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zhì)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chǔ)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于人,無愧于己。
一
在生活平靜的情況下,常常是一年半載寫不出一篇來。原因是很明顯的,天天上班、下班、學(xué)習(xí)、上課、會客,從家里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課堂,又從課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三點一線。這種點和線都平淡無味,沒有刺激,沒有激動,沒有巨大的變化,沒有新鮮的印象,這里用得上一個已經(jīng)批判過的詞兒:沒有靈感。沒有靈感就沒有寫什么東西的迫切的愿望。在這樣的時候,我什么東西也寫不出,什么東西也不想寫。否則,如果勉強(qiáng)動筆,則寫出的東西必然是味同嚼蠟,滿篇八股,流傳出去,一是害己,二害別人。自古以來,應(yīng)制和賦得的東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這里。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今天放開嗓子粗聲嚎叫,那就毫無作用。還要細(xì)致地觀察,深切地體會,反反復(fù)復(fù),簡練揣摩。要細(xì)致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物,深入體會一切。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著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觀,一定就會有收獲。
二
你必須把這些常見的、習(xí)以為常的、平凡的現(xiàn)象,涵潤在心中,融會貫通。仿佛一個釀蜜的蜂子,醞釀再醞釀,直到醞釀成熟,使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動筆,把成竹畫了下來。
三
寫散文決不能平鋪直敘,像記一篇流水賬,枯燥單調(diào)??菰飭握{(diào)是藝術(shù)的大敵,更是散文的大敵。
四
散文作家,不僅僅限于造句遣詞。整篇散文,都應(yīng)該寫得形象生動,詩意盎然。讓讀者讀了以后,好像是讀一首好詩。
五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有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yán)絲合縫,無懈可擊。
六
中國幾千年的文學(xué)史上,出現(xiàn)了不少的不同的風(fēng)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濃艷,陶淵銘、王維的樸素,徐、庾的華麗,杜甫的沉郁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xì)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我們寫東西,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fēng)格,應(yīng)該盡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fēng)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
七
也許還有人要問: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是信手寫來,如行云流水,本色天成,并沒有像你上面講得那樣艱巨,那樣繁榮,我認(rèn)為,這種散文確實有的,但這只是在表面上看來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是作者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鍛煉,由有規(guī)律而逐漸變成表面上看起來擺脫一切規(guī)律。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規(guī)律,也許還是更難掌握的更高級的一種規(guī)律。
八
純詩主張廢棄韻律,我則主張詩歌必須有韻律,否則叫任何什么名稱都行,只是不必叫詩。
九
所謂“朦朧詩”。我總懷疑這是“英雄欺人”,以艱深文淺陋。
在中國,我喜歡的是六朝駢文,唐代的李義山、李賀,宋代的姜白石、吳文英,都是講唯美的,講求詞藻華麗的。
十
我覺得,中國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同優(yōu)秀的抒情詩一樣,講究含蓄,講究蘊籍,講究神韻,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以用羚羊掛角來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藝?yán)碚摷业脑拋碚f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比已經(jīng)說出來的更為重要,更耐人尋味。
十一
馮至先生的散文,我覺得,就是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不能說其中沒有一點西方的影響,但是根底卻是中國傳統(tǒng)。我每讀他的散文,上面說的那些特點都能感覺到,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讀之如食橄欖,余味無窮,三日口香。
十二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語言鮮明,諷刺不露聲色,惜墨如金,而描繪入木三分,實為中國散文(就體裁來說,它是小說;就個別片段來說,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十三
李白的詩一氣流轉(zhuǎn),這一股“氣”不可抗御,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余年來,李杜并稱。但是,二人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郁頓挫。從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很少見,而在杜甫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雜事帶著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達(dá)到了極高的水平。
(摘自《生命沉思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8年1月1日出版)