的鱔魚,正處于“壯年”,肉厚質(zhì)嫩。爆鱔面在烹調(diào)時,采用“三油”爆炒,即先用菜油爆,次用豬油炒,再用麻油燒。這樣蝦嫩鱔脆,香氣襲人,味道美不勝言。
除此之外,自然也不得不提杭州城里最家喻戶曉的片兒川。如果面也可以像花和樹一樣被喻為市花市樹的話,那我一定要把這個美譽送給片兒川。相傳它的配料是從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做地方官時所寫的“無肉令人瘦,無筍令人俗”之句得到啟示而來的。它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為原料,經(jīng)廚師烹制,當一碗熱氣騰騰的片兒川面端上桌時,只見肉紅、筍白、菜綠,色澤分明,引人食欲。難怪后人常言,“有筍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燒面神仙口?!?。
尾聲
處處皆風景的杭州,每一處便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常常恍惚于時光的縱橫流逝,一低頭發(fā)現(xiàn)自己正走在昔日皇宮的大道上。如今,那些繁花似錦的宮殿都被埋藏在水泥地下,化為了灰色磚瓦、斷壁殘垣。偶然間,人們會突然想起自己生活的城市原來是很有歷史的,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只是恬然地浸潤在這片風雅中,像白居易般吟上一句:江南好,做個杭州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